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墙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244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用墙板,包括本体,本体的前侧开设有矩形凹腔,矩形凹腔的左右两侧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加强肋,第一加强肋上形成有第一圆柱座和两个第二圆柱座,第一圆柱座设于第一加强肋的中心,两个第二圆柱座分别对称设于第一圆柱座的左右两侧,第一圆柱座的上下两侧外壁与矩形凹腔的上下两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第二加强肋,每个第二圆柱座的上下两侧外壁与矩形凹腔的上下两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第三加强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保证了强度的前提下将多个本体通过拼接固定的方式快速的搭建成一个整体的墙板,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又省去了用于砌筑砖墙的人手以降低了人工成本。人工成本。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墙板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用墙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目前的建筑物均是先建立立柱和横梁以搭建出框架,然后再立柱之间砌筑墙板以进行完善;现有的墙板均是采用传统的砖头砌筑方法一层一层叠加,优点是强度高,缺点是工作效率低,而为了加快进度就必须增加人手,这就导致人工成本较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人工成本的建筑用墙板。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建筑用墙板,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前侧开设有矩形凹腔,所述矩形凹腔的左右两侧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上形成有第一圆柱座和两个第二圆柱座,所述第一圆柱座设于第一加强肋的中心,两个所述第二圆柱座分别对称设于第一圆柱座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圆柱座的上下两侧外壁与矩形凹腔的上下两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第二加强肋,每个所述第二圆柱座的上下两侧外壁与矩形凹腔的上下两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第三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两个所述第二加强肋以及四个所述第三加强肋将矩形凹腔分割成八个填充腔,每个所述填充腔的上下左右四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十字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的两端与矩形凹腔左右两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第一半圆柱座,每个所述第三加强肋上的并与矩形凹腔对应侧内壁相连的一端均形成有一个第二半圆柱座;所述本体的上下左右四侧外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定位孔,每个所述定位孔均与对应并相邻的一个填充腔相互连通。
[0005]优选地,所述第一圆柱座的中心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圆柱座的前侧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依次等角度均匀环绕在第一通孔外部的第一扇形沉孔。
[0006]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二圆柱座的中心均开设有一个第二通孔,每个所述第二圆柱座的前侧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依次等角度均匀环绕在第二通孔外部的第二扇形沉孔。
[0007]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半圆柱座的前侧均开设有一个第三通孔,每个所述第一半圆柱座的前侧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在第三通孔上下两侧的第一异形沉腔和多个沿圆周方向依次环绕在第三通孔外部的第三扇形沉孔。
[0008]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二半圆柱座的前侧均开设有一个第四通孔,每个所述第二半圆柱座的前侧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在第四通孔左右两侧的第二异形沉腔和多个沿圆周方向依次环绕在第四通孔外部的第四扇形沉孔。
[0009]优选地,所述本体的前侧边缘开设有多个第一省料沉腔,多个所述第一省料沉腔依次环绕在矩形凹腔的外围。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肋的前侧开设有多个从左往右依次分布的第二省料沉腔,所述第二加强肋的前侧开设有多个从上往下依次分布的第三省料沉腔,每个所述第三加强肋的前侧均开设有多个从上往下依次分布的第四省料沉腔。
[0011]优选地,每个所述十字加强肋的前侧均开设有多个第五省料沉腔。
[0012]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省料沉腔与本体的外壁之间均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结构孔。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在保证了强度的前提下将多个本体通过拼接固定的方式快速的搭建成一个整体的墙板,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又省去了用于砌筑砖墙的人手以降低了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左前侧结构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右后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17]为了保持本技术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技术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0018]如图1~2所示,一种建筑用墙板,包括本体1,本体1的前侧开设有矩形凹腔11,矩形凹腔11的左右两侧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加强肋13,第一加强肋13上形成有第一圆柱座14和两个第二圆柱座17,第一圆柱座14设于第一加强肋13的中心,两个第二圆柱座17分别对称设于第一圆柱座14的左右两侧,第一圆柱座14的上下两侧外壁与矩形凹腔11的上下两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第二加强肋15,每个第二圆柱座17的上下两侧外壁与矩形凹腔11的上下两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第三加强肋18;第一加强肋13、两个第二加强肋15以及四个第三加强肋18将矩形凹腔11分割成八个填充腔19,每个填充腔19的上下左右四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十字加强肋110;第一加强肋13的两端与矩形凹腔11左右两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第一半圆柱座117,每个第三加强肋18上的并与矩形凹腔11对应侧内壁相连的一端均形成有一个第二半圆柱座118;本体1的上下左右四侧外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定位孔111,每个定位孔111均与对应并相邻的一个填充腔19相互连通。
[0019]第一圆柱座14的中心开设有第一通孔113,第一圆柱座14的前侧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依次等角度均匀环绕在第一通孔113外部的第一扇形沉孔114。
[0020]每个第二圆柱座17的中心均开设有一个第二通孔115,每个第二圆柱座17的前侧
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依次等角度均匀环绕在第二通孔115外部的第二扇形沉孔116。
[0021]每个第一半圆柱座117的前侧均开设有一个第三通孔119,每个第一半圆柱座117的前侧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在第三通孔119上下两侧的第一异形沉腔121和多个沿圆周方向依次环绕在第三通孔119外部的第三扇形沉孔120。
[0022]每个第二半圆柱座118的前侧均开设有一个第四通孔122,每个第二半圆柱座118的前侧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在第四通孔122左右两侧的第二异形沉腔123和多个沿圆周方向依次环绕在第四通孔122外部的第四扇形沉孔124。
[0023]本体1的前侧边缘开设有多个第一省料沉腔12,多个第一省料沉腔12依次环绕在矩形凹腔11的外围。
[0024]第一加强肋13的前侧开设有多个从左往右依次分布的第二省料沉腔125,第二加强肋的前侧开设有多个从上往下依次分布的第三省料沉腔126,每个第三加强肋18的前侧均开设有多个从上往下依次分布的第四省料沉腔127。
[0025]每个十字加强肋110的前侧均开设有多个第五省料沉腔128。
[0026]每个第一省料沉腔12与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墙板,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前侧开设有矩形凹腔,所述矩形凹腔的左右两侧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上形成有第一圆柱座和两个第二圆柱座,所述第一圆柱座设于第一加强肋的中心,两个所述第二圆柱座分别对称设于第一圆柱座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圆柱座的上下两侧外壁与矩形凹腔的上下两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第二加强肋,每个所述第二圆柱座的上下两侧外壁与矩形凹腔的上下两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第三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两个所述第二加强肋以及四个所述第三加强肋将矩形凹腔分割成八个填充腔,每个所述填充腔的上下左右四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十字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的两端与矩形凹腔左右两侧内壁之间均形成有一个第一半圆柱座,每个所述第三加强肋上的并与矩形凹腔对应侧内壁相连的一端均形成有一个第二半圆柱座;所述本体的上下左右四侧外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定位孔,每个所述定位孔均与对应并相邻的一个填充腔相互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座的中心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圆柱座的前侧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依次等角度均匀环绕在第一通孔外部的第一扇形沉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墙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圆柱座的中心均开设有一个第二通孔,每个所述第二圆柱座的前侧开设有多个沿圆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江胡兴华苏廷科尤静燕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嘉瀚环保建材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