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05749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包括机械油泵和电子油泵,机械油泵和电子油泵的出油口并联于主油路,主油路分别与润滑回路和控制回路连接;控制回路包括离合器控制支路、换挡控制支路和驻车控制支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润滑支路上设有第一机械换向阀,主油路中设有第二机械换向阀和先导电磁阀,第一机械换向阀和第二机械换向阀均由先导电磁阀控制,换挡控制支路通过第二机械换向阀与主油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能够在改善混合动力变速电液控制系统的供油系统的同时,便于实现对换挡控制支路内油液的流量和压力进行精确稳定的控制。路内油液的流量和压力进行精确稳定的控制。路内油液的流量和压力进行精确稳定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变速箱控制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混合动力变速箱因其结构紧凑,燃油经济性好,传递扭矩能力大,起步性能和换挡品质好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车企采用。
[0003]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混合动力变速箱离合器结合与分离控制、换挡控制、电液驻车控制以及变速箱的冷却润滑控制,目前行业内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根据各自实际功能需求,以及控制逻辑,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大致上都由供油系统、润滑回路、控制回路,及其他电液辅件集成,其中,通过供油系统对整个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进行供油,通过润滑回路实现变速箱的冷却润滑控制,通过控制回路实现变速箱内离合器结合与分离控制、换挡控制,以及电液驻车控制。
[0004]目前,在混合动力变速箱的电液控制系统中,供油系统多采用机械油泵单独供油,或采用机械油泵+电子油泵的组合方式进行供油,机械油泵排量大,且持续运转,造成整箱扭矩损失,降低变速箱效率及整车燃油经济性,且采用机械油泵单独供油,发动机不工作时,无法提供流量。
[0005]此外,由于控制回路与润滑回路相互关联,也使得控制回路和润滑回路的流量压力不能按各自的需求进行调节。另外,现有电液控制系统中换挡控制支路内油液的流量和压力的控制机构较为简单,无法实现对该支路内的油液流量和压力进行精确稳定的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以便于改善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的供油系统的同时,实现对换挡控制支路内油液的流量和压力进行精确稳定的控制。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包括机械油泵和电子油泵,所述机械油泵和所述电子油泵的出油口并联于主油路,所述主油路分别与润滑回路和控制回路连接;所述润滑回路包括用于润滑轴承和/或齿轮的第一润滑支路,以及用于润滑离合器的第二润滑支路中的至少一个;
[0009]所述控制回路包括离合器控制支路、换挡控制支路和驻车控制支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润滑支路上设有第一机械换向阀,所述主油路中设有第二机械换向阀和先导电磁阀,所述第一机械换向阀和所述第二机械换向阀均由所述先导电磁阀控制,所述换挡控制支路通过所述第二机械换向阀与所述主油路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换挡控制支路包括多个挡换挡单元,各所述换挡单元通过换挡电磁阀与所述第二机械换向阀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驻车控制支路中设有第三机械换向阀,所述主油路中设有比例压力电磁阀,所述第三机械换向阀由所述比例压力电磁阀控制。
[0012]进一步的,所述润滑回路中串连有依次设置的油冷却器和压滤器,以及并联在所述油冷却器的进油端与所述压滤器的出油端之间的油冷却器旁通阀。
[0013]进一步的,所述电子油泵的出油口串连有第一控制阀件,所述第一控制阀件由所述比例压力电磁阀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件具有向所述主油路供油的工作位,向所述第一润滑支路和所述第二润滑支路直接供油的工作位,以及向所述油冷却器供油的工作位。
[0014]进一步的,所述电子油泵的出油口串连有第四机械换向阀,所述第四机械换向阀具有向所述主油路供油的工作位,以及向第五机械换向阀供油的工作位;所述第五机械换向阀具有所述第一润滑支路和所述第二润滑支路直接供油的工作位,以及向所述油冷却器供油的工作位;所述第四机械换向阀和所述第五机械换向阀由所述比例压力电磁阀控制。
[0015]进一步的,所述压滤器的两端并联有压滤器旁通阀;和/或,所述润滑回路中连接有限压阀,所述限压阀连接至所述机械油泵的进油口。
