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9395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6:55
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外壳,端子模组包括彼此堆叠的上、下模组,上模组包括上绝缘体、上端子、连接上端子的上线缆及固定在上绝缘体上侧面的上金属壳,下模组包括下绝缘体、下端子、连接下端子的下线缆及固定在下绝缘体下侧面的下金属壳。线缆的内导体分别焊接于差分端子对。上金属壳设有的前弹性指分别一一接触上端子的接地端子,后弹性指则分别一一接触上线缆的遮蔽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上金属壳同时接触接地端子及线缆的遮蔽层,达成多个接地点,可以有效改善线缆连接器的高频性能。外壳进一步固定有弹性锁扣件,其位于外壳之临近下绝缘体的下侧面处,能够整体降低线缆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高度。电路板上的高度。电路板上的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头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插头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插头连接器一般连接于线缆,插座连接器一般焊接在电路板上。目前插头连接器一般使用子卡,即一块电路板的不同边缘设置有金手指,金手指之间通过线路进行连接,一端的金手指插入插座连接器,另一端的金手指则用来跟线缆相连接。然而,使用子卡的插头连接器在尺寸上会比较大。现在越来越多的采用线缆替代电路板的系统进行高速系统内的信号传输,但是不可避免的增加了高频性能的要求。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良的插头连接器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其提高电气性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将所述端子模组包围在其内的外壳,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彼此堆叠的上模组及下模组,所述上模组包括上绝缘体、固定在所述上绝缘体的上端子、连接所述上端子的上线缆及固定在所述上绝缘体上侧面的上金属壳,所述下模组包括下绝缘体、固定在所述下绝缘体的下端子、连接所述下端子的下线缆及固定在所述下绝缘体下侧面的下金属壳,所述上、下线缆均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包裹的一对内导体、内绝缘层、遮蔽层及外绝缘层;所述上、下端子均包括差分端子对及接地端子,所述一对内导体分别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差分端子对;所述上金属壳设有若干前弹性指及若干后弹性指,所述前弹性指分别一一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上端子的接地端子,所述后弹性指分别一一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上线缆的遮蔽层。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上金属壳同时接触接地端子及线缆的遮蔽层,达成多个接地点,可以有效改善线缆连接器的高频性能。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另一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将所述端子模组包裹在其内的外壳,所述端子模组设有倾斜的前端面并包括彼此堆叠的上模组及下模组,所述上模组包括上绝缘体、固定在所述上绝缘体的上端子及连接所述上端子的上线缆,所述下模组包括下绝缘体、固定在所述下绝缘体的下端子及连接所述下端子的下线缆;所述外壳固定有一弹性锁扣件,所述弹性锁扣件位于外壳之临近下绝缘体的下侧面处。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锁扣件位于外壳的下侧面,能够整体降低线缆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高度。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0]图2是图1线缆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1]图3是图1线缆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2]图4是图1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3]图5是图4线缆连接器进一步拆解的立体分解图。
[0014]图6是图5线缆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15]图7是图5线缆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16]图8是图5线缆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17]图9是图6中端子模组进一步拆解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10是图9端子模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11是图9端子模组进一步分解的立体分解图。
