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腔组件以及尾气后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0767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19
一种进气腔组件,其包括挡板、固定于所述挡板的扩充罩、混合管以及固定于所述挡板的导流罩,其中所述挡板包括开孔,所述挡板包括第一弧形面、第二弧形面、第三弧形面以及第四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三弧形面以及所述第四弧形面围成所述开孔。所述扩充罩包括固定于所述挡板的第二表面的罩体,所述罩体设有对应于所述开孔的边缘以及贯穿所述罩体的穿孔;所述混合管包括旋流部。所述导流罩固定于所述挡板的第一表面且围绕在所述旋流部的周围。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包括所述进气腔组件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如此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利于加大进气面积,降低背压。降低背压。降低背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气腔组件以及尾气后处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进气腔组件以及尾气后处理装置,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包括进气腔组件,其中所述进气腔组件包括混合管,其中混合管的进气端由于受到空间限制,导致系统的背压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压较低的进气腔组件以及尾气后处理装置。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进气腔组件,其包括:挡板、固定于所述挡板的扩充罩、混合管以及固定于所述挡板的导流罩,其中所述挡板包括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开孔,所述挡板包括第一弧形面、与所述第一弧形面相对的第二弧形面、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面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形面的一端的第三弧形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面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形面的另一端的第四弧形面,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三弧形面以及所述第四弧形面围成所述开孔,所述第一弧形面向远离所述第二弧形面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弧形面向靠近所述第一弧形面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三弧形面向靠近所述第四弧形面的方向凸出,所述第四弧形面向靠近所述第三弧形面的方向凸出;所述扩充罩包括固定于所述挡板的第二表面的罩体,所述罩体设有对应于所述开孔的边缘以及贯穿所述罩体的穿孔;所述混合管包括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穿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开孔且延伸凸出所述第一表面的旋流部,所述旋流部设有若干用以形成尾气旋流的旋流片;所述导流罩固定于所述挡板的第一表面且围绕在所述旋流部的周围,所述扩充罩、所述开孔以及所述导流罩形成用以让尾气流动的腔体,所述尾气自所述腔体流入所述混合管中。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罩体的边缘焊接固定于所述挡板的第二表面。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罩体的边缘与所述开孔的形状相同。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挡板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以及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以及所述第四通孔均贯穿所述挡板的第一表面和所述挡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以及所述第四通孔位于所述开孔的外周。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和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位于所述挡板的第一对角线上;所述第三通孔的中心和所述第四通孔的中心位于所述挡板的第二对角线上。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弧形面沿所述第一对角线向所述第一通孔凸出,所述第二弧形面沿所述第一对角线向远离所述第二通孔的方向凸出。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弧形面向远离所述第三通孔的方向凸出,所述第四弧形面向远离所述第四通孔的方向凸出。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罩封闭所述第二通孔。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旋流部呈锥形,所述进气腔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旋流部的端面的安装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喷嘴安装座,所述喷嘴安装座用以安装尿素喷嘴,所述尿素喷嘴用以向所述混合管中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其包括柴油氧化催化器、位于所述柴油氧化催化器的下游且与所述柴油氧化催化器相连的柴油颗粒捕集器以及位于所述柴油颗粒捕集器的下游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器,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前述的进气腔组件,其中所述进气腔组件连通所述柴油颗粒捕集器和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器。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开孔由所述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三弧形面以及所述第四弧形面围成;另外,通过设置所述扩充罩,且将所述扩充罩固定于所述挡板,加大了进气面积,降低了背压。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进气腔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17]图3是图2中混合管以及扩充罩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4是图3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5是本专利技术尾气后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或者符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本专利技术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专利技术相一致的产品的例子。
[0021]在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
[0022]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其包括柴油氧化催化器10、位于所述柴油氧化催化器10的下游且与所述柴油氧化催化器10相连的柴油颗粒捕集器20以及位于所述柴油颗粒捕集器20的下游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器30。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进气腔组件40,其中所述进气腔组件40连通所述柴油颗粒捕集器20和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器30。
[0023]所述进气腔组件40包括挡板1、固定于所述挡板1的扩充罩2、混合管3以及固定于所述挡板1的导流罩4。
[0024]所述挡板1包括第一表面11、与所述第一表面11相对的第二表面12、开孔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第三通孔16以及第四通孔17。所述开孔13、所述第一通孔14、所述第二
通孔15、所述第三通孔16以及所述第四通孔17均贯穿所述挡板1的第一表面11和所述挡板1的第二表面12,所述第一通孔14、所述第二通孔15、所述第三通孔16以及所述第四通孔17位于所述开孔13的外周。所述第一通孔14的中心和所述第二通孔15的中心位于所述挡板1的第一对角线上;所述第三通孔16的中心和所述第四通孔17的中心位于所述挡板1的第二对角线上。
[0025]此外,所述挡板1包括第一弧形面181、与所述第一弧形面181相对的第二弧形面182、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面18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形面182的一端的第三弧形面18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面18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形面182的另一端的第四弧形面184,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面181、所述第二弧形面182、所述第三弧形面183以及所述第四弧形面184围成所述开孔13。所述第一弧形面181向远离所述第二弧形面182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弧形面182向靠近所述第一弧形面181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三弧形面183向靠近所述第四弧形面184的方向凸出,所述第四弧形面184向靠近所述第三弧形面183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弧形面181沿所述第一对角线向所述第一通孔14凸出,所述第二弧形面182沿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腔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挡板、固定于所述挡板的扩充罩、混合管以及固定于所述挡板的导流罩,其中所述挡板包括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以及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开孔,所述挡板包括第一弧形面、与所述第一弧形面相对的第二弧形面、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面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形面的一端的第三弧形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面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形面的另一端的第四弧形面,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三弧形面以及所述第四弧形面围成所述开孔,所述第一弧形面向远离所述第二弧形面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弧形面向靠近所述第一弧形面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三弧形面向靠近所述第四弧形面的方向凸出,所述第四弧形面向靠近所述第三弧形面的方向凸出;所述扩充罩包括固定于所述挡板的第二表面的罩体,所述罩体设有对应于所述开孔的边缘以及贯穿所述罩体的穿孔;所述混合管包括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穿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开孔且延伸凸出所述第一表面的旋流部,所述旋流部设有若干用以形成尾气旋流的旋流片;所述导流罩固定于所述挡板的第一表面且围绕在所述旋流部的周围,所述扩充罩、所述开孔以及所述导流罩形成用以让尾气流动的腔体,所述尾气自所述腔体流入所述混合管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的边缘焊接固定于所述挡板的第二表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的边缘与所述开孔的形状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慕玉龙陈伟王伟
申请(专利权)人: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