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生态除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60647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茶园生态除虫装置,其中,茶园生态除虫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上方贴合有引虫固定箱,所述引虫固定箱的内部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有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端设置有电机轴,且电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扇片;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两侧设置有储虫口,所述装置主体的顶端中部插接有漏斗,且漏斗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横板,且第一限位横板和装置主体贴合配合。通过上述结构,设置有发光灯,通过发光灯便于查找装置主体的位置,对于放置较多装置主体时解决不便于查找问题。于查找问题。于查找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茶园生态除虫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茶园除虫
,特别涉及茶园生态除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茶树害虫种类繁多,危害方式也多种多样。按取食方式和危害部位,可将茶树害虫分为四类:食叶害虫、吸汁害虫、钻蛀性害虫和地下害虫。
[0003]现有技术中的茶园害虫不便于消除,导致使用毒药无法直接毒死害虫,其原因在于害虫能够识别,导致消除困难,较多的害虫对茶园的影响较大,需要对害虫实现除虫处理。
[0004]申请人在申请本技术时,经过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茶园生态除虫装置”,其申请号为“202121549046.0”,该专利主要通过解决飞虫的诱捕,但是对于传统的地面除虫技术也存在不足之处,导致害虫无法实现除虫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茶园生态除虫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上方贴合有引虫固定箱,所述引虫固定箱的内部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有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端设置有电机轴,且电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扇片;
[0006]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两侧设置有储虫口,所述装置主体的顶端中部插接有漏斗,且漏斗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横板,且第一限位横板和装置主体贴合配合。
[0007]根据所述的茶园生态除虫装置,所述引虫固定箱的内部中处上方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上方贴合有诱虫块。
[0008]根据所述的茶园生态除虫装置,所述引虫固定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三角板。
[0009]根据所述的茶园生态除虫装置,所述装置主体的顶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横板,所述第二限位横板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发光灯。
[0010]根据所述的茶园生态除虫装置,所述引虫固定箱的内部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蓄电池,所述引虫固定箱的中部上方固定连接有滤网。
[0011]根据所述的茶园生态除虫装置,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底端两侧设置有若干毒药。
[0012]根据所述的茶园生态除虫装置,所述漏斗和三角板均涂有润滑油。
[0013]有益效果:
[0014]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设置有漏斗、第一限位横板、电动马达和诱虫块,通过将漏斗进行插接在装置主体的顶端,且通过第一限位横板贴合防止掉落,在使用时通过电动马达实现转动,随后带动扇片进行转动,使其诱虫块向外散发诱虫气味,通过吸引虫类,达到害虫的收集作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害虫不便于清理作用。
[0015]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设置有漏斗、三角板和储虫口,通过漏斗涂有润滑油作用,导致虫类实现掉落至三角板的上方,通过三角板的两侧掉落,随后掉落在储虫口的
内部,通过毒药与虫接触,实现毒死,达到对害虫的消除。
[0016]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设置有发光灯,通过发光灯便于查找装置主体的位置,对于放置较多装置主体时解决不便于查找问题。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地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茶园生态除虫装置的剖面正视结构图;
[0020]图2为本技术茶园生态除虫装置的漏斗剖面正视结构图;
[0021]图3为本技术茶园生态除虫装置的装置主体立体示意结构图;
[0022]图4为本技术茶园生态除虫装置的诱虫固定箱立体结构图。
[0023]图例说明:
[0024]1、装置主体;2、限位板;3、储虫口;4、毒药;5、支撑架;6、电动马达;7、蓄电池;8、引虫固定箱;9、诱虫块;10、三角板;11、漏斗;12、发光灯;13、第一限位横板;14、第二限位横板;15、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6]参照图1

4,本技术实施例茶园生态除虫装置,其包括:装置主体1,在使用时根据茶园所需位置进行在地面挖出装置主体1大小一致通口,随后通过将装置主体1进行插入,实现对害虫的除虫操作,装置主体1的内部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5,通过支撑架5进行支撑起引虫固定箱8,支撑架5的上方贴合有引虫固定箱8,通过引虫固定箱8便于对诱虫块9气味通过滤网15散发,引虫固定箱8的内部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有电动马达6,通过电动马达6实现转动,随后带动扇片进行转动,使其诱虫块9向外散发诱虫气味,通过吸引虫类,电动马达6的驱动端设置有电机轴,且电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扇片,通过扇片的转动,增加散发作用,引虫固定箱8的内部中处上方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2,通过限位板2悬空支撑诱虫块9,防止害虫进入导致吃空,限位板2的上方贴合有诱虫块9,引虫固定箱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三角板10,通过漏斗11进行进入,通过漏斗11涂有润滑油作用,导致虫类实现掉落至三角板10的上方,通过三角板10的两侧掉落,随后掉落在储虫口3的内部,引虫固定箱8的内部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蓄电池7,通过蓄电池7实现供电操作,引虫固定箱8的中部上方固定连接有滤网15,通过滤网15增强气味散发作用;
[0027]装置主体1的内部两侧设置有储虫口3,装置主体1的顶端中部插接有漏斗11,通过将漏斗11进行插接在装置主体1的顶端,且漏斗1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横板13,通过第一限位横板13贴合防止掉落,且第一限位横板13和装置主体1贴合配合,装置主体1的顶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横板14,通过第二限位横板14进行与地面卡接配合,防止
出现下陷,第二限位横板14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发光灯12,在装置主体1的顶端两侧均设置有发光灯12,便于查找位置,装置主体1的内部底端两侧设置有若干毒药4,漏斗11和三角板10均涂有润滑油,通过润滑油便于害虫的掉落。
[0028]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根据茶园所需位置进行在地面挖出装置主体1大小一致通口,随后通过将装置主体1进行插入,且插入后通过第二限位横板14进行与地面卡接配合,防止出现下陷,随后通过将漏斗11进行插接在装置主体1的顶端,且通过第一限位横板13贴合防止掉落,在使用时通过电动马达6实现转动,随后带动扇片进行转动,使其诱虫块9向外散发诱虫气味,通过吸引虫类,随后通过漏斗11进行进入,通过漏斗11涂有润滑油作用,导致虫类实现掉落至三角板10的上方,通过三角板10的两侧掉落,随后掉落在储虫口3的内部,通过毒药4与虫接触,实现毒死作用,而在装置主体1的顶端两侧均设置有发光灯12,便于查找位置。
[0029]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茶园生态除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部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5),所述支撑架(5)的上方贴合有引虫固定箱(8),所述引虫固定箱(8)的内部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有电动马达(6),所述电动马达(6)的驱动端设置有电机轴,且电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扇片;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部两侧设置有储虫口(3),所述装置主体(1)的顶端中部插接有漏斗(11),且漏斗(1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横板(13),且第一限位横板(13)和装置主体(1)贴合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园生态除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虫固定箱(8)的内部中处上方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2),所述限位板(2)的上方贴合有诱虫块(9)。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敏杨海滨陈世春徐泽李中林盛忠雷张莹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