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尾气产生的不凝气的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6552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机尾气产生的不凝气的回收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吸附回收装置、第一换热器和膜法回收装置,所述膜法回收装置包括膜法回收罐,所述膜法回收罐内设置有渗透膜,所述膜法回收罐上设置有混合气体进气口、截留口和渗透口,所述截留口和所述混合气体进气口设置在所述渗透膜的同一侧,所述渗透口设置在所述渗透膜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混合气体进气口连接。本装置能延长吸附回收装置的吸附周期,降低整套设备的运行能耗,随之可以降低设备的投资成本。随之可以降低设备的投资成本。随之可以降低设备的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机尾气产生的不凝气的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治理有机尾气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不凝气分离与回收的膜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治理有机尾气的装置中,常用吸附回收装置对有机尾气进行吸附。现有的吸附回收装置,不管是柱状活性炭吸附装置、碳纤维吸附装置还是树脂吸附装置在脱附冷却以及溶剂回收时都存在大量不凝气,这些不凝气的排气量含有较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其通常被设计成和系统进气进行耦合,其和系统进气耦合后,致使进气浓度增高,缩短了吸附回收装置的吸附周期,造成了运行能耗增加,对整个回收装置的设计富裕系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备的投资成本也随之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不凝气分离与回收的膜法装置,该装置能延长吸附回收装置的吸附周期,降低整套设备的运行能耗。
[0004]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机尾气产生的不凝气的回收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吸附回收装置、第一换热器和膜法回收装置,所述膜法回收装置包括膜法回收罐,所述膜法回收罐内设置有渗透膜,所述膜法回收罐上设置有混合气体进气口、截留口和渗透口,所述截留口和所述混合气体进气口设置在所述渗透膜的同一侧,所述渗透口设置在所述渗透膜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混合气体进气口连接。吸附回收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需对吸附回收装置中的吸附材料进行脱附,在使用蒸汽或者热氮气对吸附到一定阶段的吸附材料进行脱附时,脱附后的高温挥发性有机物进入第一换热器进行降温回收,此时的回收并非完全回收,仍有大量不凝气产生,冷凝后的不凝气进入膜法回收装置,实现挥发性有机物和空气的分离。分离后的空气直接排空,或者再和系统进气进行耦合。与传统的将不凝气设计成和系统进气进行耦合相比,可延长吸附回收装置的吸附周期,减少运行能耗。
[0005]进一步地,所述膜法回收罐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膜法回收罐并联排列。通过多组膜法回收罐的设置,可以同时分离大量的不凝气,增加了分离效率。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分层罐,所述分层罐的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所述分层罐的出气口和所述膜法回收罐的混合气体进气口连接。第一冷凝器冷凝后会产生液体和冷凝汽,液体进入分层罐进行分层,冷凝汽通过混合气体进气口进入膜法回收装置进行有机气体和空气分离。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真空泵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真空泵和所述膜法回收装置的渗透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真空泵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分层罐的进液口连接。冷凝汽进入膜法回收装置后,挥发性有机物从渗透膜渗透,渗透后从渗透口进入第二换热器,经过第二换热器冷凝后进入分层罐。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溶剂罐,所述溶剂罐的进液口和所述分层罐的第一出液口连接,所述溶剂罐的出气口和所述膜法回收罐的混合气体进气口连接。液体经过分层罐分层后,有机溶液进入溶剂罐,溶剂罐在静止或者转料时都存在一定量的呼吸气,呼吸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通过混合气体进气口进入膜法回收装置进行分离。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废水罐,所述废水罐的进液口和所述分层罐的第二出液口连接,所述废水罐的出气口和所述膜法回收罐的混合气体进气口连接。液体经过分层罐分层后,水溶液进入废水罐,废水罐在静止或者转料时都存在一定量的呼吸气,呼吸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通过混合气体进气口进入膜法回收装置进行分离。