[0016]进一步的,所述主油路中设有第二控制阀件和主调压电磁阀,所述第二控制阀件由所述主调压电磁阀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件具有切断向所述润滑回路供油的工作位,向所述润滑回路供油的工作位,以及向所述润滑回路供油、并使部分润滑油回流至所述机械油泵进油口的工作位。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机械换向阀的两端并联有节流阀;和/或,所述先导电磁阀的出油端连接有第一蓄能器。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润滑支路中设有比例流量机械阀;和/或,所述离合器控制支路具有与各离合器一一对应设置的离合器分支路,各所述离合器分支路上设有离合器压力控制电磁阀,且所述离合器压力控制电磁阀的出油口连接有第二蓄能器和/或油压传感器。
[00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0]本技术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混合动力变速箱的离合器接合与分离控制、电液驻车控制、换挡控制以及轴承、齿轮和离合器的冷却润滑控制,并能够在改善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的供油系统的同时,通过使换挡控制支路依靠第二机械换向阀与主油路连接,并设有先导电磁阀对第二机械换向阀进行控制,便于实现对主油路流入换挡控制支路内的油液的流量和压力进行精确稳定的控制,且第一机械换向阀及第二机械换向阀均依靠先导电磁阀控制,有利于减少控制阀的数量,降低成本。
[0021]此外,通过于电子油泵的出油口串联有第一控制阀件,便于控制电子油泵的流量分配,可根据系统的需求,将流量分配给主油路或第一润滑支路及第二润滑支路或油冷却器。
[0022]另外,第二控制阀件上设置有使部分润滑油回流至机械油泵的进油口的工作位,可以减小机械油泵高转速时的吸空,保证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在设置有第四机械换向阀及第五机械换向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变速箱油底壳;2、吸滤器;3、机械油泵;4、电子油泵;5、润滑回路;6、控制回路;7、第二控制阀件;8、第二机械换向阀;9、先导电磁阀;10、第一蓄能器;11、主油路;12、离合器;13、主调压电磁阀;14、齿轮箱;15、比例压力电磁阀;16、第二蓄能器;17、单向阀;18、第四机械换向阀;19、第五机械换向阀;20、第一控制阀件;
[0028]51、第一润滑支路;52、第二润滑支路;501、油冷却器;502、压滤器;503、压滤器旁通阀;504、油冷却器旁通阀;505、限压阀;511、第一机械换向阀;512、节流阀;521、比例流量机械阀;
[0029]61、离合器控制支路;62、换挡控制支路;63、驻车控制支路;611、离合器压力控制电磁阀;612、油压传感器;621、第一换挡分支路;622、第二换挡分支路;623、换挡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械油泵(3)和电子油泵(4),所述机械油泵(3)和所述电子油泵(4)的出油口并联于主油路(11),所述主油路(11)分别与润滑回路(5)和控制回路(6)连接;所述润滑回路(5)包括用于润滑轴承和/或齿轮的第一润滑支路(51),以及用于润滑离合器(12)的第二润滑支路(52)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控制回路(6)包括离合器控制支路(61)、换挡控制支路(62)和驻车控制支路(63)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润滑支路(51)上设有第一机械换向阀(511),所述主油路(11)中设有第二机械换向阀(8)和先导电磁阀(9),所述第一机械换向阀(511)和所述第二机械换向阀(8)均由所述先导电磁阀(9)控制,所述换挡控制支路(62)通过所述第二机械换向阀(8)与所述主油路(1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控制支路(62)包括多个换挡单元(623),各所述换挡单元(623)通过换挡电磁阀(624)与所述第二机械换向阀(8)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控制支路(63)中设有第三机械换向阀(631),所述主油路(11)中设有比例压力电磁阀(15),所述第三机械换向阀(631)由所述比例压力电磁阀(15)控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回路(5)中串连有依次设置的油冷却器(501)和压滤器(502),以及并联在所述油冷却器(501)的进油端与所述压滤器(502)的出油端之间的油冷却器旁通阀(50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油泵(4)的出油口串连有第一控制阀件(20),所述第一控制阀件(20)由所述比例压力电磁阀(15)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件(20)具有向所述主油路(11)供油的工作位,向所述第一润滑支路(51)和所述第二润滑支路(52)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武清尤秀亮谭鑫唐广清杜大虎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传动系统江苏有限公司保定研发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