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6872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矫直设备,所述矫直设备用于矫直待矫直材料,所述待矫直材料为棒材或管材,所述矫直设备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待矫直材料的两个部位的一对握持部,所述一对握持部彼此间隔开一定距离;矫直装置,其包括矫直部件和升降机构,所述矫直部件设置于所述一对握持部之间,位于所述待矫直材料的下方,所述升降机构连接至所述矫直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矫直部件上升,以使所述矫直部件抵压于所述待矫直材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矫直设备可以对弯曲变形的管材或者棒材进行矫直,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矫直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矫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建筑施工过程中,在对钢管进行倒运、堆放及安装时,由于操作不当,容易导致钢管发生弯曲和变形。弯曲变形的钢管在施工过程中是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使用弯曲变形的钢管搭建脚手架等施工设施时,存在安全隐患。为解决上述问题,亟需提供一种能够对钢管等施工材料进行矫直的矫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000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矫直设备,其可以对弯曲变形的管材或者棒材进行矫直,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0005]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矫直设备,所述矫直设备用于矫直待矫直材料,所述待矫直材料为棒材或管材,所述矫直设备包括:
[0006]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待矫直材料的两个部位的一对握持部,所述一对握持部彼此间隔开一定距离;
[0007]矫直装置,其包括矫直部件和升降机构,所述矫直部件设置于所述一对握持部之间,位于所述待矫直材料的下方,所述升降机构连接至所述矫直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矫直部件上升,以使所述矫直部件抵压于所述待矫直材料。
[0008]优选的是,所述的矫直设备中,所述握持部具有贯通的圆形插孔,所述圆形插孔与所述待矫直材料的形状一致。
[0009]优选的是,所述的矫直设备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第三杆件、第四杆件、旋转轴以及动力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杆件、所述第二杆件、所述第三杆件和所述第四杆件依次转动连接,构成平面连杆机构,所述第一杆件的上端和所述第二杆件的上端与所述矫直部件枢接,所述第三杆件的下端和所述第四杆件的下端枢接于底座,所述底座抵靠于地面,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四杆件的连接部位设置有贯通的第一螺孔,所述第二杆件和所述第三杆件的连接部位设置有贯通的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螺孔的第一内螺纹与所述第二螺孔的第二内螺纹的旋向相反,所述旋转轴包括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具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相匹配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二轴段具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相匹配的第二外螺纹,所述旋转轴贯穿所述第一螺孔和所述第二螺孔,并且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平面内,所述动力机构连接至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以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
[0010]优选的是,所述的矫直设备中,所述动力机构包括旋转扳手,所述旋转扳手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至所述旋转轴。
[0011]优选的是,所述的矫直设备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底部框架和一对立柱,所述底部框架设置于所述一对立柱之间,所述底部框架连接至所述一对立柱的下端,所述一对握持部设置于所述一对立柱的上端。
[0012]优选的是,所述的矫直设备中,所述底座抵靠于所述底部框架上,通过所述底部框架抵靠于地面。
[0013]优选的是,所述的矫直设备中,所述矫直部件包括支座和矫直部,所述矫直部设置于所述支座上,所述第一杆件的上端和所述第二杆件的上端枢接至所述支座。
[0014]优选的是,所述的矫直设备中,所述矫直部与所述待矫直材料的接触面与所述待矫直材料的形状一致。
[0015]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矫直设备,所述矫直设备用于矫直待矫直材料,所述待矫直材料为棒材或管材,所述矫直设备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待矫直材料的两个部位的一对握持部,所述一对握持部彼此间隔开一定距离;矫直装置,其包括矫直部件和升降机构,所述矫直部件设置于所述一对握持部之间,位于所述待矫直材料的下方,所述升降机构连接至所述矫直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矫直部件上升,以使所述矫直部件抵压于所述待矫直材料。使用时,将待矫直材料通过一对握持部固定在支撑框架上,利用升降机构驱动矫直部件上升,矫直部件在升降机构的驱动下向上抵压在待矫直材料的变形部位上,从而对待矫直材料进行矫直。本技术所提供的矫直设备可以对弯曲变形的管材或者棒材进行矫直,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0017]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矫直设备(装设待矫直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矫直设备(未装设待矫直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矫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22]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矫直设备,所述矫直设备用于矫直待矫直材料1,所述待矫直材料1为棒材或管材,所述矫直设备包括:支撑框架2,所述支撑框架2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待矫直材料的两个部位的一对握持部3,所述一对握持部3彼此间隔开一定距离;矫直装置4,其包括矫直部件5和升降机构6,所述矫直部件5设置于所述一对握持部3之间,位于所述待矫直材料1的下方,所述升降机构6连接至所述矫直部件5,用于驱动所述矫直部件5上升,以使所述矫直部件5抵压于所述待矫直材料1。
[0023]其中,待矫直材料1可以是棒材或管材,棒材可以是钢筋等棒状材料,管材可以是钢管等管状材料。以对弯曲变形的钢管进行矫直作业为例,对矫直作业的过程进行说明。首先,为了避免矫直部件5与钢管的变形部位之间发生干涉,利用升降机构6驱动矫直部件5下
降至合适位置。之后,利用一对握持部3分别固定钢管的两个部位(例如固定钢管的两端),将钢管支撑固定在支撑框架2上,固定时须保证钢管的变形部位位于一对握持部3之间,并且钢管的变形部位处于向下凹的状态。最后,利用升降机构6驱动矫直部件5上升,使矫直部件5向上抵压于钢管的变形部位,随着升降机构6对矫直部件5持续输出上升的驱动力,矫直部件5持续向钢管施加压力,使得钢管的变形部位向上形变,直至实现对于钢管的矫直。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握持部3具有贯通的圆形插孔,所述圆形插孔与所述待矫直材料的形状一致。具体地,在利用一对握持部3对待矫直材料1 进行握持固定时,待矫直材料1可以依次穿过一对握持部3的圆形插孔。圆形插孔的孔径应大于待矫直材料的外径,以保证待矫直材料可以穿过。本技术所提供的握持部结构简单,容易在施工现场以较低成本实现。
[0025]在一些示例中,握持部3可以采用圆环形结构。例如在支撑框架的上端焊接圆环形结构作为握持部。一对握持部3轴心在同一直线上,以便于对棒材或管材进行握持固定。
[0026]握持部3还可以采用夹持结构实现。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6包括第一杆件9、第二杆件10、第三杆件11、第四杆件12、旋转轴16以及动力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杆件9、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矫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矫直设备用于矫直待矫直材料,所述待矫直材料为棒材或管材,所述矫直设备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待矫直材料的两个部位的一对握持部,所述一对握持部彼此间隔开一定距离;矫直装置,其包括矫直部件和升降机构,所述矫直部件设置于所述一对握持部之间,位于所述待矫直材料的下方,所述升降机构连接至所述矫直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矫直部件上升,以使所述矫直部件抵压于所述待矫直材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具有贯通的圆形插孔,所述圆形插孔与所述待矫直材料的形状一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第三杆件、第四杆件、旋转轴以及动力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杆件、所述第二杆件、所述第三杆件和所述第四杆件依次转动连接,构成平面连杆机构,所述第一杆件的上端和所述第二杆件的上端与所述矫直部件枢接,所述第三杆件的下端和所述第四杆件的下端枢接于底座,所述底座抵靠于地面,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四杆件的连接部位设置有贯通的第一螺孔,所述第二杆件和所述第三杆件的连接部位设置有贯通的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螺孔的第一内螺纹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先训史红玉李泉史小右文达王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