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及抗冲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03439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及抗冲击方法,属于车架结构技术领域,在传动转杆的外侧安装传动齿轮,并与驱动设备进行连接驱动传动转杆旋转,传动转杆的旋转通过万向节进一步带动第一联动方管架的旋转,通过第一联动方管架和第二联动方管架分别调节第一内传动杆和第二内传动杆旋转,通过第一内传动杆和第二内传动杆分别带动端连接杆旋转并进一步带动轮体旋转,将第二底连接板和第一底连接板的端部插入至轮体的内中部处并通过万向节与轮体进行连接。与轮体进行连接。与轮体进行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及抗冲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架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车架结构的抗冲击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的抗冲击方法,属于车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车架也称大梁,汽车的基体,一般由两根纵梁和几根横梁组成,经由悬挂装置﹑前桥﹑后桥支承在车轮上,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汽车的载荷和从车轮传来的冲击,车架设计和结构的好坏,首先应该清楚了解的是车辆在行驶时车架所要承受的各种不同的力。如果车架在某方面的韧性不佳,就算有再好的悬挂系统,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操控表现,而车架在实际环境下要面对4种压力,影响车架刚性的外力,通常是来自于路面摩擦力以及加减速或过弯时产生的G值,早期的汽车由于引擎及底盘设计不像现在发达,轮胎的抓地力也不如今日优异,因此车架刚性的重要性并不容易被关注。
[0003]现有技术中的车架结构在使用的时候并没有良好的缓冲功能,这样则导致且无法与传动结构实现组合的功能,这样则导致传动与缓冲分离的现象,其次传动本身仅仅只有传动的功能也无法实现可调节适应缓冲的功能,这样则导致比较容易损坏的问题,为此设计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及抗冲击方法来优化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及抗冲击方法,在传动转杆的外侧安装传动齿轮,并与驱动设备进行连接驱动传动转杆旋转,传动转杆的旋转通过万向节进一步带动第一联动方管架的旋转,通过第一联动方管架和第二联动方管架分别调节第一内传动杆和第二内传动杆旋转,通过第一内传动杆和第二内传动杆分别带动端连接杆旋转并进一步带动轮体旋转,将第二底连接板和第一底连接板的端部插入至轮体的内中部处并通过万向节与轮体进行连接,轮体在受到撞击和遇到石块的时候则产生的撞击力使其上移则调节第二底连接板和第一底连接板旋转压缩第二外缓冲板、第二内缓冲板和第三缓冲弹簧进行初步缓冲,通过第二内缓冲板调节第一中连接板和第二中连接板带动第一外缓冲板、第一内缓冲板和第二缓冲弹簧进一步进行缓冲,在第一中连接板和第一底连接板以及第二中连接板和第二底连接板进行旋转调节的时候使其第一弧形架和第二弧形架以及第三弧形架和第四弧形架相对旋转调节发条再一次进行缓冲,通过第一底连接板和第二底连接板的调节还进一步调节内缓冲铰接架板、外缓冲铰接架板和内缓冲弹簧进行缓冲并配合在限位块内构成联动滑动。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0006]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包括主支架,所述主支架的一端铰接有第一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所述主支架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且位于第一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的端部处安装有第一底连接板,位于第二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的端部处铰接有第
