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的车载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4466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09:51
逆变器(2)的车载构造具有逆变器(2)以及侧梁(10)。逆变器(2)具有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不与低刚性部位(10a)重叠、并且与高刚性部位(10b)重叠的第1强电汇流条(2b)。位(10b)重叠的第1强电汇流条(2b)。位(10b)重叠的第1强电汇流条(2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逆变器的车载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逆变器的车载构造。

技术介绍

[0002]在JP2012

96746A中公开了在侧梁(side member)附近配置有逆变器的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侧梁具有低刚性部位,在车辆碰撞时通过使形状变形而使能量衰减。然而,如果在侧梁附近配置有逆变器,则变形后的侧梁会与逆变器发生干涉,导致逆变器被破坏,其结果,逆变器的强电端子连接部的绝缘有可能被破坏,即,强电端子连接部有可能短路。
[0004]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这种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在车辆碰撞时因侧梁的干涉而导致逆变器的绝缘被破坏。
[0005]本专利技术的某个方式的逆变器的车载构造具有:逆变器;以及侧梁,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低刚性部位及高刚性部位,高刚性部位配置于低刚性部位的后方。逆变器具有强电端子连接部,该强电端子连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不与低刚性部位重叠,并且与高刚性部位重叠。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电动单元的外观图。
[0007]图2是表示电动单元的固定方式的图。
[0008]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逆变器的车载构造的概略结构图。
[0009]图4是逆变器内的要部的说明图。
[0010]图5是以单体方式表示发电机的图。
[0011]图6是表示车辆碰撞时的侧梁周围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3]图1是电动单元1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电动单元1的固定方式的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逆变器2的车载构造的概略结构图。在图2中,考虑到易观察性,由细线表示电动单元1。在图3中,考虑到易观察性,在省略了电动单元1的固定方式的图示的状态下示出逆变器2的车载构造。
[0014]如图1所示,电动单元1具有逆变器2、电机3以及发电机4。电动单元1搭载于车辆。该车辆设为如下串联混合动力车辆,即,发电机4利用内燃机的动力而发电,该车辆利用发电所得的电力对构成车辆的驱动源的电机3进行驱动而行驶。逆变器2配置于电机3的上方,与电机3形成为一体构造。逆变器2的外壳2a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于电机3的外壳3a。
[0015]如图2、图3所示,包含逆变器2在内的电动单元1配置于侧梁10的周围。电动单元1
相对于车辆而前倾配置。如图3所示,逆变器2配置为比侧梁10更靠上方,发电机4配置为比侧梁10更靠下方。发电机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电机3的前方。发电机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后述的低刚性部位10a重叠的位置。电机3相当于第1电机,发电机4相当于第2电机。
[0016]电动单元1还具有加速减速器5。电机3及发电机4分别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于加速减速器5的外壳。由此,逆变器2进一步与发电机4形成为一体构造。电机3经由加速减速器5的减速器而将动力传递至输出轴5a,经由输出轴5a而将动力传递至车辆的驱动轮。经由加速减速器5的加速器而将内燃机的动力输入至发电机4。
[0017]侧梁10在车辆前方侧与保险杠加强件20连结,从保险杠加强件20朝向车辆后方延伸。侧梁1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低刚性部位10a以及高刚性部位10b。
[0018]从车辆前方观察,低刚性部位10a具有纵长的剖面形状。因此,低刚性部位10a在车辆碰撞时容易在车辆横向上折弯。纵长的剖面形状有助于将车辆的电机室内空间确保得较大。
[0019]高刚性部位10b是刚性高于低刚性部位10a的部位,配置于低刚性部位10a的后方。高刚性部位10b配置为与低刚性部位10a相连。高刚性部位10b例如通过利用比低刚性部位10a大的剖面构造、高强度的材料、在车辆横向上的车辆内侧即侧梁10的内侧部分设置梁而设定。
