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外覆盖件沉坑类特征造型的冲压成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18750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外覆盖件沉坑类特征造型的冲压成型方法,其减轻或消除外覆盖件沉坑造型工序中产生的凹陷缺陷,基于外覆盖件沉坑设计活动部件,在拉延上模上增加所述活动部件,通过控制所述活动部件的力量和行程,使外覆盖件沉坑先成形,成形后产生的缺陷继续被拉伸,直至缺陷消失。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减轻或消除汽车门外板把手、顶盖天线坑、后视窗等沉坑类外观造型特征在拉延时产生的凹陷缺陷。观造型特征在拉延时产生的凹陷缺陷。观造型特征在拉延时产生的凹陷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外覆盖件沉坑类特征造型的冲压成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外覆盖件冲压成型
,具体公开了一种汽车外覆盖件沉坑类特征造型的冲压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各大汽车厂不断地推出新的车型,汽车外观造型也越来越新颖,同时,对汽车外覆盖件的外观品质也要求越来越高,外覆盖件模具开发时也要充分考虑如何消除零件的各种外观特征的冲压成形缺陷。
[0003]出于汽车产品外观造型的需要,外覆盖件上通常要设计门把手、天线坑、油箱孔、后视窗坑等外观特征造型,这些沉坑类外观造型,采用传统的冲压工艺方法,在拉延成形时会产生凹陷等缺陷。
[0004]针对沉坑类外观造型,现阶段常见的对策是通过模具制造阶段的强压预留、钳工手工作业或者对缺陷区域隆起等手段降低这些缺陷等级,最终达到客户让步接收。现有技术需要模具实物阶段大量的钳工手工作业,消耗大量模具调试时间,导致模具交货周期延长,并且这些手段只能降低缺陷等级无法消除缺陷。
[0005]采用传统的拉延工艺方案,上述沉坑类特征造型是拉延到底前才成形的,会导致沉坑周边产生压缩应力,此时,外周的形状已经基本拉延完成,无法减轻或消除该缺陷。本专利技术试图解决传统工艺方案的不足,消除或者减轻上述沉坑类外观特征的凹陷缺陷。
[0006]本专利技术的冲压工艺方案,将沿着外覆盖件产品特征线作为分模线,将产品特征部位设计为弹性活动部件,通过控制该活动部件的行程大小和压力,使外观特征部位相比与传统方案提前成形。由于模具还没有拉延到底,外观特征部位成形产生的凹陷可以通过拉延到底前的板料延伸减轻或消除。
[0007]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3084485B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具有移动压料功能的拉延模具》,该专利的原理是在压边圈和凹模上分别增加水平方向的活动压料装置,在拉延开始前先将板料夹住并向外拉伸,使平板料先实现水平的拉伸,增加平板料的应变,然后再开始拉延,这样即使是浅拉延也可以得到一个足够应变的拉延件,浅拉延可以提高材料利用率。该专利主要解决的是:拉延零件的刚性及提高材料利用率问题,该拉延工艺方案仍然属于沉坑类特征造型,沉且坑类特征造型是拉延到底前才成形的,会导致沉坑周边产生压缩应力,此时,外周的形状已经基本拉延完成,故其无法减轻或消除外覆盖件沉坑造型在成型时会产生凹陷等外观缺陷。
[0008]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8580688A的说明书中公开了《拉延模具结构及其拉延成型方法》,该专利的原理是压边圈和凹模上分别增加水平方向的活动压料装置,在拉延开始前先将板料夹住并向外拉伸,使平板料先实现水平的拉伸,增加平板料的应变,然后再开始拉延,这样即使是浅拉延也可以得到一个足够应变的拉延件,浅拉延可以提高材料利用率。该技术方案属于沉坑类特征造型,沉且坑类特征造型是拉延到底前才成形的,会导致沉坑周边产生压缩应力,此时,外周的形状已经基本拉延完成,故其无法减轻或消除外覆盖件沉坑
造型在成型时会产生凹陷等外观缺陷。
[0009]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10064695A的说明书中公开了《提高外覆盖件刚性的组合拉延冲压模具及其成型工艺》,该专利的原理是压边圈和凹模上分别增加水平方向的活动压料装置,在拉延开始前先将板料夹住并向外拉伸,使平板料先实现水平的拉伸,增加平板料的应变,然后再开始拉延,这样即使是浅拉延也可以得到一个足够应变的拉延件,浅拉延可以提高材料利用率。此专利主要解决的是:拉延零件的刚性及提高材料利用率问题,以及避免二次拉延,增加工序数,该技术方案故其无法减轻或消除外覆盖件沉坑造型在成型时会产生凹陷等外观缺陷。
[0010]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10064696A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不同步压料拉延成型模具及其成型工艺》,该专利的原理是该拉延成型模具在一道工序实现了多次拉延成型。此专利主要解决的是小曲率复杂内覆盖件铝合金制件拉延成型不充分起皱开裂问题,并且一次冲压成型即可完成,节省了为了解决此问题增加工序导致的模具开发费用,该技术方案故其无法减轻或消除外覆盖件沉坑造型在成型时会产生凹陷等外观缺陷。
[0011]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10887425B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翼子板板件的多工位自动加工设备》该专利的原理是实现普通翼子板和有充电口翼子板零件检测时的切换:解决了普通翼子板和具有充电口的翼子板在一台检测设备上同时实现检测,该技术方案故其无法减轻或消除外覆盖件沉坑造型在成型时会产生凹陷等外观缺陷。
