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列车车体高度调节系统及其高度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2684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列车车体高度调节系统及其高度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含竖直设置的主体部和主体部的盖板,限位弹簧用于连接主体部和盖板;所述主体部的上端分别水平设置第一测量板,所述盖板的上端水平设置第二测量板,第二测量板位于第一测量板位的正下方;主体部相对于盖板滑动,带动第一测量板相对于第二测量板等距离移动;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主体部的滑动距离。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列车车体高度检测装置解决了人工测量的繁琐,提高了检测精度,提高了作业效率。所述列车车体高度调节系统包含多个所述列车车体高度检测装置,是对列车车体高度检测装置更智能、高效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开发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列车车体高度调节系统及其高度检测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列车高度调节
,具有涉及一种列车车体高度调节系统及其高度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高速磁浮列车每节车厢底部设有8对摇枕,每个摇枕下方设有对应的空气弹簧,用于承载车体重量,对车厢振动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所述车体高度调节阀单元NR用于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或放气,从而调整车体高度位置,使不同载荷下的车体保持在一个设定的相对高度位置,而不受车厢负载变化的影响。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时,车体高度位置上升;对空气弹簧进行放气时,车体高度位置下降。
[0003]所述车体高度调节阀单元NR的结构如图1所示,横杆11和调节杆12位置保持不变。当车体负载变大时,车体底板15高度位置下降,带动阀体14高度位置随之下降,工作杆13向上转动一定角度,使得阀体内部的阀芯(图中未显示)向上移动,从而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反之,车体负载变小时,车体底板15高度位置升高,带动阀体14高度位置随之上升,工作杆13向下转动一定角度,使得阀体内部的阀芯(图中未显示)向下移动,从而对空气弹簧进行放气。
[0004]在实际应用中,每个空气弹簧B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橡胶件C,限位橡胶件C位于摇枕A和滑撬支座D之间,限位橡胶件C安装在滑撬支座D上,如图2所示。当管路漏气或气囊破裂而造成空气弹簧失效时,摇枕下降至限位橡胶件,通过限位橡胶件支撑车体、承受车体载荷,同时避免发生车厢倾斜、部件受挤压损坏等危险。摇枕与车厢连接,限位橡胶件与列车走行机构连接,各部件自身具有的高度不可改变,则只能通过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或放气操作,改变摇枕与对应的限位橡胶件之间的间隙高度d,来调节车厢车体相对于走行机构的高度位置,即所述车体高度。在实际工作中,测量或调整列车车体高度,一般只需测量或调整摇枕与对应的限位橡胶件之间的间隙高度d。
[0005]高速磁浮列车包括前端车厢E1、后端车厢E2和若干中间车厢M#,每节车厢底部布置有8对空气弹簧B。前端车厢E1靠近车头方向,有2套车体高度调节阀单元NR安置在第2对摇枕处,互为冗余,NR输出气源控制车厢前5对空气弹簧,车厢尾部有1套车体高度调节阀单元NR安置在第7个摇枕处,控制车厢后3对空气弹簧,如图3所示。后端车厢E2与前端车厢E1类似,靠近车尾方向,有2套车体高度调节阀单元NR安置在第7个摇枕处,互为冗余,NR输出气源控制车厢后5对空气弹簧,车厢前部有1套车体高度调节阀单元NR安置在第2个摇枕处,控制车厢前3对空气弹簧。中间车厢M#的车体高度调节阀单元NR安置在第2、7摇枕处,车厢第7摇枕处的NR与下节车厢第2摇枕处的NR互为冗余,如图4所示。
[0006]按维护规程步骤测量、记录、调整车体高度需要4名维护人员,测量过程需等待列车通电状态保持15分钟后开始(等待时间用以测量高度的准确性),期间车体要保持稳定、无负载干涉状态,无人员驻留或走动以防止干扰测量数据。测量时在车体左右两侧用契型尺伸到摇枕底部测量摇枕底面与限位橡胶件顶面之间高度间隙d,如图2所示。
[0007]E1第1对摇枕下的限位橡胶件和E2第8对摇枕下的限位橡胶件高度均为90mm,要求其间隙高度d为14
±
3mm,列车其余位置处的限位橡胶件高度皆为100mm,要求间隙高度要求为11
±
3mm。
[0008]如图5所示,E1的测量点在车体第1对摇枕和第7对摇枕下的限位橡胶件处,其测量点1和2处要求间隙高度d为14
±
3mm,测量点3和4处要求间隙高度d为11
±
3mm;中车M*的测量点在列车的前一节车厢第7对摇枕和下一节车厢第2对摇枕下的限位橡胶件处,其测量点1

4处要求间隙高度d为11
±
3mm;E2的测量点在车体第2对摇枕和第8对摇枕下的限位橡胶件处,测量点1和2处要求间隙高度d为11
±
3mm,测量点3和4处要求间隙高度d为14
±
3mm。
[0009]如果测量得到的间隙高度d超出其对应的数值范围,则需要按规程调节高度阀进行车体高度调整,使调整后测量得到的间隙高度d位于其对应的数值范围内。
[0010]车体高度调整值为K,计算公式如下:K=[d
O

(d
L
+d
R
)/2]×
α,其中,d
O
理想的间隙高度,当测量点处的限位橡胶件高度为90mm时,d
O
为14mm;当测量点处的限位橡胶件高度为100mm时,d
O
为11mm;d
L
和d
R
为实际测量得到的、摇枕与空气弹簧两边的限位橡胶件之间的间隙高度;α表示偏差系数,例如α取值为1.76。当K为负值表示车体过高,当K为正值表示车体过低。