二底连接板,所述第一底连接板和第二底连接板的顶端部处皆铰接有缓冲铰接支架组件,所述第二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和第一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皆分别铰接有缓冲连接杆组件,所述主支架的顶部处设有主传动杆组件,且主传动杆组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缓冲传动组件和第二缓冲传动组件,所述第一缓冲传动组件和第二缓冲传动组件的外侧皆套设有滑动筒组件,且第一缓冲传动组件和第二缓冲传动组件与套设滑动筒组件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套设滑动筒组件的外侧铰接有缓冲铰接支架组件。
[0007]优选的,第一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包括第一弧形架、第二弧形架、第一中连接板、第一发条和第二发条,所述主支架的端部铰接有第一铰接杆,该第一铰接杆的外侧通过第一发条连接有第一弧形架,所述第一弧形架的外侧端部铰接有第一中连接板,所述第一中连接板的端部铰接有第二铰接杆,该第二铰接杆的外侧通过第二发条连接有第二弧形架,所述第二弧形架的端部铰接有第一底连接板。
[0008]优选的,第二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包括第三弧形架、第二中连接板、第四弧形架、第三发条和第四发条,所述主支架的端部铰接有第三铰接杆,该第三铰接杆的外侧通过第三发条连接有第三弧形架,所述第三弧形架的外侧铰接有第二中连接板,且第二中连接板的另一端铰接有第四铰接杆,该第四铰接杆的外侧通过第四发条连接有第四弧形架,所述第四弧形架的外侧端部铰接有第二底连接板。
[0009]优选的,缓冲铰接支架组件包括外缓冲铰接架板、内缓冲铰接架板、侧铰接座和内缓冲弹簧,所述第二底连接板和第一底连接板的顶端部处铰接有外缓冲铰接架板,所述外缓冲铰接架板的内底部处安装有内缓冲弹簧,所述内缓冲弹簧的顶部安装有内缓冲铰接架板,所述内缓冲铰接架板的顶部两侧安装有侧铰接座,所述侧铰接座的内侧铰接有套设筒组件。
[0010]优选的,缓冲连接杆组件包括第一缓冲铰接杆组件和第二缓冲铰接杆组件,所述主支架的底部两处皆铰接有第一缓冲铰接杆组件,该第一缓冲铰接杆组件的底部与第一中连接板和第二中连接板的顶中部处铰接,所述第一中连接板和第二中连接板的底端部处铰接有第二缓冲铰接杆组件,该第二缓冲铰接杆组件的底部与第一底连接板的顶端以及第二底连接板的顶端部处铰接。
[0011]优选的,第一缓冲铰接杆组件包括第一外缓冲板、第一内缓冲板和第二缓冲弹簧,所述主支架的底端部处铰接有第一内缓冲板,所述第一内缓冲板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外缓冲板,所述第一外缓冲板的内底部处安装有第二缓冲弹簧,该第二缓冲弹簧的顶部安装有第一内缓冲板。
[0012]优选的,第二缓冲铰接杆组件包括第二内缓冲板、第二外缓冲板和第三缓冲弹簧,所述第一底连接板的顶中部以及第二底连接板的顶中部处铰接有第二外缓冲板,所述第二外缓冲板的内底部处安装有第三缓冲弹簧,该第三缓冲弹簧的顶部处安装有第二内缓冲板,所述第二内缓冲板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中连接板和第二底连接板的底部处铰接。
[0013]优选的,所述主传动杆组件包括侧支撑架和传动转杆,所述主支架的顶部两侧安装有侧支撑架,所述侧支撑架的侧中部处贯穿设有传动转杆,所述传动转杆和侧支撑架通过轴承连接,所述传动转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万向节铰接有第一缓冲传动组件和第二缓冲传动组件。
[0014]优选的,第一缓冲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方管架、第一内传动杆和第四缓冲弹簧,
所述传动转杆的一端通过万向节铰接有第一联动方管架,且所述第一联动方管架的内端部处安装有第四缓冲弹簧,该第四缓冲弹簧的端部安装有第一内传动杆,所述第一内传动杆的外侧端部套设有滑动筒组件;
[0015]第二缓冲传动组件包括第二联动方管架、第二内传动杆和第五缓冲弹簧,所述传动转杆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铰接有第二联动方管架,所述第二联动方管架的内端部处安装有第五缓冲弹簧,该第五缓冲弹簧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内传动杆,所述第二内传动杆的外侧端部也套设有滑动筒组件。
