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驱动桥控制器的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7810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驱动桥控制器的减震装置,涉及汽车电驱动桥控制器安装技术领域,包括安装管、滑块、减震弹簧、封盖以及液压阻尼装置,两个液压阻尼装置之间借助于连接管连通,连接管的中段设置有电动节流阀,所述连接端上下两侧方向上的安装管上还分别设置有非接触式测距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借助于非接触式测距装置测得的距离信息来推断安装端与平衡点之间的运动关系,以控制液压阻尼装置的启闭状态,从而减小减震弹簧回弹震荡的冲击加速度,起到了双向冲击力缓释作用,同时可以快速来消耗冲击能量,使所述减震弹簧快速的趋于平稳,减少所述减震弹簧的震荡次数;且该过程未产生大量的热量及物质损耗,维护方便,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驱动桥控制器的减震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电驱动桥控制器安装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驱动桥控制器的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驱动桥中电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如电机和控制器)均位于整车减震器以下,由于控制器内部装配着多种精密电子元件,如果运行路况比较颠簸,易造成上述精密电子元器件的损坏。而传统的减震方式减震效果差,难以满足上述要求。
[0003]现有技术中,如专利公开号为CN111594567A公开了一种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减震装置,其借助于多个所述阻尼结构与所述安装座的内壁之间的摩擦阻尼力,以减小弹簧回弹震荡的冲击加速度,起到了双向冲击力缓释作用,同时可以快速来消耗冲击能量,使所述减震弹簧快速的趋于平稳,减少所述减震弹簧的震荡次数。但由于阻尼结构中的阻尼块与阻尼槽频繁摩擦,期间会产生大量的热,会加速润滑脂的蒸发,导致后期出现卡滞的概率升高,且摩擦过程也会造成阻尼块一定程度的磨损,需要更换,较为不便。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减震装置再做进一步优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驱动桥控制器的减震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缺陷。
[0005]一种用于电驱动桥控制器的减震装置,包括安装管、滑块以及减震弹簧,所述安装管的两端安装有封盖,所述滑块中的安装端滑动连接于安装管内,所述滑块中的连接端与安装端固定连接并能够与安装管侧面设置的沿着安装管长度方向设置的避让开口滑动连接,所述减震弹簧安装于安装端的上下两侧,安装端的上下两侧还分别安装有一个液压阻尼装置,所述减震弹簧套设于液压阻尼装置的外周并位于封盖与安装端之间,两个液压阻尼装置之间借助于连接管连通,连接管的中段设置有电动节流阀以实现连接管内液压油的流量调整,所述连接端上下两侧方向上的安装管上还分别设置有非接触式测距装置,电动节流阀及非接触式测距装置均电性连接至控制模块,电驱动桥控制器静止状态下安装端位于平衡点位置:
[0006]当安装端与平衡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时,电动节流阀处于关闭状态;
[0007]当安装端与平衡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电动节流阀处于开启状态。
[0008]优选的,所述液压阻尼装置包括活塞杆、橡胶活塞以及活塞筒,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安装端连接,活塞杆的另一端连接至橡胶活塞,橡胶活塞滑动连接于注有液压油的活塞筒内,活塞筒的另一端安装于封盖上设置的底座内,连接管内也注有液压油。
[0009]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活塞筒相配合的安装槽、用于定位减震弹簧的环形台阶以及贯通底座的通孔,底座及安装管上还设有用于安装连接管的缺口,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活塞筒上设置的油管接头连接,所述减震弹簧位于封盖与环形台阶之间。
[0010]优选的,所述非接触式测距装置包括支座及非接触式测距传感器,所述非接触式测距传感器借助于支座安装于安装管上且非接触式测距传感器的信号发射端朝向安装端。
[0011]优选的,所述连接管采用硬质的连接管。
[0012]优选的,其中一个封盖上还安装有安装座。
[0013]优选的,所述连接端上设有用于与控制器连接的安装孔。
[0014]优选的,还包括散热组件,具体包括导热板一、导热板二、导热杆以及气囊,两个所述导热板一分别安装于两个活塞上朝向液压油的一侧,所述导热板二安装于滑块内设置的导热腔内并将导热腔分割成上下两个腔室,两个导热板一通过贯穿橡胶活塞、活塞杆以及滑块的所述导热杆连接至导热板的上下两侧,两个腔室分别借助于两个上下设置于滑块内的连通孔一与外界连通,所述气囊安装于活塞筒与滑块之间,活塞杆上朝向滑块的一端设置有连通气囊与导热腔的连通孔二。
[0015]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6]1.借助于非接触式测距装置测得的距离信息来推断安装端与平衡点之间的运动关系,以控制液压阻尼装置的启闭状态,从而减小减震弹簧回弹震荡的冲击加速度,起到了双向冲击力缓释作用,同时可以快速来消耗冲击能量,使所述减震弹簧快速的趋于平稳,减少所述减震弹簧的震荡次数;且该过程未产生大量的热量及物质损耗,维护方便,成本低。
