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碰撞吸能结构的空心前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0172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碰撞吸能结构的空心前副车架,包括: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副防撞梁焊接总成和后横梁,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具有副车架本体凹槽结构,用于引导碰撞溃缩;所述副防撞梁焊接总成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连接;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焊接副车架相比,副防撞梁可进行单独拆卸,降低用户维修成本;与铸铝副车架相比,焊接+装配的工艺可生产更大尺寸规格样件;与市面上流行的框架式副车架相比,增加副车架防撞梁、副车架本体上设计薄弱环节两层碰撞安全功能设计,在满足正碰、偏置碰吸能溃缩的前提下,均匀的分担车身受力,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性,同时可减少腿部侵入量。同时可减少腿部侵入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碰撞吸能结构的空心前副车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底盘
,尤其涉及一种带碰撞吸能结构的空心前副车架。

技术介绍

[0002]前副车架是底盘零部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构件,其主要连接车身、发动机悬置和悬架等零部件,可减少路面的振动及噪声等激励向车身传递。前副车架可提高悬架的刚度,以便获得整车较好的耐久和舒适性。此外,在汽车底盘
中,前副车架的安全可靠性会直接关系到行车及行人安全。因此,前副车架在碰撞过程中,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来抵抗变形,以提高碰撞时的吸能效果。
[0003]从工艺形式上来看,市面上流行较多的为焊接副车架、铸铝副车架、铸铝+铝型材焊接副车架;焊接副车架包括钢板冲焊副车架、铝型材拼焊副车架,两者生产准备周期长、工装成本投入大、焊缝可靠性较差、并且且不利于多车型模块化开发等缺点;此外钢板冲焊副车架重量较高,很难进行轻量化;铸铝副车架受制于铸造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其无法生产大尺寸的副车架、并且无法进行多车型模块化开发的缺点;铸铝+铝型材焊接副车架虽然具备轻量化、模块化、短周期的优势,但对焊接位置要求较高、焊缝受力大。
[0004]从结构形式上来看,市面上流行较多的为元宝式副车架、全框式副车架;元宝式副车架由于不含有任何碰撞吸能装置,整车碰撞更多的依赖于车身,其安全性较差;全框式副车架市面上流行的多为只带吸能盒及压溃纵梁的碰撞结构,没有防撞梁的结构,其在正碰、偏置碰的过程中,仅起到吸能溃缩的作用,无法均匀的分担车身受力,其安全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碰撞吸能结构的空心前副车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碰撞吸能结构的空心前副车架,包括:
[0007]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具有副车架本体凹槽结构,用于引导碰撞溃缩;
[0008]副防撞梁焊接总成,所述副防撞梁焊接总成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连接;
[0009]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包括左铸造本体、右铸造本体和型材前横梁;所述型材前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左铸造本体和右铸造本体连接;所述左铸造本体和右铸造本体均由空心铝合金铸造而成。
[0011]进一步地,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还包括左前转向机安装点、左后转向机安装点和右转向机安装点,所述副车架本体凹槽结构设置于所述左前向机安装点和右前转向机安装点相邻的后方。
[0012]进一步地,所述左铸造本体和右铸造本体均设置有衬板;所述衬板与所述型材前
横梁小间隙配合,所述衬板与所述型材前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左铸造本体和右铸造本体的所述衬板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左铸造本体和右铸造本体均由铸造毛坯加工而成;所述左铸造本体和右铸造本体均设置有阶梯式焊接配合面,所述阶梯式焊接配合面包括第一阶梯面和第二阶梯面,所述第一阶梯面与所述第二阶梯面间的距离为d,所述第二阶梯面与衬板距离为e,所述型材前横梁与所述衬板连接的连接口壁厚为f;所述铸造毛坯具有毛坯铸造变形量,其中,d≥所述毛坯铸造变形量,e≥f。
[0014]进一步地,所述左铸造本体设置有左前控制臂安装点、左后控制臂安装点、左前车身安装点、左后车身安装点、左后悬置安装点、左副防撞梁安装点和左后横梁安装点;右铸造本体设置有右前控制臂安装点、右后控制臂安装点、右前车身安装点、右后车身安装点、右后悬置安装点、右副防撞梁安装点和右后横梁安装点;所述型材前横梁设置有前悬置安装点,所述动力总成悬置支架设置于所述前悬置安装点上;还包括稳定杆,所述稳定杆与所述后横梁共同设置于所述左后横梁安装点和右后横梁安装点上。
[0015]进一步地,所述副防撞梁焊接总成包括:
[0016]前防撞梁;
[0017]吸能盒,所述前防撞梁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吸能盒连接;
[0018]连接端板,所述连接端板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吸能盒连接。
[0019]进一步地,所述后横梁在Z向为中间低两端高的凹型结构,其两端与中间在Z向上的距离为a;所述后横梁在Y向设置有贯穿筋,所述贯穿筋凸起高度为b;其中,b<a。
[0020]进一步地,所述后横梁在X向为中间低两端高的凹型结构,其两端与中间在Z向上的距离为c的凹型偏移量。
[0021]进一步地,所述后横梁在X向存在凹型偏移量c,通过沿Z轴旋转180
°
装配,以实现避让不同尺寸变速箱的作用。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与传统钢板副车架相比,铝合金的应用使副车架总成整体减重约30~40%;与焊接副车架相比,装配式的副车架总成将产品生准周期由6个月缩减至3个月;与焊接副车架相比,副防撞梁可进行单独拆卸,降低用户维修成本;与铸铝副车架相比,焊接+装配的工艺可生产更大尺寸规格样件;与市面上流行的框架式副车架相比,增加副车架防撞梁、副车架本体上设计薄弱环节两层碰撞安全功能设计,在满足正碰、偏置碰吸能溃缩的前提下,均匀的分担车身受力,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性,同时可减少腿部侵入量。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实施例中带碰撞吸能结构的空心前副车架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4]图2为实施例中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5]图3为实施例中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结构仰视图;
[0026]图4为实施例中副防撞梁焊接总成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7]图5为实施例中后横梁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实施例中另一后横梁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实施例中副车架本体凹槽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实施例中图3中的A

