切削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575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切削工具,能够提高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及排屑性这两方面的性能。切削工具包括:绕中心轴线旋转的钻头主体;形成在钻头主体的一端部且朝向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四个以上的切削刃;在周向上形成在切削刃之间且沿中心轴线略螺旋状延伸的刃槽。另外,(1)一端部具有第一前端部及第二前端部,第一前端部包含中心轴线且形成第一前端角,第二前端部从第一前端部延伸至钻头主体的外周缘,并且形成大于第一前端角的第二前端角,(2)钻头主体具有第一芯厚部及第二芯厚部,第一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逐渐缩小,第二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第一芯厚部朝向另一端部是恒定的。定的。定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切削工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4个以上的钻头刀刃的切削(钻孔)工具,其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和排屑性均优异。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作为提高钻头对被切削件的加工效率的手段,提出了一种四刃钻头,四刃钻头的刃数是普通双刃钻头的两倍(参见专利文献1)。这种传统的四刃钻头旨在提高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并且抑制在被切削件背面侧产生毛刺,具有如下结构。即,在这种四刃钻头中,由两个主切削刃和两个副切削刃构成四刃,其中两个主切削刃在钻头的前端面从半径方向的外周侧端部一直连续至中心近旁,两个副切削刃在周向上位于主切削刃之间,从半径方向的外周侧端部连续至中心侧的中途。另外,沿副切削刃的长度方向观察前端面时,主切削刃的棱线等从半径方向外周侧经过中心侧朝向前端面侧形成为凸状,沿主切削刃的长度方向观察前端面时,副切削刃的棱线等从半径方向外周侧经过中心侧朝向前端面侧形成为凹状。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特开2019

048347号公报
[0006]技术课题
[0007]但是,这种传统的四刃钻头虽然能够以较高的加工效率对被切削件进行钻孔加工,但为了确保钻头前端的强度,并且由于刃数较多,修磨容易受干扰等,因此与双刃钻头相比,凿变大(横刃变厚),其结果,导致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不足。此外,在传统的四刃钻头中,一个刃槽的宽度不可避免地比普通的双刃钻头窄,因此刃槽的容积变得较小,其结果,存在排屑性差的问题。
[0008]因此,本公开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削工具,能够提高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及排屑性这两方面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结构。
[0010][1]本公开所涉及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包括:绕中心轴线旋转的钻头主体;形成在所述钻头主体的一端部且朝向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四个以上的(主)切削刃;在周向上形成在所述切削刃之间且沿所述中心轴线略螺旋状延伸的刃槽。另外,(1)所述一端部具有第一前端部及第二前端部,所述第一前端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且形成(具有)第一前端角,所述第二前端部从所述第一前端部延伸至所述钻头主体的外周缘,并且形成(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前端角的第二前端角,(2)所述钻头主体具有第一芯厚部及第二芯厚部,所述第一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所述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逐渐缩小,所述第二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所述第一芯厚部朝向另一端部是恒定的。
[0011]在该结构中,形成有切削刃的钻头主体的一端部与被切削件抵接并旋转,从而进行被切削件的孔切削加工。此时由切削刃产生的切屑流到形成于周向上相邻的切削刃之间的前刀面侧(刃槽),并从加工孔排出。该孔切削加工中,由于一端部中具有较小(尖锐)的第一前端角的第一前端部(包括横刃)最先与被切削件接触,因此,与双刃钻头相比,即使横刃趋于变大,也能够充分提高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另外,在一端部中,从第一前端部延伸到钻头主体的外周缘的第二前端部的第二前端角比第一前端部的第一前端角大,因此,第一前端部咬入被切削件后到最外周的切削刃的中心轴线方向的距离变得较短。由此,缩短了第一前端部咬入被切削件并且用第二前端部进行切削时的钻头主体的旋转变得不稳定的时间,第二前端部的肩部容易且迅速地收纳在加工孔中,因此能够改善钻头主体的导向功能。
[0012]此外,由于从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的部位的第一芯厚部的芯厚逐渐缩小,并且从此处进一步朝向另一端部的部位的第二芯厚部的芯厚较薄且恒定,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芯厚的缩小程度,能够从靠近一端部的部位开始减小芯厚,以增大刃槽的容积。其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排屑性。
[0013][2]在上述结构中,更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前端部可以是从所述中心轴线到所述钻头主体的半径的约20%的部位,所述第一前端角为约120
°
,所述第二前端角为约140
°
。根据本专利技术人的见解,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前端部的缺损或破损,并且更容易实现对所述被切削件的优异的咬入性以及优异的钻头主体的导向功能。
[0014][3]在上述结构中,更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芯厚部可以具有芯厚锥形体,所述第一芯厚部在所述一端部的边外周位置具有所述钻头主体的直径的约35%的芯厚,从所述一端部的边外周位置朝着所述另一端部到所述钻头主体的直径的约2倍的距离的位置,芯厚以约

