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深圳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评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19274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8: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评价系统,包括:仿真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交通网的仿真信息;仿真模型构建模块,与仿真信息采集模块连接,用于根据仿真信息构建混合交通微观仿真模型;仿真运行模块,与仿真模型构建模块连接,用于基于混合交通微观仿真模型对智能网联车辆进行仿真控制,实现智能网联车辆的混合交通系统仿真;交通效益评价模块,与仿真运行模块连接,用于对仿真效果进行评价,获得评价结果。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在虚拟仿真系统中对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系统运营进行定量、可视化的比选和评价,有助于优化其运行,节能环保,降低碳排放。降低碳排放。降低碳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评价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交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评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智能网联车辆或称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and ConnectedVehicles,简称ICV),近年发展迅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0003]智能网联车辆推广普及可有望提高交通安全,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产生明显的交通效益。目前自动驾驶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单车自动驾驶技术;二是智能网联协同驾驶技术。单车自动驾驶技术主要通过面向单车的环境感知技术,如雷达、摄像头等车辆自身传感器去感知周围环境变化进而做出决策;智能网联协同驾驶技术主要在单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上,加入V2X,包括车

车 (Vehicle

to

Vehicle,简称V2V)、车

道路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简称V2I)、车

网络 (Vehicle

to

Network,简称V2N)、车

行人 (Vehicle

to

Pedestrian,简称V2P)等通讯技术,来获取周边的交通信息。
[0004]智能网联车辆的市场渗透将表现为渐进的过程,预计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道路交通系统将由智能网联车辆与人工驾驶车辆共同组成混合交通系统。未来以下方面需要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系统评价方法与技术。第一,包含ICV的智慧交通系统的政策、规划设计需要在实施前预评测其绩效;第二,包含ICV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案需要进行比较、评价和优化;第三,由于ICV特有的智能化、网联化、自动化特性,混合有ICV的交通系统有别于传统人工驾驶车辆组成的交通系统,需要新的建模、评价方法与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未来包含ICV的交通系统政策制定、规划设计、运营方案评估需求,本专利提出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评价系统。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评价系统,包括:
[0007]仿真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交通网的仿真信息;
[0008]仿真模型构建模块,与所述仿真信息采集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仿真信息构建混合交通微观仿真模型;
[0009]仿真运行模块,与所述仿真模型构建模块连接,用于基于所述混合交通微观仿真模型对智能网联车辆进行仿真控制,实现智能网联车辆的混合交通系统仿真;
[0010]交通效益评价模块,与所述仿真运行模块连接,用于对仿真效果进行评价,获得评价结果。
[0011]优选地,所述交通网的仿真信息包括道路基础设施的模拟仿真信息、交通流的建模仿真信息、各种等级的公路和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建模仿真信息、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管控措施信息。
[0012]优选地,所述交通流的建模仿真信息包括机动车交通流建模仿真信息、非机动车交通流建模仿真信息、行人流建模仿真信息;
[0013]所述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管控措施信息包括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控制信息。
[0014]优选地,所述混合交通微观仿真模型包括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仿真模型、交通流仿真模型、道路景观仿真模型、交通天气仿真模型;
[0015]所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仿真模型用于通过提供智能网联车辆和人工驾驶车辆共用行驶的道路、桥梁和隧道第一信息,智能网联车辆专用道第二信息,智能网联车辆专用道与常规道路的交叉、合流、分流第三信息;
[0016]所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仿真模型提供的所述第一信息包括道路、桥梁和隧道的长度、车道数、限行禁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各级公路的智能网联车辆专用道,各种城市道路智能网联车辆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专用道;所述第三信息包括交叉口的交通管理控制信息,高速路和快速路的进出匝道以及合流、分流信息,交通设施设备中的隔离带信息、交通信号灯信息、交通标志标线信息、可变信息标志信息、路面材质、路面颜色。
[0017]优选地,所述交通流仿真模型用于反映车辆运动的跟驰信息和变道信息;
[0018]所述车辆运动的跟驰信息和变道信息包括交通流的车型信息、车型比例、交通流量、车辆的物理特性;
[0019]其中,所述车型信息包括客车、货车、大型车、中型车、小型车;所述车辆的物理特性包括质量、几何尺寸、加减速特性。
[0020]优选地,所述道路景观仿真模型用于建立道路使用者视野中的道路环境信息;
[0021]所述道路环境信息包括日间道路环境信息、夜间道路环境信息、道路线形信息、道路绿化信息、道路边的建筑信息、道路边的山体信息、水系信息。
[0022]优选地,所述交通天气仿真模型用于呈现智能网联车辆行驶中的天气效果;
[0023]所述交通天气仿真模型包括视觉效果模型、物理模型;
[0024]所述视觉效果模型用于呈现日间和夜间下各种天气效果,所述天气效果至少包括雨、雪、雾、沙尘;
[0025]所述物理模型用于将不良天气的影响因素考虑到控制车辆行驶的模型中。
[0026]优选地,所述仿真运行模块包括检测单元、融合单元;
[0027]所述检测单元用于实现对智能网联车辆队列的参数检测,获得检测结果;
[0028]所述融合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检测结果实现队列中智能网联车辆的加入、离开以及智能网联车辆队列的解体、重组。
[0029]优选地,所述交通效益评价模块基于效益评价指标对仿真效果进行评价;
[0030]所述效益评价指标包括平均速度、平均停车次数、平均延误、平均排队长度、总出行时间。
[0031]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003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评价系统,提供了一套低成本、安全、有效的方法与技术,一方面能够实现在虚拟仿真系统中对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系统的政策、规划设计进行定量、可视化的比选和评价;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在虚拟仿真系统中对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系统运营进行定量、可视化的比选和评价,有助于优化其运行,节能环保,降低碳排放。
附图说明
[00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智能网联车辆的队列行驶示意图;
[0036]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智能网联车辆V2V仿真框架图;
[0037]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领航者模式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仿真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交通网的仿真信息;仿真模型构建模块,与所述仿真信息采集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仿真信息构建混合交通微观仿真模型;仿真运行模块,与所述仿真模型构建模块连接,用于基于所述混合交通微观仿真模型对智能网联车辆进行仿真控制,实现智能网联车辆的混合交通系统仿真;交通效益评价模块,与所述仿真运行模块连接,用于对仿真效果进行评价,获得评价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网的仿真信息包括道路基础设施的模拟仿真信息、交通流的建模仿真信息、各种等级的公路和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建模仿真信息、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管控措施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流的建模仿真信息包括机动车交通流建模仿真信息、非机动车交通流建模仿真信息、行人流建模仿真信息;所述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管控措施信息包括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控制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的智能网联车辆混合交通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交通微观仿真模型包括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仿真模型、交通流仿真模型、道路景观仿真模型、交通天气仿真模型;所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仿真模型用于通过提供智能网联车辆和人工驾驶车辆共用行驶的道路、桥梁和隧道第一信息,智能网联车辆专用道第二信息,智能网联车辆专用道与常规道路的交叉、合流、分流第三信息;所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仿真模型提供的所述第一信息包括道路、桥梁和隧道的长度、车道数、限行禁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各级公路的智能网联车辆专用道,各种城市道路智能网联车辆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专用道;所述第三信息包括交叉口的交通管理控制信息,高速路和快速路的进出匝道以及合流、分流信息,交通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明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