[0017]2.液压油的热量会借助于导热板一、导热杆传递至位于滑块中心设置的导热板二处,当滑块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压缩、拉伸上下两个气囊,借助于各自的连通孔一、连通二与外界空气进行空气流通,加快热量的散失,且由于上下两个导热板一共用一个导热板二进行散热,因此,无论滑块是向上移动还是向下移动,均能够实现导热板二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最大限度地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20]图4为图3中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1]图5为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图7为底座部分不同视角的示意图。
[0023]图8为实施例2的剖视图。
[0024]其中:1安装管,2滑块,20安装端,21连接端,210安装孔,3减震弹簧,4封盖,40底座,41缺口,42安装槽,43通孔,44环形台阶,5安装座,6避让开口,7液压阻尼装置,70活塞杆,71橡胶活塞,72活塞筒,73油管接头,8非接触式测距装置,80支座,81非接触式测距传感器,9连接管,10电动节流阀,11散热组件,110导热板一,111导热板二,112导热杆,113气囊,114导热腔,115连通孔一,116连通孔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用于电驱动桥控制器的减震装置,包括安装管1、滑块2以及减震弹簧3,所述安装管1的两端安装有封盖4,其中一个封盖4上还安装有安装座5,所述滑块2中的安装端20滑动连接于安装管1内,所述滑块2中的连接端21与安装端20固定连接并能够与安装管1侧面设置的沿着安装管1长度方向设置的避让开口6滑动连接,所述连接端21上设有用于与控制器连接的安装孔210,所述减震弹簧3安装于安装端20的上下两侧,安装端20的上下两侧还分别安装有一个液压阻尼装置7,所述减震弹簧3套设于液压阻尼装置7的外周并位于封盖4与安装端20之间,两个液压阻尼装置7之间借助于连接管9连通,连接管9的中段设置有电动节流阀10以实现连接管9内液压油的流量调整,所述连接端21上下两侧方向上的安装管1上还分别设置有非接触式测距装置8,电动节流阀10及非接触式测距装置8均电性连接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可安装于控制器内并用于控制电动节流阀10的启闭以及非接触式测距装置8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相应的指令。
[00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压阻尼装置7包括活塞杆70、橡胶活塞71以及活塞筒72,所述活塞杆70的一端与安装端20连接,活塞杆70的另一端连接至橡胶活塞71,橡胶活塞71滑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驱动桥控制器的减震装置,包括安装管(1)、滑块(2)以及减震弹簧(3),所述安装管(1)的两端安装有封盖(4),所述滑块(2)中的安装端(20)滑动连接于安装管(1)内,所述滑块(2)中的连接端(21)与安装端(20)固定连接并能够与安装管(1)侧面设置的沿着安装管(1)长度方向设置的避让开口(6)滑动连接,所述减震弹簧(3)安装于安装端(20)的上下两侧,其特征在于,安装端(20)的上下两侧还分别安装有一个液压阻尼装置(7),所述减震弹簧(3)套设于液压阻尼装置(7)的外周并位于封盖(4)与安装端(20)之间,两个液压阻尼装置(7)之间借助于连接管(9)连通,连接管(9)的中段设置有电动节流阀(10)以实现连接管(9)内液压油的流量调整,所述连接端(21)上下两侧方向上的安装管(1)上还分别设置有非接触式测距装置(8),电动节流阀(10)及非接触式测距装置(8)均电性连接至控制模块,电驱动桥控制器静止状态下安装端(20)位于平衡点位置:当安装端(20)与平衡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时,电动节流阀(10)处于关闭状态;当安装端(20)与平衡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电动节流阀(10)处于开启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驱动桥控制器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阻尼装置(7)包括活塞杆(70)、橡胶活塞(71)以及活塞筒(72),所述活塞杆(70)的一端与安装端(20)连接,活塞杆(70)的另一端连接至橡胶活塞(71),橡胶活塞(71)滑动连接于注有液压油的活塞筒(72)内,活塞筒(72)的另一端安装于封盖(4)上设置的底座(40)内,连接管(9)内也注有液压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驱动桥控制器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0)上设有与活塞筒(72)相配合的安装槽(42)、用于定位减震弹簧(3)的环形台阶(44)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培成江彤董心龙徐凤铎倪绍勇马玉坤李新桥沙文瀚王金桥谷晓泉王建平杨爱喜高立新武新世杨礼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