[0020]图12是图11端子模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21]图13是图11端子模组进一步分解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14是图13端子模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15是图13中上金属壳的立体图。
[0024]图16是图15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25]图17是线缆连接器的剖视图,以显示差分端子对的位置结构。
[0026]图18是线缆连接器的剖视图,以显示接地端子的位置结构。。
[0027]【元件符号说明】
[0028]线缆连接器10
ꢀꢀꢀꢀꢀꢀꢀꢀꢀ
下模组160
ꢀꢀꢀꢀꢀꢀ
上线缆200
[0029]前端面101
ꢀꢀꢀꢀꢀꢀꢀꢀꢀꢀꢀꢀ
下端子170
ꢀꢀꢀꢀꢀꢀ
内导体202
[0030]端子模组100
ꢀꢀꢀꢀꢀꢀꢀꢀꢀꢀ
差分端子对172
ꢀꢀ
内绝缘层204
[0031]上模组110
ꢀꢀꢀꢀꢀꢀꢀꢀꢀꢀꢀꢀ
接地端子174
ꢀꢀꢀꢀ
遮蔽层206
[0032]上端子120
ꢀꢀꢀꢀꢀꢀꢀꢀꢀꢀꢀꢀ
接触部176
ꢀꢀꢀꢀꢀꢀ
外绝缘层206
[0033]差分端子对122
ꢀꢀꢀꢀꢀꢀꢀꢀ
固定部177
ꢀꢀꢀꢀꢀꢀ
下线缆210
[0034]接地端子124
ꢀꢀꢀꢀꢀꢀꢀꢀꢀꢀ
连接部178
ꢀꢀꢀꢀꢀꢀ
内导体212
[0035]接触部126
ꢀꢀꢀꢀꢀꢀꢀꢀꢀꢀꢀꢀ
下接地片180
ꢀꢀꢀꢀ
内绝缘层214
[0036]固定部127
ꢀꢀꢀꢀꢀꢀꢀꢀꢀꢀꢀꢀ
下绝缘体182
ꢀꢀꢀꢀ
遮蔽层216
[0037]连接部128
ꢀꢀꢀꢀꢀꢀꢀꢀꢀꢀꢀꢀ
上槽道183
ꢀꢀꢀꢀꢀꢀ
外绝缘层218
[0038]上接地片130
ꢀꢀꢀꢀꢀꢀꢀꢀꢀꢀ
下槽道184
ꢀꢀꢀꢀꢀꢀ
外壳300
[0039]上绝缘体140
ꢀꢀꢀꢀꢀꢀꢀꢀꢀꢀ
上凸部185
ꢀꢀꢀꢀꢀꢀ
上外壳302
[0040]增高部142
ꢀꢀꢀꢀꢀꢀꢀꢀꢀꢀꢀꢀ
第一下凸部186
ꢀꢀ
下外壳304
[0041]第二槽道144
ꢀꢀꢀꢀꢀꢀꢀꢀꢀꢀ
第二下凸部187
ꢀꢀ
第一槽道301
[0042]凸部146
ꢀꢀꢀꢀꢀꢀꢀꢀꢀꢀꢀꢀꢀꢀ
缺口188
ꢀꢀꢀꢀꢀꢀꢀꢀ
弹性锁扣件310
[0043]上金属壳150
ꢀꢀꢀꢀꢀꢀꢀꢀꢀꢀ
下金属壳190
[0044]前开口151
ꢀꢀꢀꢀꢀꢀꢀꢀꢀꢀꢀꢀ
弹性指192
[0045]前弹性指152
ꢀꢀꢀꢀꢀꢀꢀꢀꢀꢀ
前开口193
[0046]后开口153
ꢀꢀꢀꢀꢀꢀꢀꢀꢀꢀꢀꢀ
后开口195
[0047]后弹性指154
ꢀꢀꢀꢀꢀꢀꢀꢀꢀꢀ
固定耳197
[0048]固定耳155
[0049]分隔部156
[005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52]参图1...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将所述端子模组包围在其内的外壳,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彼此堆叠的上模组及下模组,所述上模组包括上绝缘体、固定在所述上绝缘体的上端子、连接所述上端子的上线缆及固定在所述上绝缘体上侧面的上金属壳,所述下模组包括下绝缘体、固定在所述下绝缘体的下端子、连接所述下端子的下线缆及固定在所述下绝缘体下侧面的下金属壳,所述上、下线缆均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包裹的一对内导体、内绝缘层、遮蔽层及外绝缘层;所述上、下端子均包括差分端子对及接地端子,所述一对内导体分别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差分端子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金属壳设有若干前弹性指及若干后弹性指,所述前弹性指分别一一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上端子的接地端子,所述后弹性指分别一一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上线缆的遮蔽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金属壳设有若干弹性指,所述弹性指一一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下线缆的遮蔽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上、下端子包括位于前端的接触部、位于后端的连接部及连接两者的固定部,所述上端子中的接地端子的连接部由横向延伸的上接地片一体相连,所述上线缆的遮蔽层则焊接在所述接地片;所述下端子中的接地端子的连接部由一横向延伸的下接地片一体相连,所述下线缆的遮蔽层则焊接在所述下接地片。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特伦斯
申请(专利权)人: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