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屉式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4536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抽屉式臭氧发生器,包括柜体,柜体内设有多组相互间隔并联设置的放电室,每组放电室至少包括一个放电室,柜体外设置有气路总管和冷却液总管,每组放电室分别配置有气路支管与冷却液支管,且气路支管与冷却液支管分别与气路总管、冷却液总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抽屉式臭氧发生器,改变传统放电室的级联方式,将汇集成整体的放电室分拆成多个小的放电室组,以便在对某个放电室进行维修时的同时,也能够保证臭氧发生器的未损坏的放电室组能够运行。氧发生器的未损坏的放电室组能够运行。氧发生器的未损坏的放电室组能够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抽屉式臭氧发生器


[0001]本技术涉及臭氧的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抽屉式臭氧发生器。

技术介绍

[0002]臭氧(O3)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臭氧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不稳定、具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浅蓝色气体。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可溶于水,且在水中可短时间内自行分解成水合氧,没有二次污染,是理想的绿色高级氧化剂,对除臭、杀菌、脱色和去除有机物等具有高效、快速、环保、安全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包括但不限于饮用水、果蔬清洗、半导体行业、环境空气消杀、废水处理、制药、食品、化工、农业、造纸等行业。
[0003]由于臭氧的不稳定性,在工业应用中一般需要现场制备。工业应用臭氧源一般采用气体放电型的臭氧发生器。典型的臭氧发生器一般包括管式臭氧发生器和板式臭氧发生器。
[0004]当前,现有技术中的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通过简单级联汇集成一个大的放电室,当有一个放电室发生故障后,需要停止整个板式臭氧发生器运行,再对发生故障的放电室进行维修,从而影响整个板式臭氧发生器的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抽屉式臭氧发生器,改变传统放电室的级联方式,将汇集成整体的放电室分拆成多个小的放电室组,以便在对某个放电室进行维修时的同时,也能够保证臭氧发生器的未损坏的放电室组能够运行。
[0006]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抽屉式臭氧发生器,包括柜体,柜体内设有多组相互间隔并联设置的放电室,每组放电室至少包括一个放电室,柜体外设置有气路总管和冷却液总管,每组放电室分别配置有气路支管与冷却液支管,且气路支管与冷却液支管分别与气路总管、冷却液总管连通。
[0007]优选的,柜体内通过隔板分隔成多个容置空间,放电室固定安装在隔板上。
[0008]优选的,气路总管包括进气总管和出气总管,冷却液总管包括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气路支管包括进气支管和出气支管,冷却液支管包括进液支管和出液支管,进气总管与进气支管连通,出气总管与出气支管连通,进液总管与进液支管连通,出液总管与出液支管连通,进液支管、出液支管、进气支管与出气支管上均设有切断阀。
[0009]优选的,放电室包括两个板式接地电极、两个超薄介质板、密封圈、高压电极板和高压电极板连接件,板式接地电极的正侧设有第一容纳凹槽,板式接地电极的背侧设有第二容纳凹槽,且第一容纳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二容纳凹槽的深度,当两个接地电极相互贴合时,第一容纳凹槽与第二容纳凹槽对应设置形成第三容纳凹槽,两个超薄介质板、高压电极板和高压电极板连接件通过密封圈密封在第三容纳凹槽内,高压电极板连接件与电源模块连接,高压电极板与高压电极板连接件连接。
[0010]进一步优选的,高压电极板上设有开口,高压电极板连接件位于开口内。
[0011]更进一步优选的,高压电极板连接件呈菱形,且菱形的相对应的两个菱角分别与开口的两个侧壁挤压抵接。
[0012]进一步优选的,板式接地电极的第一容纳凹槽与第二容纳凹槽的底部均间隔排列设有凸面和凹面,其中,凸面与其相邻的超薄介质板紧密接触连接,凹面及其相邻的两个凸面与凹面相邻的超薄介质板之间共同围成的气体腔室为放电空间。
[0013]进一步优选的,板式接地电极上设有进气通道、出气通道、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出气通道与出气支管连通,进气通道与进气支管连通,进液通道与进液支管连通,出液通道与出液支管连通。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本技术通过将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组拆分成多个并联设置的小的放电室组,这样当放电室组局部损坏后,只是会导致放电室组的局部停运,而整个臭氧发生器依然可以短时降额使用。而维修人员可以在整体不停运的情况下进行组件更换(对损坏的放电室进行断电、关闭水气管路阀门,更换放电室模块或电源模块),维修完毕后,将放电室组重新恢复正常投入运行即可。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立体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的侧视图;
[0020]图4是图3中的A

A向的剖视图;
[0021]图5是图3中的B

B向的剖视图;
[0022]图6是本技术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技术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本技术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室的正视图;
[0025]图9是图8的D

D向的剖视图;
[0026]图10是图8的C

C向的剖视图;
[0027]图11是图8中的E部分的放大图;
[0028]图12是图10中的F部分的放大图;
[0029]图13是技术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的运行系统的级联系统结构示意图;
[0030]图14是本技术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的运行系统整体电路图;
[0031]图15是本技术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的高压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0032]图16是本技术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的控制模块的电路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0、主电源;
[0035]100、柜体;110、隔板;120、底板;
[0036]200、管路系统;201、进液总管;202、出液总管;203、进气总管;
[0037]204、出气总管; 211、进液支管;212、出液支管;
[0038]213、进气支管;214、出气支管;215、切断阀;
[0039]300、放电室;310、板式接地电极;311、进气通道;312、出气通道;
[0040]313、冷却液通道;314、凹面;315、凸面;320、超薄介质板;
[0041]330、高压电极板;340、密封圈;350、高压电极板连接件;
[0042]360、气体腔室;370、电源模块;
[0043]410、高压检测模块;420、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45]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抽屉式臭氧发生器,包括柜体100,其中柜体100相对应的两侧呈敞开状态,而在其中一侧设有柜门。在柜体100内设有多个容置空间,这些容置空间由多个隔板110阻隔而成。隔板110可以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抽屉式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内设有多组相互间隔并联设置的放电室,每组放电室至少包括一个放电室,所述柜体外设置有气路总管和冷却液总管,每组放电室分别配置有气路支管与冷却液支管,且所述气路支管与冷却液支管分别与气路总管、冷却液总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内通过隔板分隔成多个容置空间,所述放电室固定安装在所述隔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总管包括进气总管和出气总管,所述冷却液总管包括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所述气路支管包括进气支管和出气支管,所述冷却液支管包括进液支管和出液支管,所述进气总管与所述进气支管连通,所述出气总管与所述出气支管连通,所述进液总管与所述进液支管连通,所述出液总管与所述出液支管连通,所述进液支管、出液支管、进气支管与出气支管上均设有切断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抽屉式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室包括两个板式接地电极、两个超薄介质板、密封圈、高压电极板和高压电极板连接件,所述板式接地电极的正侧设有第一容纳凹槽,所述板式接地电极的背侧设有第二容纳凹槽,且所述第一容纳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容纳凹槽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郎旺凯欧阳吉庭郎赛灵张聪伟赵晓飞樊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胜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