A剖视图;
[0031]图9为实施例中图8的B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1、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2、副防撞梁焊接总成;3、后横梁;4、;11、左铸造本体;12、右铸造本体;13、型材前横梁;21、前防撞梁;22、吸能盒;23、连接端板;31、贯穿筋;110、;111、左前控制臂安装点;112、左后控制臂安装点;113、左前车身安装点;114、左后车身安装点;115、左后悬置安装点;116、左副防撞梁安装点;117、左后横梁安装点;118、左前转向机安装点;119、左后转向机安装点;121、右前控制臂安装点;122、右后控制臂安装点;123、右前车身安装点;124、右后车身安装点;125、右后悬置安装点;126、右副防撞梁安装点;127、右后横梁安装点;128、右转向机安装点;131、前悬置安装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碰撞吸能结构的空心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1),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1)具有副车架本体凹槽结构(110),用于引导碰撞溃缩;副防撞梁焊接总成(2),所述副防撞梁焊接总成(2)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1)连接;后横梁(3),所述后横梁(3)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碰撞吸能结构的空心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1)包括左铸造本体(11)、右铸造本体(12)和型材前横梁(13);所述型材前横梁(13)两端分别与所述左铸造本体(11)和右铸造本体(12)连接;所述左铸造本体(11)和右铸造本体(12)均由空心铝合金铸造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碰撞吸能结构的空心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焊接总成(1)还包括左前转向机安装点(118)、左后转向机安装点(119)和右转向机安装点(128),所述副车架本体凹槽结构(110)设置于所述左前转向机安装点(118)和右转向机安装点(128)相邻的后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碰撞吸能结构的空心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铸造本体(11)和右铸造本体(12)均设置有衬板;所述衬板与所述型材前横梁(13)小间隙配合,所述衬板与所述型材前横梁(13)两端分别与所述左铸造本体(11)和右铸造本体(12)的所述衬板通过焊接方式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碰撞吸能结构的空心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铸造本体(11)和右铸造本体(12)均由铸造毛坯加工而成;所述左铸造本体(11)和右铸造本体(12)均设置有阶梯式焊接配合面,所述阶梯式焊接配合面包括第一阶梯面和第二阶梯面,所述第一阶梯面与所述第二阶梯面间的距离为d,所述第二阶梯面与衬板距离为e,所述型材前横梁(13)与所述衬板连接的连接口壁厚为f;所述铸造毛坯具有毛坯铸造变形量,其中,d≥所述毛坯铸造变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彦光彭大祥潘迪陈磊陈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