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604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外形呈类似T字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玻纤增强PA6作为内芯层,并在内芯层外壁设置金属的上壳体及下壳体,上壳体及下壳体内侧壁还设置有骨架组件,整个控制臂本体大大提升机械强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重量,进而降低簧下质量,上壳体及下壳体将内芯层包覆,再通过在控制臂本体外部设置防锈漆,能够大大提升控制臂本体耐候性,延长使用寿命。用寿命。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常见的汽车后下控制臂,一般为铸造件或冲焊件,下控制臂其受力方向较为复杂,在结构设计时为保证足够强度,铸造件通常设置为实心结构,导致重量较大,不利于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的提高,而冲焊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重量,但是结构强度不如实心的铸造结构,一旦冲击力过大,将使下控制臂发生产形变,需要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外形呈类似T字型,所述控制臂本体由呈上下分布的上壳体、下壳体焊接而成,所述上壳体、下壳体相对的一侧之间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部设置有用于提升控制臂本体机械强度的增强结构,所述增强结构包括:内芯层,所述内芯层设置在空腔内侧壁,所述内芯层外壁与空腔内侧壁完全吻合,所述内芯层用于从内部支撑上壳体、下壳体;骨架组件,所述骨架组件用于辅助增强上壳体、下壳体结构强度;所述控制臂本体外壁设置有用于增强耐候性的防护层。
[000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6]为了达到进一步提升机械强度的目的,所述骨架组件包括多组第一支撑片、第二支撑片,多组所述第一支撑片、第二支撑片均呈两两上下相对依次固定连接在空腔内侧壁,所述第一支撑片与第二支撑片相对的一侧设置有通孔。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8]为了达到减重以及提高机械强度的目的,所述内芯层为玻纤增强PA6。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0]为了提高控制臂本体在复杂环境下的耐候性,所述防护层为防锈漆。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2]为了方便加工,所述上壳体上壁且靠近前端位置设置有用于方便内芯层材料注入的注入孔,所述注入孔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封口盖。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4]为了方便控制臂本体同车身、后桥连接,所述控制臂本体左右两端以及前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用于同后桥、车身连接的第一连接头、第二连接头和第三连接头。
[0015]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汽车后下控制臂,采用玻纤增强PA6作为内芯层,并在内芯层外壁设置金属的上壳体及下壳体,上壳体及下壳体内侧壁还设置有骨架组件,整个控制臂
本体大大提升机械强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重量,进而降低簧下质量,上壳体及下壳体将内芯层包覆,再通过在控制臂本体外部设置防锈漆,能够大大提升控制臂本体耐候性,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的整体结构俯面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的图1中A

A向局部剖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的下壳体内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的图3中B

B向局部剖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的上壳体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的第一支撑片、第二支撑片结构示意图。
[0023]图例说明:
[0024]1、下壳体;2、上壳体;3、封口盖;4、第一连接头;5、第二连接头;6、第三连接头;7、内芯层;8、空腔;9、第一支撑片;10、第二支撑片;11、注入孔;12、防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参照图1到图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控制臂本体外形呈类似T字型,控制臂本体由呈上下分布的上壳体2、下壳体1焊接而成,控制臂本体左右两端以及前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用于同后桥、车身连接的第一连接头4、第二连接头5和第三连接头6,控制臂本体通过第一连接头4、第二连接头5和第三连接头6与后桥及车身连接。
[0027]上壳体2、下壳体1相对的一侧之间设置有空腔8,空腔8内部设置有用于提升控制臂本体机械强度的增强结构,增强结构包括:
[0028]内芯层7,内芯层7为玻纤增强PA6,内芯层7设置在空腔8内侧壁,内芯层7外壁与空腔8内侧壁完全吻合,内芯层7用于从内部支撑上壳体2、下壳体1,玻纤增强PA6具有非常好的机械强度且重量轻的特点,使用内芯层7将上壳体2和下壳体1之间支撑住,起到非常好的支撑作用,大大提升了控制臂本体的机械强度,且重量轻,符合燃油经济性,上壳体2和下壳体1将内芯层7包覆的形式,使得内芯层7不惧外部复杂环境,使用寿命提高;
[0029]骨架组件,骨架组件用于辅助增强上壳体2、下壳体1结构强度,骨架组件包括多组第一支撑片9、第二支撑片10,多组第一支撑片9、第二支撑片10均呈两两上下相对依次固定连接在空腔8内侧壁,第一支撑片9与第二支撑片10相对的一侧设置有通孔,通过第一支撑片9对下壳体1内部进行支撑、第二支撑片10对上壳体2内部进行支撑,避免向内塌陷,进一步提高控制臂本体机械强度。
[0030]控制臂本体外壁设置有用于增强耐候性的防护层12,防护层12为防锈漆,通过防
锈漆将上壳体2、下壳体1完全覆盖住,使得内芯层7完全与外部隔绝,提升其耐候性。
[0031]上壳体2上壁且靠近前端位置设置有用于方便内芯层7材料注入的注入孔11,注入孔11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封口盖3,加工时,上壳体2和下壳体1焊接后,通过注入孔11注入玻纤增强PA6,冷却后形成内芯层7。
[0032]加工时,上壳体2和下壳体1焊接后,通过注入孔11注入玻纤增强PA6,冷却后形成内芯层7,玻纤增强PA6具有非常好的机械强度且重量轻的特点,使用内芯层7将上壳体2和下壳体1之间支撑住,起到非常好的支撑作用,大大提升了控制臂本体的机械强度,且重量轻,符合燃油经济性,上壳体2和下壳体1将内芯层7包覆的形式,使得内芯层7不惧外部复杂环境,使用寿命提高通过第一支撑片9对下壳体1内部进行支撑、第二支撑片10对上壳体2内部进行支撑,避免向内塌陷,进一步提高控制臂本体机械强度,通过防锈漆将上壳体2、下壳体1完全覆盖住,使得内芯层7完全与外部隔绝,提升其耐候性。
[00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外形呈类似T字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由呈上下分布的上壳体、下壳体焊接而成,所述上壳体、下壳体相对的一侧之间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部设置有用于提升控制臂本体机械强度的增强结构,所述增强结构包括:内芯层,所述内芯层设置在空腔内侧壁,所述内芯层外壁与空腔内侧壁完全吻合,所述内芯层用于从内部支撑上壳体、下壳体;骨架组件,所述骨架组件用于辅助增强上壳体、下壳体结构强度;所述控制臂本体外壁设置有用于增强耐候性的防护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组件包括多组第一支撑片、第二支撑片,多组所述第一支撑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文松王立红冯进路樊文朋
申请(专利权)人:霸州市金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