2%(约

2mm/100mm)的比例缩小。根据本专利技术人的见解,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在保持钻头主体的刚性的同时,从更靠近一端部的部位开始减小芯厚,从而能够提早增大刃槽的容积,因此更容易实现所述切屑的优异的排出性。
[0015][4]另外,在上述结构中,还可以包括形成在所述刃槽的前端且具有第一修磨部及第二修磨部的修磨部,所述第一修磨部配置在所述切削刃的后刀面侧,所述第二修磨部从所述第一修磨部朝向所述刃槽配置。在该结构中,通过修磨部对原横刃进行去除加工,从而形成修磨切削刃。另外,由于修磨部具有两段结构,所以与具有一段结构的修磨部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大用于排出在被切削件的孔切削加工中产生的切屑的修磨袋的容积。另外,与修磨部为一段的情况相比,修磨切削刃与(主)切削刃的交点处的钝角可以更大,因此能够抑制该交点及周边部位的缺损。
[0016][5]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分别大于所述第二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在该结构中,由于第一修磨部使得修磨袋的容积进一步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排屑性。另外,第二修磨部能够减小所产生的切屑的卷曲(卷绕情形)。由此,缩小切屑的形状,切屑容易在刃槽内更紧密且快速地移动,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排屑性。
[0017][6]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更具体而言,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分别为约40
°
及约60
°
,所述第二修磨部的切入角及张角分别为约30
°
及约55
°
。根据本专利技术人的见解,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修磨袋容积的扩大效果和切屑形状的缩小效
果,从而实现优化。
[0018]另外,在本公开中,数值附带的“约”是指其数值
±
5%的范围。例如,如果该数值为“10%”,则“约10%”表示9.5%~10.5%,如果该数值为“100
°”
,则“约100
°”
表示95
°
~105
°
,如果该数值为“10倍”,则“约10倍”表示9.5倍~10.5倍。
[0019]根据本公开,钻头主体的一端部包括第一前端部及第二前端部,另外,钻头主体还包括第一芯厚部及第二芯厚部,因此,即使具有4个以上的切削刃,也能够同时提高对被切削件的咬入性以及排屑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一个示例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00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切削工具,其包括:绕中心轴线旋转的钻头主体;形成在所述钻头主体的一端部且朝向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四个以上的切削刃;在周向上形成在所述切削刃之间且沿所述中心轴线略螺旋状延伸的刃槽;所述一端部具有第一前端部及第二前端部,所述第一前端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且形成第一前端角,所述第二前端部从所述第一前端部延伸至所述钻头主体的外周缘,并且形成大于所述第一前端角的第二前端角,所述钻头主体具有第一芯厚部及第二芯厚部,所述第一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所述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逐渐缩小,所述第二芯厚部形成为其芯厚从所述第一芯厚部朝向另一端部是恒定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端部为从所述中心轴线到所述钻头主体的半径的约20%的部位,所述第一前端角为约120
°
,所述第二前端角为约140
°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厚部具有芯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一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泰珂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