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孔立明专利>正文

一种无链条的可折叠三轮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7783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链条的可折叠三轮自行车,包括用于导向的前轮、用于驱动的中间驱动轮、用于支撑的后轮,以及前杆、把手、横梁、驱动轮杆、后杆、坐垫组件;折叠装置设在横梁上,前后轮大小一致,180度折叠后前后轮重叠;踏板组件与驱动轮中心传动组件直接连接,以实现直接驱动;前后轮直径为驱动轮直径的1/4至3/4;座椅中心处于驱动轮中心的后方;踏板连杆采用可伸缩装置,用于调速;驱动轮杆与后杆之间可增设加固杆,用于增加整车的牢固性和承重性。其改进之处是将现有技术中的无链条同轴传动自行车改造成一种结构更简约、骑行更舒适、生产成本更可控、折叠更方便、可调速的无链自行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属技术领域为自行车领域。域。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链条的可折叠三轮自行车


[0001]本技术所属
为自行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链条的可折叠三轮自行车,其改进之处是将现有技术中的无链条同轴传动双轮自行车与三轮自行车改造成一种结构更简约、骑行更舒适、生产成本更可控、折叠更方便、可调速的无链自行车。

技术介绍

[0002]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包括以下现有技术:“一种后驱无链自行车”(参见申请号为202220154810.2的技术专利)、“一种无链自行车”(参见申请号为202020087158.8的技术专利)、“免充气维护无链条自行车”(参见申请号为201720393138.1的技术专利)、“一种无链自行车”(参见申请号为BRPI9204947的巴西专利)、“一种无链自行车的垂直吸收装置”(参见申请号为JP05002489U的日本专利)、“一种无链自行车”(参见申请号为JP2009119990A的日本专利)、“一种无链自行车”(参见申请号为KR2020110011846号的韩国专利)、“一种无传动机构的三轮自行车”(参见申请号为201510359201.5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一种无链条同轴传动自行车”(参见申请号为202010194759.3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无链条自行车传动机构”(参见申请号为201320792629.5的技术专利)、“一种紧凑型无链条折叠自行车”(参见申请号为201720002751.6的技术专利),以及与无链同轴传动自行车有关的其他现有技术(以下统称现有技术方案)。
[0003]现有技术方案虽采用了无链条同轴传动技术手段,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与缺点。
[0004]第一,就双轮自行车而言,无论采用前轮驱动还是后轮驱动,都会产生骑行不舒适或者不安全的问题。
[0005]例如:采用前轮驱动方案中,骑行者正常姿势骑车时,其重心太过于靠前,紧急刹车或下坡时容易前倾摔倒;若是将坐垫后移,虽重心也随之后移,但此时骑行者蹬腿动作方向需向前调整,使得骑行更费力。
[0006]再例如:采用后轮驱动方案中,骑行者正常姿势骑车时,其重心太过于靠后,突然加速或上坡时容易后仰摔倒;若是将坐垫前移,虽重心也随之前移,但此时骑行者蹬腿动作方向需向后调整,使得骑行更费力。
[0007]由此可见,无论是采用前轮还是后轮驱动,骑行者都会面临“前后为难”的窘境。该问题实际根源于人体骑行时手、脚、臀部三者的位置关系是相对固定的。这种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决定了无链条同轴传动技术方案很难适用于双轮自行车。换言之,无链条同轴传动技术方案更适合于三轮自行车。
[0008]第二,就三轮自行车而言,现有技术方案中尚未出现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案,特别是没有出现一种结构较为简约、骑行较为舒适、生产成本可控、折叠较为方便,以及可以调速的无链条同轴传动自行车。
[0009]例如:在申请号为JP2009119990A的日本专利中,驱动轮较小,且无调速功能,骑行速度较慢;没有理想的折叠装置;连接结构与传动组件较为复杂。
[0010]又如:在申请号为201510359201.5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中,所述技术方案极为简单粗
略,并未提出实施性较强的技术方案。
[0011]再如:在申请号为202010194759.3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中,所述自行车无法折叠;中间的驱动轮与三条连杆在侧面上均有交集,使得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设置这些连杆,都较为复杂;中间驱动轮内部的三级变速机构也较为复杂。
[0012]再如:在申请号为201720002751.6的技术专利中,中间的驱动轮与三条连杆在侧面上均有交集,且通常需采用两侧设置这些连杆的方案,使得驱动轮会处于这些连杆的“怀抱”之中,其结构虽从侧面附图上看较为简单,其实际的立体图将会显得复杂;此外,同样因前述驱动轮两侧设置连杆的方案,其前后折叠装置必然较为粗笨,使得折叠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1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链条的可折叠三轮自行车,其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结构更简约、骑行更舒适、生产成本更可控、折叠更方便、可调速的无链自行车。
[001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在整体构思上有以下考虑。
