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收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5636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自动地将多个部件收纳于壳体中这样的部件收纳装置。部件收纳装置(200)自排出口即开口(6)将多个电子部件(50)收纳于具有排出口(6)的壳体(1)内,并且具备:输送部(210),其连续输送多个电子部件(50);排出部(230),其使由输送部(210)输送来的电子部件(50)逐个通过自重落下;设置部(240),壳体(1)以被定位成自排出部(230)排出的电子部件(50)向排出口(6)落下的状态设置于该设置部;供给待机部(510),其对要向设置部(240)供给的多个壳体(1)进行保持;以及供给转运部(550),其将壳体(1)自供给待机部(510)向设置部(240)逐个转运。逐个转运。逐个转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部件收纳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将芯片部件等电子部件收纳于壳体中的部件收纳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有一种在集中搬运多个芯片部件等小型的电子部件时,对电子部件以分离的状态集中进行收纳的箱状的壳体(例如专利文献1)。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2956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7]对于对多个部件以分离的状态进行收纳的壳体而言,其在一定的容积内收纳多个部件的收纳效率方面,比载带(Carrier Tape)等效率高。在促进效率化方面,寻求一种能够自动地将多个部件收纳于这样的壳体中这样的装置。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地将多个部件收纳于壳体中的部件收纳装置。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本专利技术的部件收纳装置是自开口将多个部件收纳于具有所述开口的壳体内的部件收纳装置,其中,该部件收纳装置具备:输送部,其连续输送多个部件;排出部,其使由所述输送部输送来的部件逐个通过自重落下;设置部,所述壳体以被定位成自所述排出部排出的部件向所述开口落下的状态设置于该设置部;供给待机部,其对要向所述设置部供给的多个所述壳体进行保持;以及供给转运部,其将所述壳体自所述供给待机部向所述设置部逐个转运。
[0011]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地将多个部件收纳于壳体中的部件收纳装置。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从斜上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壳体的立体图,表示排出口打开的状态。
[0014]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内部状态的立体图,表示排出口打开的状态。
[0015]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内部状态的立体图,表示排出口关闭的状态。
[0016]图4是从斜下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壳体的立体图,表示排出口关闭的状态。
[0017]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部件收纳装置的俯视图。
[0018]图6是与图5的VI

VI线对应的局部剖视图。
[0019]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排出部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0020]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壳体和用于设置壳体的设置部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0021]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壳体设置于设置部且壳体的排出口关闭的状态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0022]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壳体设置于设置部且壳体的排出口开口的状态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壳体;5、RFID标签;6、排出口(开口);50、电子部件(部件);200、部件收纳装置;210、输送部;230、排出部;240、设置部;510、供给待机部;520、回收保管部;530、供给侧读写器(供给侧信息读写部);540、回收侧读写器(回收侧信息读写部);550、供给转运部;560、回收转运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6]图1~图4是关于实施方式的壳体1的图。图5~图10是关于实施方式的部件收纳装置200的图。部件收纳装置200是自动地将多个部件收纳于壳体1内的装置。首先,对壳体1进行说明。
[0027]图1是从斜上侧观察到的壳体1的立体图。壳体1将作为部件的电子部件50(图2中图示)以分离的状态收纳于内部。壳体1可装卸地组装于送料器100。此外,送料器100是通过振动而自壳体1内排出电子部件50,并将该电子部件50向未图示的安装装置供给的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50例如是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为1.2mm以下的微小的长方体状的电子部件。作为这样的电子部件,能举出电容器、电感器等,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0028]图2和图3是分别表示将后述的第2构件22拆下后的壳体1的内部状态的立体图。图2表示将电子部件50排出的排出口6打开的状态,图3表示排出口6关闭的状态。排出口6是开口的一例。图4是从斜下侧观察到的壳体1的立体图。
[0029]壳体1具备壳体主体2、开闭构件3、与开闭构件3一体的滑块4、以及RFID标签5。
[0030]壳体主体2具有第1构件21和第2构件22。壳体1是通过将第1构件21和第2构件22合体并接合而在内部形成收纳空间S的容器。壳体主体2具备顶板部2U、底板部2D、前侧壁部2F、后侧壁部2B、靠第1构件21侧的右侧壁部2R、以及靠第2构件22侧的左侧壁部2L。多个电子部件50以分离的状态收纳在壳体1的内部。
[0031]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将壳体1组装于送料器100的状态下,将成为铅垂方向的上下的方向设为壳体1的上下方向。另外,将壳体1的设有排出口6的那一侧设为前方,并且将其相反侧设为后方。左侧和右侧这样的左右方向设为从前方观察壳体1时的左右方向。第1构件21位于右侧,第2构件22位于左侧。
[0032]前侧壁部2F、后侧壁部2B、右侧壁部2R和左侧壁部2L分别为沿着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的壁部。顶板部2U和底板部2D分别为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板部。
[0033]如图1和图4所示,壳体1通过将左右对称地构成的第1构件21和第2构件22合体并且相互接合而构成。即,第1构件21和第2构件22分别为左右分割开的对开体。
[0034]壳体主体2在前侧壁部2F的下侧具有排出口6。排出口6在实施方式中为四边形的开口部。此外,排出口6不限于四边形,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圆形、椭圆形形状等的轮廓的开口
部。
[0035]如图2所示,在收纳空间S内,板构件7在第1构件21与第2构件22之间延伸。板构件7的上表面为自后方朝向前方的排出口6的下缘部6a延伸且以下缘部6a侧成为最下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7a。在将壳体1组装于送料器100的状态下,倾斜面7a的倾斜角度θ相对于水平方向而言优选为3
°
~10
°
,若为5
°
~7
°
则更佳。
[0036]如图2所示,对排出口6进行开闭的开闭构件3自底板部2D到前侧壁部2F连续地延伸。开闭构件3通过沿着自身的延伸方向进行滑动来对排出口6进行开闭。开闭构件3自底板部2D到前侧壁部2F连续地延伸,并且能够沿着其延伸方向进行滑动。开闭构件3是较为细长的带状的膜构件。开闭构件3例如由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刚度且能够弯曲的挠性材料构成。开闭构件3的宽度比排出口6的宽度稍大,具有能够无间隙地覆盖排出口6的宽度。
[0037]开闭构件3在其前端部具有与排出口6大致相同形状的开口部3a。当开口部3a与排出口6对齐时,排出口6开口。当开闭构件3覆盖排出口6时,排出口6被开闭构件3封闭。此外,开口部3a并非一定要与排出口6为相同形状,只要具有使排出口6开口的形状和大小即可。...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部件收纳装置,其自开口将多个部件收纳于具有所述开口的壳体内,其中,所述部件收纳装置具备:输送部,其连续输送多个部件;排出部,其使由所述输送部输送来的部件逐个通过自重落下;设置部,所述壳体以被定位成自所述排出部排出的部件向所述开口落下的状态设置于该设置部;供给待机部,其对要向所述设置部供给的多个所述壳体进行保持;以及供给转运部,其将所述壳体自所述供给待机部向所述设置部逐个转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收纳装置,其中,所述部件收纳装置具备:回收保管部,其自所述设置部接收从所述设置部回收的所述壳体,并且对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久贯太一玉村真一岩本耕一工藤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