[0012]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03649170U的说明书中公开了《拉延模》,该专利的原理是在拉延凹模分出活动部件,活动部件先成型,拉延再到底。此专利主要解决的是反成型零件的拉延开裂或拉延起皱问题,该技术方案故其无法减轻或消除外覆盖件沉坑造型在成型时会产生凹陷等外观缺陷。
[0013]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10547303U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可控制拉延模上下压料板延缓顶出的拉延模具》,该专利的原理是在拉延凸模和凹模分别分出一个活动部件,活动部件将板料夹住,防止零件滑移。此专利主要解决的是活动部件顶出时损伤制件的问题,该技术方案故其无法减轻或消除外覆盖件沉坑造型在成型时会产生凹陷等外观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1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外覆盖件沉坑类特征造型的冲压成型方法,其能够减轻或消除汽车门外板把手、顶盖天线坑、后视窗等沉坑类外观造型特征在拉延时产生的凹陷缺陷。
[0015]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外覆盖件沉坑类特征造型的冲压成型方法,其减轻或消除外覆盖件沉坑造型工序中产生的凹陷缺陷,基于外覆盖件沉坑设计活动部件,在拉延上模上增加所述活动部件,通过控制所述活动部件的力量和行程,使外覆盖件沉坑先成形,成形后产生的缺陷继续被拉伸,直至缺陷消失。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包括以下步骤:
[0017]S1,基于外覆盖件沉坑造型的形状设计活动部件;
[0018]S2,基于外覆盖件沉坑造型的深度、沉坑造型的形状确定活动部件的行程h;
[0019]S3,基于外覆盖件沉坑造型的长度L、外覆盖件板料厚度t以及外覆盖件板料抗拉强度Rm确定活动部件的压力F=L*t*Rm;
[0020]S4,在拉延上模上滑动连接有可沿其下行方向位移的活动部件,所述活动部件与所述拉延上模之间设置有氮气弹簧,所述氮气弹簧的移动端连接有基于S1设计的活动部件,初始状态下,所述氮气弹簧加载于所述活动部件的成型力≥F,所述活动部件相对于所述拉延上模的下端面凸起;
[0021]S5,拉延上模下行,直至拉延到底前h毫米距离处,特征部位基于活动部件提前成型,特征部位成型后拉延上模继续下行,直至走完活动部件的行程h。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S2中,对于顶盖天线孔沉坑,其对应的活动部件的行程h=10mm。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S2中,对于门外板把手沉坑,其对应的活动部件的行程h=15mm。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S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外覆盖件沉坑类特征造型的冲压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减轻或消除外覆盖件沉坑造型工序中产生的凹陷缺陷,基于外覆盖件沉坑设计活动部件,在拉延上模上增加所述活动部件,通过控制所述活动部件的力量和行程,使外覆盖件沉坑先成形,成形后产生的缺陷继续被拉伸,直至缺陷消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外覆盖件沉坑类特征造型的冲压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基于外覆盖件沉坑造型的形状设计活动部件;S2,基于外覆盖件沉坑造型的深度、沉坑造型的形状确定活动部件的行程h;S3,基于外覆盖件沉坑造型的长度L、外覆盖件板料厚度t以及外覆盖件板料抗拉强度Rm确定活动部件的压力F=L*t*Rm;S4,在拉延上模上滑动连接有可沿其下行方向位移的活动部件,所述活动部件与所述拉延上模之间设置有氮气弹簧,所述氮气弹簧的移动端连接有基于S1设计的活动部件,初始状态下,所述氮气弹簧加载于所述活动部件的成型力≥F,所述活动部件相对于所述拉延上模的下端面凸起;S5,拉延上模下行,直至拉延到底前h毫米距离处,特征部位基于活动部件提前成型,特征部位成型后拉延上模继续下行,直至走完活动部件的行程h。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外覆盖件沉坑类特征造型的冲压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对于顶盖天线孔沉坑,其对应的活动部件的行程h=10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外覆盖件沉坑类特征造型的冲压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对于门外板把手沉坑,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兰芬何奇志何健汪泽洪陶智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模具冲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