[0010]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回收装置内部设置有吸附材料,所述吸附回收装置上设置有上通气口和下通气口,所述下通气口设置在吸附材料的下方,所述上通气口设置在所述吸附材料的上方,所述上通气口和蒸汽管道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膜法回收罐的截留口和所述吸附回收装置的下通气口连接。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膜法回收装置的设置,可以延长吸附回收装置的吸附周期,进而降低整套回收装置的运行能耗,随之可以降低设备的投资成本;本装置能降低吸附回收装置的设计富裕系数,减小设备的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有机尾气产生不凝气的回收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膜法回收装置主视图。
[0015]图中:1、吸附回收装置;11、上通气口;12、下通气口;121、进气阀;122、出气阀;2、第一换热器;3、膜法回收装置;31、膜法回收罐;311、混合气体进气口;312、截留口;313、渗透口;4、真空泵;5、第二换热器;6、分层罐;7、溶剂罐;8、废水罐;9、蒸汽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17]参见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有机尾气产生的不凝气的回收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吸附回收装置1、第一换热器2和膜法回收装置3,分层罐6的进液口和第一换热器2连接,分层罐6的出气口和膜法回收罐31连接。第一冷凝器冷凝后产生的液体进入分层罐6进行分层,通过第一冷凝器冷凝后产生的冷凝汽进入膜法回收装置3进行有机气体和空气分离。
[0018]膜法回收装置3能实现挥发性有机物和空气的分离,膜法回收装置3包括三组膜法回收罐31,三组所述膜法回收罐31并联排列,通过多组膜法回收罐的设置,可以同时分离大量的不凝气,增加了分离效率。
[0019]膜法回收罐31包括膜法回收罐31,膜法回收罐31上设置有混合气体进气口311、截留口312和渗透口313,截留口312和混合气体进气口311设置在渗透膜的同一侧,渗透口313设置在渗透膜的另一侧,渗透膜将膜法回收罐31分为渗透侧和截留侧,渗透侧为挥发性有机物透过侧,也叫富集气侧,因此渗透口313由于主要为挥发性有机物,因此浓度较高,易于
冷却回收;截留口312为空气出口,也叫贫气口,该出气侧的排气量占到气体渗透膜进气口气量的70%以上,排气基本以空气为主,含微量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气可以直排。膜法回收罐31的截留口312和吸附回收装置1的下通气口12连接,使排气和有机尾气进气系统进行耦合。
[0020]膜法回收装置3的渗透口313和真空泵4连接,第二换热器5和真空泵4连接,第二换热器5和分层罐6的进液口连接。通过真空泵4抽真空,在渗透口313形成负压,给与有机气体从渗透膜渗透提供动力,以便挥发性有机物更加高效和快速的穿透膜,从渗透口313排出。从渗透口313排出的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进入第二换热器5进行冷却回收,回收下来的液态有机物进入分层罐6,经过第二换热器5冷却后产生的不凝气可再次进入混合气体进气口和进气进行耦合,再次渗透

冷却

回收。
[0021]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溶剂罐7和废水罐8,溶剂罐7的进液口和分层罐6的第一出液口连接,溶剂罐7的出气口和膜法回收罐31的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尾气产生的不凝气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吸附回收装置(1)、第一换热器(2)和膜法回收装置(3),所述膜法回收装置(3)包括膜法回收罐(31),所述膜法回收罐(31)内设置有渗透膜,所述膜法回收罐(31)上设置有混合气体进气口(311)、截留口(312)和渗透口(313),所述截留口(312)和所述混合气体进气口(311)设置在所述渗透膜的同一侧,所述渗透口(313)设置在所述渗透膜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换热器(2)和所述混合气体进气口(31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尾气产生的不凝气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法回收罐(31)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膜法回收罐(31)并联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有机尾气产生的不凝气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层罐(6),所述分层罐(6)的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2)连接,所述分层罐(6)的出气口和所述膜法回收罐(31)的混合气体进气口(31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有机尾气产生的不凝气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真空泵(4)和第二换热器(5),所述真空泵(4)和所述膜法回收装置(3)的渗透口(313)连接,所述第二换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新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蓝贝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