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延机润滑供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14234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延机润滑供油系统,属于压延机技术领域,包括供油箱、供油泵和回油箱,供油泵输出端接有供油管,供油管末端设有多组与不同的传动轴承的壳座内腔连通的供油支管,供油泵通过泵送将供油箱内的润滑油输送至不同的传动轴承的壳座内腔中,传动轴承的壳座通过回油支管连通回油箱,回油箱通过回油管连通供油箱,回油箱的水平高度高于供油箱的水平高度,即润滑油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流到供油箱中,由于辊筒传动端和加热端存在较大的温度差异,回流的润滑油会存在较大温差,润滑油回流后在回油箱和供油箱中进行混合、温度匀化,避免润滑油油温过高引发辊筒故障或是润滑油泄露,取消回油泵能够降低成本,降低后期维护难度。期维护难度。期维护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延机润滑供油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压延机
,特别涉及一种压延机润滑供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压延机在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辊筒能够长时间正常运行,需要对辊筒的传动轴承进行润滑,减少辊筒与传动轴承间的磨损。目前,由于在对辊筒进行加热时,热量会传导至辊筒两端的传动轴承,这就会导致润滑油的油温升高,高温回流润滑油随着回油泵的泵送,在润滑供油系统中长时间循环泵送,容易引发辊筒故障或是润滑油泄露,从而导致辊筒转动过程中出现卡顿或卡死,或是润滑油飞溅到产品上,影响产品品质、浪费物料、污染环境;并且受限于压延机的体积,回油泵的安装空间较为狭窄,维修较为困难,故障检修对生产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压延机润滑供油系统。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延机润滑供油系统,包括供油箱、供油泵和回油箱,所述供油泵输出端通过供油管与辊筒的传动轴承的壳座内腔连通,其中,供油管末端设有多组供油支管,供油管通过多组供油支管与不同的传动轴承的壳座内腔连通,供油泵通过泵送将供油箱内的润滑油输送至不同的传动轴承的壳座内腔中;
[0005]所述传动轴承的壳座通过回油支管与回油箱连通,回油箱通过回油管与供油箱连通,其中,回油箱设置的水平高度高于供油箱设置的水平高度。
[0006]作为优选,所述回油箱包括传动端回油箱和加热端回油箱,传动端回油箱分别通过回油支管与辊筒传动端的传动轴承的壳座内腔,加热端回油箱分别通过回油支管与辊筒加热端的传动轴承的壳座内腔,传动端回油箱和加热端回油箱分别通过回油管与供油箱连通。
[0007]作为优选,所述供油管上设有用于对润滑油进行降温的冷凝器。
[0008]作为优选,所述冷凝器与供油泵间的供油管接有调节泄压阀,调节泄压阀的泄压端与供油箱连通。
[0009]作为优选,所述供油管上分别设有两组供油调节阀,两组供油调节阀分别控制辊筒传动端的供油支管和辊筒加热端的供油支管,供油调节阀位于冷凝器的输出端,所述供油支管上均设有支管调节阀。
[0010]作为优选,所述供油管上设有压力表,压力表设置在冷凝器与供油泵之间。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供油泵在将供油箱内的润滑油泵送至传动轴承的壳座内腔中后,通过润滑油对传动轴承和辊筒两端的转轴进行润滑,以保证辊筒的正常运转,注入到壳座内腔的润滑油,随后经回油支管回流到回油箱中,继而由于回油箱设置的水平高度高于供油箱设置的水平高度,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流到供油箱中,并随着供油泵
的泵送再次注入到壳座内腔中,其中,由于辊筒传动端和加热端存在较大的温度差异,即回流的润滑油会存在较大的温差,润滑油回流后在回油箱和供油箱中混合,能够对润滑油的温度进行匀化,从而降低润滑油的温度,避免由于润滑油油温过高引发辊筒故障或是润滑油泄露,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取消了回油泵,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后期检修维护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益。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0013]图中,10、供油箱;11、供油泵;12、供油管;13、冷凝器;14、调节泄压阀;15、供油调节阀;16、供油支管;17、支管调节阀;18、压力表;20、传动轴承;31、回油支管;32、传动端回油箱;33、加热端回油箱;34、回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15]如附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延机润滑供油系统,包括供油箱10、供油泵11和回油箱,供油泵11输出端通过供油管12与辊筒的传动轴承20的壳座内腔连通,其中,供油管12末端设有多组供油支管16,供油管12通过多组供油支管16与不同的传动轴承20的壳座内腔连通,供油泵11通过泵送将供油箱10内的润滑油输送至不同的传动轴承20的壳座内腔中;
