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循环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7819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技术领域。一种水循环冷却装置,包括罩体以及安装在罩体上的冷却管路,罩体包括顶板、侧板以及底板;顶板、侧板以及底板均为铝合金材质;顶板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顶板以及第二顶板,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可拆卸连接;侧板包括至少两个子侧板,至少两个子侧板可拆卸连接围成侧板;底板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可拆卸连接;冷却管路包括可拆卸设置在第一顶板上的第一顶部冷却管、可拆卸设置在第二顶板上的第二顶部冷却管、可拆卸设置在子侧板上的侧板冷却管、可拆卸设置在第一底板的第一底部冷却管以及可拆卸设置在第二底板的第二底部冷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上,降低重量。重量。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循环冷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
,具体涉及适用于管式炉的水循环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SiC材料以其特有的大禁带宽度、高临界击穿场强、高电子迁移率、高热导率等特性,成为制作高温、高频、大功率、抗辐射、短波发光及广电集成器件的理想材料。SiC材料独特的物理性能决定了其在人造卫星、火箭、雷达、通讯、战斗机、无干扰电子点火装置、喷气式发动机传感器等重要领域的应用。因此各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技术研究。
[0003]大直径SiC晶体常用的制备方法是物理气相传输法(Physical VaporTransport,PVT),设备为PVT单晶炉,将SiC粉末放在密闭的石墨坩埚底部,坩埚顶部固定要给籽晶,坩埚外围放置石墨保温材料;采用中频感应线圈将坩埚加热,粉料达到升华点,产生Si、C、SiC2、Si2C等分子,其在轴向温度梯度的驱动下从原料表面传输到籽晶表面,在籽晶表面凝结,缓慢结晶,达到生长晶体的目的。
[0004]在生晶过程中,单晶炉外部受辐射热作用,会导致部分零件及设备处于高温状态,加速器件老化,缩短零件寿命。因此,真空管外部需要增加冷却水循环的隔热冷却降温装置。
[0005]原有的隔热罩采用不锈钢基材焊接冷却水管,后喷涂TPFE涂层的方式。这种方式存有的缺陷如下:
[0006]1)不锈钢基材焊接铜管形式,加工成本高,效率低,经济性差;
[0007]2)部件质量重,增加装配难度,提高包装运输难度及成本;
[0008]3)受焊接影响,外观质量差,须喷涂TPFE涂层以进行表面处理,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9]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循环冷却装置,已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0010]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循环冷却装置,包括罩体以及安装在罩体上的冷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包括顶板、侧板以及底板;
[0011]所述顶板、侧板以及底板均为铝合金材质;
[0012]所述顶板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顶板以及第二顶板,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可拆卸连接;
[0013]所述侧板包括至少两个子侧板,至少两个子侧板可拆卸连接围成所述侧板;
[0014]所述底板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可拆卸连接;
[0015]所述冷却管路包括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上的第一顶部冷却管、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上的第二顶部冷却管、可拆卸设置在子侧板上的侧板冷却管、可拆卸设置
在第一底板的第一底部冷却管以及可拆卸设置在第二底板的第二底部冷却管。
[0016]本技术通过优化冷却装置的结构,实现了上中下分层可拆卸组装,便于搬运,同时优化材料,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上,降低重量,从而降低材料成本。通过冷却管路的可拆卸设置,便于布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同时避免传统焊接后的表面二次处理。
[0017]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冷却管路与所述罩体的接触处黏附有导热凝胶。
[0018]通过导热凝胶将冷却管路与罩体的线接触,变成面接触,提高了导热接触面。
[0019]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子侧板包括从上至下顺序连接的顶部连接部、侧壁以及底部连接部;
[0020]所述顶部连接部以及底部连接部均水平设置;
[0021]所述侧壁的顶部向内延伸的延伸部为所述顶部连接部,所述顶部连接部与所述顶板可拆卸连接;
[0022]所述侧壁的底部向外延伸的延伸部为所述底部连接部,所述底部连接部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
[0023]便于实现从下至上组装。首先,装好底板,然后将底板与子侧板的连接,最后,安装顶板。按此顺序可避免设备安装过程顶部或侧部其它部件过多的避让,减少不必要的拆卸。
[002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顶部冷却管位于所述第一顶板的上方,所述第二顶部冷却管位于第二顶板的上方;