[0016]优选的,滑动筒组件包括外连接筒、内滑槽、限位块和转轴,所述第一内传动杆和第二内传动杆的外侧端部皆通过轴承安装有外连接筒,所述外连接筒的两侧沿所述外连接筒横向上开设有内滑槽,所述内滑槽的内侧设有可在所述内滑槽内侧滑动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两端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侧通过轴承安装有侧铰接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架(1),所述主支架(1)的一端铰接有第一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所述主支架(1)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且位于第一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的端部处安装有第一底连接板(5),位于第二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的端部处铰接有第二底连接板(12),所述第一底连接板(5)和第二底连接板(12)的顶端部处皆铰接有缓冲铰接支架组件,所述第二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和第一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皆分别铰接有缓冲连接杆组件,所述主支架(1)的顶部处设有主传动杆组件,且主传动杆组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缓冲传动组件和第二缓冲传动组件,所述第一缓冲传动组件和第二缓冲传动组件的外侧皆套设有滑动筒组件,且第一缓冲传动组件和第二缓冲传动组件与套设滑动筒组件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套设滑动筒组件的外侧铰接有缓冲铰接支架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包括第一弧形架(6)、第二弧形架(7)、第一中连接板(8)、第一发条和第二发条,所述主支架(1)的端部铰接有第一铰接杆,该第一铰接杆的外侧通过第一发条连接有第一弧形架(6),所述第一弧形架(6)的外侧端部铰接有第一中连接板(8),所述第一中连接板(8)的端部铰接有第二铰接杆,该第二铰接杆的外侧通过第二发条连接有第二弧形架(7),所述第二弧形架(7)的端部铰接有第一底连接板(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S型弹性缓冲架组件包括第三弧形架(9)、第二中连接板(10)、第四弧形架(11)、第三发条和第四发条,所述主支架(1)的端部铰接有第三铰接杆,该第三铰接杆的外侧通过第三发条连接有第三弧形架(9),所述第三弧形架(9)的外侧铰接有第二中连接板(10),且第二中连接板(10)的另一端铰接有第四铰接杆,该第四铰接杆的外侧通过第四发条连接有第四弧形架(11),所述第四弧形架(11)的外侧端部铰接有第二底连接板(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缓冲铰接支架组件包括外缓冲铰接架板(21)、内缓冲铰接架板(20)、侧铰接座(26)和内缓冲弹簧(28),所述第二底连接板(12)和第一底连接板(5)的顶端部处铰接有外缓冲铰接架板(21),所述外缓冲铰接架板(21)的内底部处安装有内缓冲弹簧(28),所述内缓冲弹簧(28)的顶部安装有内缓冲铰接架板(20),所述内缓冲铰接架板(20)的顶部两侧安装有侧铰接座(26),所述侧铰接座(26)的内侧铰接有套设筒组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缓冲连接杆组件包括第一缓冲铰接杆组件和第二缓冲铰接杆组件,所述主支架(1)的底部两处皆铰接有第一缓冲铰接杆组件,该第一缓冲铰接杆组件的底部与第一中连接板(8)和第二中连接板(10)的顶中部处铰接,所述第一中连接板(8)和第二中连接板(10)的底端部处铰接有第二缓冲铰接杆组件,该第二缓冲铰接杆组件的底部与第一底连接板(5)的顶端以及第二底连接板(12)的顶端部处铰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缓冲铰接杆组件包括第一外缓冲板(17)、第一内缓冲板(16)和第二缓冲弹簧,所述主支架(1)的底端部处铰接有第一内缓冲板(16),所述第一内缓冲板(16)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外缓冲板(17),所述第一外缓冲板(17)的内底部处安装有第二缓冲弹簧,该第二缓冲弹簧的顶部安装有第一内缓冲板(1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吸能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缓冲铰接杆组件包括第二内缓冲板(18)、第二外缓冲板(19)和第三缓冲弹簧,所述第一底连接板(5)的顶中部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俊楠陆兆纳查朦钱黎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