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及动力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520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及动力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分割梁和卡板本体;电池包分割梁的顶部成型有沿其轴向贯穿其两端、适于容纳线束的凹槽;卡板本体封盖于凹槽上,且与电池包分割梁可拆卸连接,卡板本体的底壁喷涂有膨胀型防火涂层;其中,卡板本体的至少一端与电池包分割梁的相应端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限制卡板本体的X向自由度,卡板本体的底壁与电池包分割梁的两侧壁之间沿X向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用于限制卡板本体的Y向自由度和Z向自由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能够提高动力电池包内线束的长期固定可靠性和组装维修便利性,提升对线束的热失控保护能力。能力。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及动力电池包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包布线
,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及动力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而言,动力电池包作为向整车提供动力源的核心,对其安全可靠性要求极高,其中,动力电池包内部的布线及线束固定方式是保证电池包安全性能的重要环节,由于涉及到电气安全和热失控防护安全,因此如何做好电池包内的线束固定,一直是业内重点关注的问题。
[0003]当前对电池包线束的固定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将一定数量的塑料扎带捆绑在线束上,然后将扎带另一端的卡扣卡在电池包的边梁孔位上实现线束固定,另一种是制作塑料支架并螺接在电池包壳体上,将线束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卡接在塑料支架的卡槽内。
[0004]以上两种方式均无法在出现热失控情况时保护线束的问题,而且前种方式还存在布线费时费力、维修需要破拆扎带、长期使用扎带容易脆化断裂等问题,后种方式也存在高成本、难组装及多次拆装维修后线束容易松动的问题,因此,当前亟需开发能够方便组装维修、长期可靠性高,尤其是能够应对热失控情况的线束固定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及动力电池包,旨在提高动力电池包内线束的长期固定可靠性和组装维修便利性,提升对于动力电池包内线束的热失控保护能力。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包括电池包分割梁和卡板本体;电池包分割梁的顶部成型有沿X向贯穿梁体、适于容纳线束的凹槽;卡板本体为封盖于凹槽上并沿X向延伸的条形板状构件,卡板本体与电池包分割梁可拆卸连接,且底壁喷涂有膨胀型防火涂层,膨胀型防火涂层与凹槽的槽底壁配合夹紧线束;其中,卡板本体的至少一端与电池包分割梁的相应端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限制卡板本体的X向自由度,卡板本体的底壁与电池包分割梁的两侧壁之间沿X向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用于限制卡板本体的Y向自由度和Z向自由度。
[000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包括插扣和插槽,插扣与插槽竖直插接;其中,插槽设于凹槽其中一端的两侧槽壁上,插扣设于卡板本体的相应端并向下延伸;或者,插槽设于卡板本体靠近其一端的位置,插扣设于凹槽相应端的两侧槽壁上并向上延伸。
[0008]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包括两排卡扣和两排卡孔;其中,两排卡扣沿卡板本体的X向中轴线对称分布,且每排包括沿X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卡扣,卡扣于卡板本体的底壁向
下延伸,两排卡扣分别与凹槽的两内侧槽壁沿Y向抵接,或者,两排卡扣分别与凹槽的两外侧槽壁沿Y向抵接;两排卡孔分别设于凹槽的两侧槽壁上,且分别与两排卡扣的延伸端沿Y向对应卡接。
[000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卡板本体上沿X向间隔成型有多个凹陷部,凹陷部向下伸入凹槽内并与线束抵接。
[0010]一些实施例中,各个凹陷部分别与各个第二连接部沿Y向对齐。
[0011]一些实施例中,卡板本体的顶壁上于各个凹陷部的Y向两侧分别成型有第一加强筋,卡板本体的顶壁上于各个凹陷部之间分别成型有第二加强筋。
[0012]示例性的,各个凹陷部的底壁上均贴附有第一柔性垫。
[0013]示例性的,卡板本体的其中一端端壁或顶壁上成型有防呆体。
[0014]一些实施例中,卡板本体的两侧分别延伸至凹槽的Y向外侧,且两个延伸侧顶壁和底壁上均沿X向间隔贴附有多个第二柔性垫。
[0015]本技术提供的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采用顶部成型有凹槽的电池包分割梁,布线时将线束置于凹槽内,然后将卡板本体封盖在凹槽上,即可使得膨胀型防火涂层与凹槽的槽底壁配合夹紧线束,组装方便快捷;由于卡板本体的底壁上喷涂有膨胀型防火涂层,因此在发生热失控问题时,膨胀型防火涂层遇火快速膨胀增厚,从而形成隔热层以阻隔外部高温浸入线束,降低线束受高温浸入而出现短路击穿的风险,提升对于线束的热失控保护能力;利用端部的第一连接部能够限制卡板本体相对于电池包分割梁进行X向移动的自由度,同时配合多个第二连接部对卡板本体在Y向和Z向上的自由度,从而实现卡板本体与电池包分割梁之间的可靠固定,保证动力电池包内线束的长期固定可靠性。
[001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包,包括上述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具有与上述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在其中一个第二连接部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卡板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0、电池包分割梁;11、凹槽;20、卡板本体;21、膨胀型防火涂层;22、凹陷部;221、第一柔性垫;23、防呆体;24、第二柔性垫;25、第一加强筋;26、第二加强筋;30、第一连接部;31、插扣;32、插槽;40、第二连接部;41、卡扣;42、卡孔;50、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
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X向”、“Y向”、“Z向”是指空间三维方向,具体的,X向是指电池包分割梁的长度方向,Y向是指电池包分割梁的宽度方向,Z向是指动力电池包的高度方向。
[0028]另外,应当说明,动力电池包主要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用于提升结构强度的分割梁(包括纵梁和横梁)、布设于壳体内的多个电池模组,以及顶盖。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分割梁,顶部成型有沿X向贯穿梁体、适于容纳线束的凹槽;卡板本体,所述卡板本体为封盖于所述凹槽上并沿X向延伸的条形板状构件,所述卡板本体与所述电池包分割梁可拆卸连接,且底壁喷涂有膨胀型防火涂层,所述膨胀型防火涂层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壁配合夹紧所述线束;其中,所述卡板本体的至少一端与所述电池包分割梁的相应端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限制所述卡板本体的X向自由度,所述卡板本体的底壁与所述电池包分割梁的两侧壁之间沿X向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限制所述卡板本体的Y向自由度和Z向自由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插扣和插槽,所述插扣与所述插槽竖直插接;其中,所述插槽设于所述凹槽其中一端的两侧槽壁上,所述插扣设于所述卡板本体的相应端并向下延伸;或者,所述插槽设于所述卡板本体靠近其一端的位置,所述插扣设于所述凹槽相应端的两侧槽壁上并向上延伸。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内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两排卡扣,沿所述卡板本体的X向中轴线对称分布,且每排包括沿X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所述卡扣,所述卡扣于所述卡板本体的底壁向下延伸,两排所述卡扣分别与所述凹槽的两内侧槽壁沿Y向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家硕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