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0182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10
一种门锁装置,为更可靠防止门不必要打开,打开连杆(20)包括:操作杆主体(21),伴随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移动;惯性操作杆部(22),能相对操作杆主体(21)以预定轴心为中心旋转且沿轴心滑动,旋转移动到动作位置和非动作位置;扭转螺旋弹簧(24),以惯性操作杆部(22)相对操作杆主体(21)维持在动作位置的方式施力,惯性操作杆部(22)克服扭转螺旋弹簧(24)的旋转方向作用力向非动作位置旋转时,利用扭转螺旋弹簧(24)沿轴向的作用力,相对操作杆主体(21)沿轴心滑动,操作杆主体(21)的块部(21B)与惯性操作杆部(22)的块部(22B)在周向对置,限制惯性操作杆部(22)向动作位置复位移动。限制惯性操作杆部(22)向动作位置复位移动。限制惯性操作杆部(22)向动作位置复位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门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门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将门相对于车辆主体维持在关闭状态的门锁装置中,提供了一种构成为即使在车辆主体被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门也不会意外打开的门锁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门锁装置中,作为门把手被进行打开操作的情况下进行动作而使棘轮操作杆进行解除动作的打开连杆,应用了具有操作杆主体和惯性操作杆部的打开连杆。操作杆主体伴随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移动,因此能够在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位移。惯性操作杆部被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操作杆主体在动作位置与非动作位置之间位移,并且被解除用施力弹簧施力而维持在动作位置。
[0003]在该门锁装置中,如果因侧面碰撞等而对车辆施加冲击力,则惯性操作杆部克服解除用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向非动作位置移动。移动到非动作位置的惯性操作杆部即使在操作杆主体移动的情况下也相对于棘轮操作杆非卡合。因此,在惯性操作杆部配置在非动作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假设门把手因冲击力的影响而相对于车辆主体移动,也能够防止门意外打开的情况。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26780号公报
[0005]并且,在因碰撞等而对车辆主体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可以确认到门把手相对于车辆主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多次向打开操作方向动作。上述门锁装置的惯性操作杆部即使在移动到非动作位置之后,也会利用解除用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复位到动作位置。因此,在惯性操作杆部复位到动作位置的状态下门把手向打开操作方向动作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门意外打开的情况。
术内容
[0006]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锁装置,即使在车辆主体被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门不必要地打开的情况。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门锁装置包括:打开连杆,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变化,并且在门把手被进行打开操作时动作;以及棘轮操作杆,在借助所述打开连杆被施加了操作力的情况下,解除棘轮相对于卡锁的卡合状态,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门把手被进行了打开操作的情况下,所述打开连杆能够将操作力传递到所述棘轮操作杆,所述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打开连杆包括:操作杆主体,在与所述解锁状态对应的解锁位置和与所述锁定状态对应的锁定位置之间位移,并且伴随所述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移动;惯性操作杆部,被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在动作位置和非动作位置之间位移;以及解除用施力构件,以使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维持在所述动作位置的方式施力,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克服所述解除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配置于所述非动作位置的情况下,即使在所述操作杆主体配置于所述解锁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门把手的操作力
也不传递到所述棘轮操作杆,在所述操作杆主体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之间设置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移动到所述非动作位置的情况下限制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向所述动作位置的复位移动。
[0008]此外,本技术在上述门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配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以预定的轴心为中心相对旋转、且能够沿着所述轴心相对滑动,并且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通过以所述轴心为中心旋转而移动到所述动作位置和所述非动作位置,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从所述动作位置向所述非动作位置旋转的情况下,所述限制机构使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沿着所述轴心滑动而配置于预定的移位位置。
[0009]此外,本技术在上述门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机构具有块部,所述块部设置在所述操作杆主体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之间,通过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配置于所述移位位置的情况下相互在周向上对置,从而阻止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从所述非动作位置向所述动作位置旋转。
[0010]此外,本技术在上述门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机构具有对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向所述移位位置施力的移位用施力构件。
[0011]此外,本技术在上述门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除用施力构件是构成为以所述操作杆主体和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旋转的轴心为中心的扭转螺旋弹簧,也作为所述移位用施力构件发挥功能。
[0012]此外,本技术在上述门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和收容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的壳体设置有复位部,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配置于所述非动作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门把手被以预先设定的复位用的行程量进行了打开操作的情况下,所述复位部相互抵接,使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复位到所述动作位置。
[0013]根据本技术,在车辆被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操作杆主体向非动作位置移动,并且利用限制机构限制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操作杆主体向动作位置的复位移动。因此,在惯性操作杆部一旦配置于非动作位置之后,即使在该状态下门把手向打开操作方向动作的情况下,棘轮操作杆也不会动作,在车辆主体被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门意外打开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从车辆的后方侧观察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外观的图。
[0015]图2是在图1中省略了壳体的状态的图。
[0016]图3是从车辆的内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0017]图4是从车辆的内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成为解锁状态的情况下的内部结构的要部的图。
[0018]图5是从车辆的内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成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的内部结构的要部的图。
[0019]图6表示在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中惯性操作杆部处于动作位置的情况下的内部结构的要部,(a)是从车辆的内方侧观察的图,(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0020]图7表示在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中惯性操作杆部处于非动作位置的情
况下的内部结构的要部,(a)是从车辆的内方侧观察的图,(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0021]图8是从车辆的内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的分解立体图。
[0022]图9是从车辆的外方侧且上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10表示在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中惯性操作杆部处于动作位置的情况,(a)是从车辆的内方侧且上方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车辆内方侧观察的图。
[0024]图11表示在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中惯性操作杆部处于非动作位置的情况,(a)是从车辆的内方侧且上方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车辆内方侧观察的图。
[0025]图1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打开连杆中处于非动作位置的惯性操作杆部的复位用倾斜突部与设置于壳体的复位用突起的相对位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门锁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门锁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确定各方向。
[0027]图1~图3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虽然未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门锁装置,包括:打开连杆,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变化,并且在门把手被进行打开操作时动作;以及棘轮操作杆,在借助所述打开连杆被施加了操作力的情况下,解除棘轮相对于卡锁的卡合状态,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门把手被进行了打开操作的情况下,所述打开连杆能够将操作力传递到所述棘轮操作杆,所述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开连杆包括:操作杆主体,在与所述解锁状态对应的解锁位置和与所述锁定状态对应的锁定位置之间位移,并且伴随所述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移动;惯性操作杆部,被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在动作位置和非动作位置之间位移;以及解除用施力构件,以使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维持在所述动作位置的方式施力,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克服所述解除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配置于所述非动作位置的情况下,即使在所述操作杆主体配置于所述解锁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门把手的操作力也不传递到所述棘轮操作杆,在所述操作杆主体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之间设置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在所述惯性操作杆部移动到所述非动作位置的情况下限制所述惯性操作杆部向所述动作位置的复位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操作杆部配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杆主体以预定的轴心为中心相对旋转、且能够沿着所述轴心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篠原拓矢
申请(专利权)人: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