[0015]首先,自行车的结构尽量简单简约,用尽可能少的连杆搭建起三轮自行车的框架。
[0016]其次,因去掉了可提升传动比的传统链条,为保证骑行速度,驱动轮的直径不能太小。故为减少整车的体积与车长,前后两个轮子必须使用小尺寸车轮,且两个轮子应尽量一致,以便可以相互调换,轮子尺寸尽量统一也有利于成本及品质控制。
[0017]再者,因驱动轮较大,为保证整车结构简约,其他部件在侧面上应尽量减少与驱动轮的交集。
[0018]第四,无论车把高度与坐垫高度如何根据骑行者身高及其需求调节,骑行者都能保持较为舒适的姿势骑行,因此其手、脚、臀部的位置关系需尽量保持合理。
[0019]第五,由于没有传统链条和齿轮组构成的调速机构,需在无链条同轴传动技术方案中增加一个简易的调速机构,以符合不同情形下骑行者的速度需求。
[0020]最后,折叠的便捷性需要进一步提升。最佳方案应是尽量在车身大约中间位置设置一个折叠装置,且折叠后前后两轮应尽量重合,以便折叠后体积更小,且便于拖行。
[002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链条的可折叠三轮自行车,包括:前轮、前杆、把手;横梁、折叠铰链;驱动轮、驱动轮中心轴承、驱动轮中心传动组件、踏板、踏板连杆(在传统自行车中也被称为“曲柄”)、驱动轮杆;坐垫、坐垫支撑杆;后轮、后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为导向轮,所述前轮的轴承与所述前杆靠近地面的一端连接;所述前轮围绕所述前轮的轴承正向或反向转动;所述横梁前端的套孔套设在所述前杆上进行枢转连接;所述前杆朝上的一端与所述把手连接;通过转动所述把手带动所述前杆左右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前轮左右转动;所述横梁与地面基本平行;所述横梁上设有折叠铰链,所述铰链解开后,所述自行车在所述铰链处接近180度折叠;所述驱动轮处在所述横梁的下方及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之间;所述驱动轮上设有两个所述踏板及两根所述踏板连杆,所述踏板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踏板连接,所述踏板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轮中心传动组件连接;当踩动踏板向前骑行时,所述踏板依次带动所述踏板连杆、所述驱动轮中心传动组件、所述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杆靠近地面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轮中心轴承连接;所述驱动轮围绕所述驱动
轮中心轴承正向或反向转动;所述驱动轮杆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轮杆与所述横梁之间不能相对移动,使得所述驱动轮始终与所述横梁基本处于同一平面;所述横梁的后端与所述后杆固定连接,所述横梁与所述后杆之间不能相对移动,使得所述后轮始终与所述横梁基本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后轮为支撑轮,所述后轮的轴承与所述后杆靠近地面的一端连接;所述后轮围绕所述后轮的轴承正向或反向转动;所述前轮的直径与所述后轮的直径基本相同;所述前轮、所述后轮、所述铰链三个部件各自的几何中心构成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底边与地面基本平行,所述三角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链条的可折叠三轮自行车,包括:前轮、前杆、把手;横梁、折叠铰链;驱动轮、驱动轮中心轴承、驱动轮中心传动组件、踏板、踏板连杆、驱动轮杆;坐垫、坐垫支撑杆;后轮、后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为导向轮,所述前轮的轴承与所述前杆靠近地面的一端连接;所述前轮围绕所述前轮的轴承正向或反向转动;所述横梁前端的套孔套设在所述前杆上进行枢转连接;所述前杆朝上的一端与所述把手连接;通过转动所述把手带动所述前杆左右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前轮左右转动;所述横梁与地面基本平行;所述横梁上设有折叠铰链,所述铰链解开后,所述自行车在所述铰链处接近180度折叠;所述驱动轮处在所述横梁的下方及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之间;所述驱动轮上设有两个所述踏板及两根所述踏板连杆,所述踏板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踏板连接,所述踏板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轮中心传动组件连接;当踩动踏板向前骑行时,所述踏板依次带动所述踏板连杆、所述驱动轮中心传动组件、所述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杆靠近地面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轮中心轴承连接;所述驱动轮围绕所述驱动轮中心轴承正向或反向转动;所述驱动轮杆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轮杆与所述横梁之间不能相对移动,使得所述驱动轮始终与所述横梁基本处于同一平面;所述横梁的后端与所述后杆固定连接,所述横梁与所述后杆之间不能相对移动,使得所述后轮始终与所述横梁基本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后轮为支撑轮,所述后轮的轴承与所述后杆靠近地面的一端连接;所述后轮围绕所述后轮的轴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立明孔维来杨婵
申请(专利权)人:孔立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