[0025]所述侧板冷却管位于所述侧板的外侧;
[0026]所述第一底部冷却管位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底部冷却管位于所述第二底板的上方。
[0027]便于实现隔热防护的同时,通过第一底部冷却管以及第二底部冷却管位于底板的上方。便于底板底部的平整,便于安装时与其他部件的配合。
[0028]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顶部冷却管的两端位于第一顶板的外围,所述第一顶部冷却管以及第二顶部冷却管镜像对称设置;
[0029]所述第一顶部冷却管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延伸部、第一弧形部、第一半圆形过渡部、第二弧形部、第二半圆弧过渡部、第三弧形部以及第二延伸部;
[0030]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平行设置;
[0031]所述第一弧形部、第二弧形部以及第三弧形部同圆心,且所述第二弧形部位于所述第一弧形部与所述第三弧形部的内侧。
[0032]便于实现冷却效果。
[003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侧板冷却管呈S状迂回设置。
[0034]进一步优选的,相邻的子侧板邻近侧可拆卸连接有隔板。
[0035]便于提高隔热效果。
[0036]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顶板以及所述第二顶板上开设有弧形孔;
[0037]所述第一顶板以及所述第二顶板均通过穿过所述弧形孔的螺钉与所述侧板可拆卸连接。
[0038]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通过连接片可拆卸连接;
[0039]所述连接片的一端设有连接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中的一个顶板的圆孔;
[0040]所述连接片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三个并排设置且连接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顶
板中的另一个顶板的腰形孔。
[004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连接片为PTFE材质。
[004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子侧板设有四个,四个子侧板分别为顺序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
[0043]所述第一侧板上的侧板冷却管通过胶皮软管与第一底部冷却管的进口对接,所述第一底部冷却管的出口通过胶皮软管与第二底部冷却管的进口对接,所述第二底部冷却管的出口通过胶皮软管与第四隔热板的侧板冷却管的进口导通;第四隔热板的侧板冷却管的出口通过胶皮软管与第三隔热板的侧板冷却管的进口,第三隔热板的侧板冷却管的出口通过胶皮软管与第二隔热板的侧板冷却管的进口对接,第二隔热板的侧板冷却管的出口通过胶皮软管与第一顶部冷却管的进口导通,第一顶部冷却管的出口通过胶皮软管与第二顶部冷却管的进口导通。
[0044]实现了水路封闭串联,下进上出,左进右出的效果。优选地,部分连接出口及入口距离较近,且安装固定时可作为同一整体,水路连接时可选择节省胶皮软管及快接接头。
[0045]冷却管路是铜管串接而成。铜管端头焊接水路接头,水路接头以螺纹形式连接宝塔接头,宝塔接头以抱箍形式连接胶皮软管,胶皮软管另一端以抱箍形式连接宝塔接头,宝塔接头以螺纹形式连接快接接头一端,快接接头另一端以上述逆序连接另一部件铜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循环冷却装置,包括罩体以及安装在罩体上的冷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包括顶板、侧板以及底板;所述顶板、侧板以及底板均为铝合金材质;所述顶板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顶板以及第二顶板,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可拆卸连接;所述侧板包括至少两个子侧板,至少两个子侧板可拆卸连接围成所述侧板;所述底板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冷却管路包括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上的第一顶部冷却管、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上的第二顶部冷却管、可拆卸设置在子侧板上的侧板冷却管、可拆卸设置在第一底板的第一底部冷却管以及可拆卸设置在第二底板的第二底部冷却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循环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路与所述罩体的接触处黏附有导热凝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循环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子侧板包括从上至下顺序连接的顶部连接部、侧壁以及底部连接部;所述顶部连接部以及底部连接部均水平设置;以所述侧壁的顶部向内延伸的延伸部为所述顶部连接部,所述顶部连接部与所述顶板可拆卸连接;以所述侧壁的底部向外延伸的延伸部为所述底部连接部,所述底部连接部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循环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部冷却管位于所述第一顶板的上方,所述第二顶部冷却管位于第二顶板的上方;所述侧板冷却管位于所述侧板的外侧;所述第一底部冷却管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旭阳贺贤汉赖章田夏孝平陈有生陈士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汉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