[0016]传动轴承20的壳座通过回油支管31与回油箱连通,回油箱通过回油管34与供油箱10连通,其中,回油箱设置的水平高度高于供油箱10设置的水平高度。
[0017]具体的,供油泵11在将供油箱10内的润滑油泵送至传动轴承20的壳座内腔中后,通过润滑油对传动轴承20和辊筒两端的转轴进行润滑,以保证辊筒的正常运转,注入到壳座内腔的润滑油,随后经回油支管31回流到回油箱中,继而由于回油箱设置的水平高度高于供油箱10设置的水平高度,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流到供油箱10中,并随着供油泵11的泵送再次注入到壳座内腔中,其中,由于辊筒传动端和加热端存在较大的温度差异,即回流的润滑油会存在较大的温差,润滑油回流后在回油箱和供油箱10中混合,能够对润滑油的温度进行匀化,从而降低润滑油的温度,避免由于润滑油油温过高引发辊筒故障或是润滑油泄露,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取消了回油泵,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后期检修维护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益。
[0018]进一步的,回油箱包括传动端回油箱32和加热端回油箱33,传动端回油箱32分别通过回油支管31与辊筒传动端的传动轴承20的壳座内腔,加热端回油箱33分别通过回油支管31与辊筒加热端的传动轴承20的壳座内腔,传动端回油箱32和加热端回油箱33分别通过回油管34与供油箱10连通,回油管34的管径大于回油支管31的管径,通过设置两组回油箱,从而使得能够尽可能的缩短辊筒传动端和加热端两侧回油支管31的长度,使得润滑油能够快速的回流到回油箱中,以便进一步的采用大管径的回油管34,提高润滑油回流到供油箱
10的速度。
[0019]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润滑油的降温效果,供油管12上设有用于对润滑油进行降温的冷凝器13;冷凝器13与供油泵11间的供油管12接有调节泄压阀14,调节泄压阀14的泄压端与供油箱10连通,在供油管12内油压超出设定值时,自动进行排油泄压,避免超压引发润滑油泄露。
[0020]进一步的,供油管12上分别设有两组供油调节阀15,两组供油调节阀15分别控制辊筒传动端的供油支管16和辊筒加热端的供油支管16,供油调节阀15位于冷凝器13的输出端,供油支管16上均设有支管调节阀17,供油管12上设有用于检测供油管12油压的压力表18,压力表18设置在冷凝器13与供油泵11之间,通过供油调节阀15和支管调节阀17的配合,能够控制润滑油的泵送量,从而适应不同传动轴承20的润滑需求。
[0021]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延机润滑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油箱(10)、供油泵(11)和回油箱,所述供油泵(11)输出端通过供油管(12)与辊筒的传动轴承(20)的壳座内腔连通,其中,供油管(12)末端设有多组供油支管(16),供油管(12)通过多组供油支管(16)与不同的传动轴承(20)的壳座内腔连通,供油泵(11)通过泵送将供油箱(10)内的润滑油输送至不同的传动轴承(20)的壳座内腔中;所述传动轴承(20)的壳座通过回油支管(31)与回油箱连通,回油箱通过回油管(34)与供油箱(10)连通,其中,回油箱设置的水平高度高于供油箱(10)设置的水平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延机润滑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箱包括传动端回油箱(32)和加热端回油箱(33),传动端回油箱(32)分别通过回油支管(31)与辊筒传动端的传动轴承(20)的壳座内腔,加热端回油箱(33)分别通过回油支管(31)与辊筒加热端的传动轴承(20)的壳座内腔,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展扬朱建红杨道锦张克胜周子潇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天安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