[0011]NR的调节杆12的旋转圈数U与车体高度调整值K关系如下:U=K/β,其中,β为NR的系数,不同的NR,其β也不同;例如β=2。根据旋转圈数U来调整NR的调节杆12(车体过高时逆时针旋转,车体过低顺时针旋转),调节杆12的长度变化改变阀体内部阀芯角度而开始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或放气,从而车体高度开始变化;待过一段时间车体位置变化到新的平衡位置时要求车外人员重新测量,如读数在规定范围内则结束该位置调整工作,否则循环上述工作。
[0012]上述现有的调整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0013](1)空气弹簧内部气体压力反映车体高度变化有滞后现象,整个调节时间、等待时间十分漫长;
[0014](2)测量点为限位橡胶件顶面与摇枕底面之间,由于限位橡胶件年久,老化后的回弹能力差,橡胶件无法维持原有100mm或90mm规格的尺寸;每个橡胶件粘接在滑撬支座上的涂胶厚度未知;以上两种情况无法保证测量点限位橡胶件高度的基准统一;
[0015](3)车体高度变化完全由人工测量完成,测量空间狭小,操作困难,契型尺读数会因人操作不同而有差异;
[0016](4)车体高度数值变化是个动态过程,人工测量无法反映实时状态,读数滞后于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17]目前列车车体高度调整采用人工测量、记录,效率低、人为因素影响明显;测量点多,测量时无法迅速找到测量点、且需要多次反复测量、调整使车体高度达到规定值范围,计算、调整困难;调整时还需重新换位置测量等。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列车车体高度调节系统及其高度检测装置。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列车车体高度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
[0019]第一测量板、第二测量板、主体部以及主体部的盖板;其中,
[0020]所述主体部竖直设置,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开口位于主体部的侧面;所述盖板竖直设置于容纳腔的开口处;所述主体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盖板上下滑动;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位移传感器;
[0021]第一测量板水平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上端,第二测量板水平设置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列车车体高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测量板、第二测量板、主体部以及主体部的盖板;其中,所述主体部竖直设置,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开口位于主体部的侧面;所述盖板竖直设置于容纳腔的开口处;所述主体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盖板上下滑动;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位移传感器;第一测量板水平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上端,第二测量板水平设置于所述盖板的上端;第一测量板和第二测量板的设置方向相同,且第一测量板位于第二测量板的上方;第一测量板与所述主体部同步移动;将第一测量板与第二测量板贴合,并伸入车体的摇枕和限位橡胶件之间的间隙,第二测量板置于限位橡胶件的顶面,所述主体部滑动,使得第一测量板紧贴所述摇枕的底面;摇枕和限位橡胶件之间的间隙的高度等于第一测量板相对于第二测量板移动的距离与第一测量板的厚度、第二测量板的厚度之和;所述位移传感器通过测量所述主体部滑动的距离,得到第一测量板相对于第二测量板移动的距离,输出摇枕和限位橡胶件之间的间隙的高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传感器为微型滑块传感器,具有凸出的滑块和行程槽,所述行程槽竖直设置,所述滑块在所述行程槽中滑动;所述行程槽的底部为所述滑块的下限位置,顶部为所述滑块的上限位置;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结合件;所述结合件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滑块置于第一限位槽中;所述主体部滑动带动所述位移传感器,所述滑块固定在第一限位槽中,所述行程槽相对于所述滑块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行程槽相对于所述滑块移动的距离;所述行程槽相对于所述滑块移动的距离等于所述主体部滑动的距离;所述主体部滑动的距离等于第一测量板相对于第二测量板移动的距离;标定所述位移传感器,使所述位移传感器输出的数值为测得的行程槽相对于所述滑块移动的距离与第一测量板的厚度、第二测量板的厚度之和。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还包含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结合件的下底面,另一端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底部的内壁上;所述结合件高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且所述结合件的下底面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的内壁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所述限位弹簧的长度;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一禾刘齐山芦昌璞李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