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877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缓冲吸能组件,两个缓冲吸能组件分别与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相连通,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设于缓冲吸能组件之间,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内部中间处设有液囊,缓冲吸能组件包括吸能管、支撑弹簧、滑动管、挤压推板、内推板、支撑连接管、碰撞气囊和固定管,吸能管固定装配在安装板的前侧,滑动管一端通过挤压推板滑动在吸能管内壁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船体防护气囊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能够利用船体受到的撞击力,进行内部液体以及气体的流动产生的形变,实现自动充气以及膨胀的效果,增加缓冲吸能卸力的作用的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力的作用的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力的作用的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


[0001]本技术属于船体防护气囊
,尤其涉及一种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

技术介绍

[0002]大型船舶靠泊系缆时,通常在气候良好,风平浪静,潮水平稳的情况下,船舶能安全停靠在泊位上,但是这种理想的气候和环境并非永远的存在,恶劣气候和环境的出现会给船舶靠泊期间的系缆带来巨大威胁,因此船舶码头系泊问题一直是各国各大船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0003]当前,船舶码头系泊所用护舷,是码头或船舶边缘使用的一种弹性缓冲装置,有木制的、橡胶的。主要用以减缓船舶与码头或船舶之间在靠岸或系泊过程中的冲击力,减小或消除对船舶、码头的损坏。目前常见的护舷多采用橡胶、高分子有机物等弹性材料进行吸能,由于结构简单且大多依靠材料本身性质,吸能能力有限、反力作用较大,因此传统的护舷其缓冲性能较差,当遇到较强的冲击力时,护舷的恢复能力较慢,进而影响对船体的防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能够利用船体受到的撞击力,进行内部液体以及气体的流动产生的形变,实现自动充气以及膨胀的效果,增加缓冲吸能卸力的作用。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缓冲吸能组件,两个所述缓冲吸能组件分别与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相连通,所述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设于缓冲吸能组件之间,所述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内部中间处设有液囊,所述缓冲吸能组件包括吸能管、支撑弹簧、滑动管、挤压推板、内推板、支撑连接管、碰撞气囊和固定管,所述吸能管固定装配在安装板的前侧,所述滑动管一端通过挤压推板滑动在吸能管内壁之间,所述固定管固定在滑动管的另一端,所述固定管伸出吸能管远离安装板的一端,所述固定管固定装配碰撞气囊,所述支撑弹簧位于吸能管一端和挤压推板之间,所述固定管连通滑动管和碰撞气囊,所述内推板滑动在滑动管内壁之间,所述内推板分隔滑动管内腔体形成储液腔和排气腔,所述储液腔设于内推板和滑动管靠近安装板的内壁之间,所述支撑连接管固定在吸能管和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之间,所述支撑连接管中空设置,所述支撑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液囊和储液腔管线连接,所述挤压推板与吸能管靠近安装板一端内壁之间形成缓冲腔,所述缓冲腔与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管线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管之间固定连接有弧形气囊,所述弧形气囊对称分布,所述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位于弧形气囊之间。
[0007]进一步地,所述内推板外壁设有凹槽一,所述滑动管的内壁封闭凹槽一,所述凹槽
一上下间隔分布,所述凹槽一内设有密封圈。
[0008]进一步地,所述挤压推板的外壁设有凹槽二,所述吸能管的内壁封闭凹槽二,所述凹槽二上下间隔分布,所述凹槽二内设有密封圈。
[0009]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管固定在安装板上的一端内壁设有固定支撑弹簧的固定块。
[001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管固定安装固定板,所述碰撞气囊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碰撞气囊半球形。
[0011]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气囊上设有连接半环,所述连接半环环形间隔分布。
[0012]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上开设安装通孔。
[0013]进一步地,所述储液腔内填充液压油,所述液囊内填充液压油。
[0014]进一步地,所述滑动管内靠近支撑弹簧的一端内壁固定装配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活动贯穿内推板,所述限位杆与内推板之间设有密封圈。
[0015]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0016](1)在碰撞气囊受到冲击碰撞时,向吸能管的内部挤压,推动挤压推板沿吸能管向内侧挤压支撑弹簧,实现第一重的缓冲卸力;同时,在碰撞气囊收到冲击碰撞时,碰撞气囊本身受力后挤压形变,并通过固定管向排气腔的内部排气,并推动内推板沿滑动杆管的内壁向内侧挤压储液腔内的液压油,并将液压油沿支撑连接管进入液囊内,液囊膨胀形变,压迫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内气体,通过管线进入缓冲腔内,挤入缓冲腔气流与支撑弹簧一起对挤压推板施加反向作用力,抵消或者减小碰撞气囊收到的冲击,对船体受到的外力进行缓冲卸力,经过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和两个缓冲吸能组件之间气流以及液体的循环流动,对船体受到的冲撞进行吸能分散,将受到的冲击力进行卸力转化,提升缓冲的效果,提升对船体的保护效果,且恢复能力强。
[0017](2)在本申请的外型上,冲撞气囊半球形,弧形气囊与吸能管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将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包裹在内部,且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两侧通过支撑连接管与吸能管固定连接,在受到冲击时,连成一个整体的气囊,受力面积增加,提升缓冲卸力的效果。
[0018](3)本申请利用安装板,可以安装在船体的边缘,同样的也可以安装在码头进行使用,此外,对组进行组合使用,利用连接半环进行横向和竖向灵活组合安装,提升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主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俯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的缓冲吸能组件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图4的A部分放大图。
[0025]在附图中:1、安装板,2、缓冲吸能组件,3、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4、液囊,5、吸能
管,6、支撑弹簧,7、滑动管,8、挤压推板,9、内推板,10、支撑连接管,11、碰撞气囊,12、固定管,13、储液腔,14、排气腔,15、缓冲腔,16、弧形气囊,17、凹槽一,18、凹槽二,19、密封圈,20、固定块,21、固定板,22、连接半环,23、安装通孔,24、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28]如图1

5所示,一种高吸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缓冲吸能组件,两个所述缓冲吸能组件分别与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相连通,所述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设于缓冲吸能组件之间,所述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内部中间处设有液囊,所述缓冲吸能组件包括吸能管、支撑弹簧、滑动管、挤压推板、内推板、支撑连接管、碰撞气囊和固定管,所述吸能管固定装配在安装板的前侧,所述滑动管一端通过挤压推板滑动在吸能管内壁之间,所述固定管固定在滑动管的另一端,所述固定管伸出吸能管远离安装板的一端,所述固定管固定装配碰撞气囊,所述支撑弹簧位于吸能管一端和挤压推板之间,所述固定管连通滑动管和碰撞气囊,所述内推板滑动在滑动管内壁之间,所述内推板分隔滑动管内腔体形成储液腔和排气腔,所述储液腔设于内推板和滑动管靠近安装板的内壁之间,所述支撑连接管固定在吸能管和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之间,所述支撑连接管中空设置,所述支撑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液囊和储液腔管线连接,所述挤压推板与吸能管靠近安装板一端内壁之间形成缓冲腔,所述缓冲腔与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管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吸能可卸力的船体护舷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管之间固定连接有弧形气囊,所述弧形气囊对称分布,所述内膨胀缓冲防护气囊位于弧形气囊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友涛张玉马瑞玉刘会勇马玉庄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鲁航气囊护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