[0020]如图2所示,电动单元1通过第1固定托架11及第2固定托架12而固定于侧梁10。第1固定托架11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于电动单元1,第2固定托架12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于侧梁10。
[0021]将第1固定托架11的凸起状的连结部11a压入在第2固定托架12设置的流体设备13的开口支撑部13a,由此将第1固定托架11和第2固定托架12连结。流体设备13是流体阻尼器,抑制车辆的振动传递至电动单元1。
[0022]通过这样构成,包含逆变器2在内的电动单元1以悬吊于侧梁10的状态而搭载于车辆。电动单元1经由第2固定托架12而固定于侧梁10的高刚性部位10b。
[0023]图4是逆变器2内的要部的说明图。在图4中,与逆变器2一并示出了侧梁10、第1固定托架11、第2固定托架12以及保险杠加强件20。在图4中,作为用于对配置等进行说明的说明图,与图1至图3所示的实际情况相比而放大示出了逆变器2。逆变器2在外壳2a内具有第1强电汇流条2b、第2强电汇流条2c以及构造物2d。
[0024]第1强电汇流条2b与配置为比发电机4更靠车辆后方的电机3连接。因此,第1强电汇流条2b在逆变器2内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第1强电汇流条2b在逆变器2内配置于车辆外侧。即,第1强电汇流条2b在逆变器2内配置为靠近侧梁10。第1强电汇流条2b设置为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不与低刚性部位10a重叠。第1强电汇流条2b配置为比低刚性部位10a更靠车辆后方侧。第1强电汇流条2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高刚性部位10b重叠的位置。
[0025]第2强电汇流条2c与配置为比电机3更靠车辆前方的发电机4连接。因此,第2强电汇流条2c在逆变器2内配置于车辆前方。第2强电汇流条2c在逆变器2内配置于车辆内侧。即,第2强电汇流条2c在逆变器2内配置为远离侧梁10。第2强电汇流条2c配置为比高刚性部位10b更靠车辆前方。如图4所示,第2强电汇流条2c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低刚性部位10a重叠的位置。
[0026]第2强电汇流条2c配置为与作为外壳2a的壁部的车辆横向上的车辆外侧的壁部即壁部2aa之间隔着构造物2d。构造物2d例如是平滑电容器、半导体元件的功率模块部件,设为电极的露出部位比第2强电汇流条2c少的低露出构造物。
[0027]与此相对,关于第2强电汇流条2c,强电端子成为汇流条构造,仅在局部实施了绝缘处理。因此,第2强电汇流条2c是在逆变器2中为了确保绝缘而最重要的部件。这一点对于第1强电汇流条2b也一样。第1强电汇流条2b相当于强电端子连接部。第1强电汇流条2b相当于第1强电端子连接部,第2强电汇流条2c相当于第2强电端子连接部。
[0028]图5是以单体方式表示发电机4的图。在图5中,以拆下端部罩的状态示出了发电机4。在发电机4设置强电连接器30。发电机4经由强电连接器30而与第2强电汇流条2c连接。
[0029]强电连接器30从车辆内侧与发电机4连接。因此,强电连接器30位于比发电机4的外壳4a的强电连接器30的连接部位4aa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强电连接器30位于比发电机4的供转子及定子设置的部分即电机部4b更靠上方的位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逆变器的车载构造,其中,所述逆变器的车载构造具有:逆变器;以及侧梁,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低刚性部位及高刚性部位,所述高刚性部位配置于所述低刚性部位的后方,所述逆变器具有强电端子连接部,该强电端子连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不与所述低刚性部位重叠、并且与所述高刚性部位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的车载构造,其中,还具有电机,所述电机至少包含第1电机及第2电机中的第1电机,所述第1电机与所述逆变器形成为一体构造,所述第2电机与所述逆变器形成为一体构造,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1电机的前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的车载构造,其中,所述强电端子连接部包含与所述第1电机连接的第1强电端子连接部,所述逆变器在局部位于比所述侧梁更靠上方的位置,所述逆变器中的位于比所述侧梁更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包含所述第1强电端子连接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的车载构造,其中,所述第1强电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朝仓大辅松本一彦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