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内通路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1734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血管内通路导管,包括管体、应力消除管和管座;所述管体一端与所述应力消除管一端固接,且所述应力消除管另一端与所述管座固接;所述管体由尖端、显影标记、柔软段、次柔软段、过渡段和刚性近端构成,所述尖端一端设有显影标记,所述显影标记一端设有柔软段,所述柔软段一端设有次柔软段,所述次柔软段一端设有过渡段,且所述过渡段一端设有刚性近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该导管既能实现在颅内血管的高到位性、可以让配套器械更多的到达病变部位,推送过程中可以保证术中的推送力能够平缓的由近端传导至远端,不会出现导管远端在血管内弹跳的现象,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损伤。的损伤。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管内通路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血管介入治疗
,尤其是一种血管内通路导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应用对介入治疗的通路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颅内介入手术,要求支撑导管能到达血管更远位置,更靠近治疗区,为配套诊断或治疗器械提供更强支撑。传统导引导管因尺寸原因导致到达位置受限,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而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型通路导管。通路导管需要通过性好,到位高,往往能到达海绵窦段,甚至能到达大脑中动脉的M1,M2段或者基底动脉的中上段,主要作用是为微导管远端提供更好的支撑性、为血栓抓捕器提供更大的通道或为颅内球囊导管的高到位提供保证等,通路导管的出现给临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极大程度减少了因入路困难而导致介入治疗失败的情况。
[0003]目前市面上的通路导管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通路导管的内腔相比神经微导管内径更大,导管在颅内血管通过迂曲段时,往往容易出现打折、管腔局部损失或塌陷、难以通过特定的迂曲部位、推送力传导不佳以及导管远端出现弹跳等现象等临床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血管内通路导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种血管内通路导管,包括管体、应力消除管和管座;
[0005]所述管体一端与所述应力消除管一端固接,且所述应力消除管另一端与所述管座固接;所述管体由尖端、显影标记、柔软段、次柔软段、过渡段和刚性近端构成,所述尖端一端设有显影标记,所述显影标记一端设有柔软段,所述柔软段一端设有次柔软段,所述次柔软段一端设有过渡段,且所述过渡段一端设有刚性近端;
[0006]所述柔软段、所述次柔软段与所述过渡段均由第一内层、第一中间层、第二中间层和最外层构成,所述第一中间层位于所述第一内层外侧,所述第二中间层位于所述第一中间层外侧,且所述最外层位于所述第二中间层外侧;所述刚性近端由第二内层、第三中间层和外层构成,所述第三中间层位于所述第二内层外侧,且所述外层位于所述第三中间层外侧。
[0007]进一步地,所述尖端的长度为0.3

1.0mm,所述尖端的材料可为硅胶、Pebax、聚氨酯弹性体等材料,优选的所述尖端材料采用的是硅胶。
[0008]进一步地,所述柔软段具有1

2个硬度梯度,所述最外层的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或Pebax材料,优选的所述最外层材料采用的是聚氨酯弹性体,且所述柔软段的长度为3

8cm;所述次柔软段具有2

3个硬度梯度,所述最外层在该段的材料为不同牌号的Pebax材料或聚氨酯弹性体,且所述次柔软段的长度为5

10cm;所述过渡段具有2

3个硬度梯度,所述最外层在该段的材料为不同牌号的Pebax材料或聚氨酯弹性体,且所述过渡段的长度为5

15cm。
[0009]进一步地,所述刚性近端具有个1硬度梯度,所述外层在该段的材料为Pebax材料
或PA材质,优选的所述外层采用的是PA材质,且所述刚性近端的长度为60

100cm。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层与所述第二内层均为PTFE内层,且所述管体内径的尺寸范围是0.03

0.09英寸。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间层为缠绕结构,其轴向长度贯穿所述柔软段、所述次柔软段以及所述过渡段;所述柔软段、所述次柔软段以及所述第一中间层具有相对均匀的螺距,且所述过渡段到所述第一中间层具有渐变至更小的螺距。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中间层同样轴向贯穿所述柔软段、所述次柔软段与所述过渡段,所述第二中间层由高分子固定层或金属编织管层构成,优选的所述第二中间层为金属编织管层;高分子固定层采用聚氨酯、Pebax或聚酯纤维材料,金属编织管层具有编织管结构,金属材料为镍钛合金或不锈钢,且所述编织管结构的PPI设置为100

300。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中间层采用金属缠绕结构或编织结构,且选用的材质是镍钛合金或不锈钢;所述第三中间层若采用金属缠绕结构,所述第三中间层与所述第一中间层可以为分段结构,也可以为连续一体缠绕结构。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中间层若采用编织结构且第二中间层时高分子固定层,所述第一中间层与所述第三中间层在所述过渡段的近端进行紧密对接或局部重叠搭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中间层与所述第二中间层若均是金属编织层,所述第三中间层与所述第二中间层可以为分段结构,也可以为连续一体编织结构。
[0016]通过本技术上述实施例,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导管不同节段采用差异化的剖面结构设计,即尖端为单层设计,柔软段、次柔软段和过渡段为四层设计,刚性近端为三层设计,导管内腔为全程一致设计,外径为变径或全程一致设计。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管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尖端端面剖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柔软段、次柔软段以及过渡段端面剖视图;
[0022]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刚性近端端面剖视图;
[0023]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缠绕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编织管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管体,2、应力消除管,3、管座,4、尖端,5、显影标记,6、柔软段,7、次柔软段,8、过渡段,9、刚性近端,10、第一内层,11、第一中间层,12、第二中间层,13、最外层,14、第二内层,15、第三中间层,16、外层,17、缠绕结构,18、编织管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
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管内通路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应力消除管(2)和管座(3);所述管体(1)一端与所述应力消除管(2)一端固接,且所述应力消除管(2)另一端与所述管座(3)固接;所述管体(1)由尖端(4)、显影标记(5)、柔软段(6)、次柔软段(7)、过渡段(8)和刚性近端(9)构成,所述尖端(4)一端设有显影标记(5),所述显影标记(5)一端设有柔软段(6),所述柔软段(6)一端设有次柔软段(7),所述次柔软段(7)一端设有过渡段(8),且所述过渡段(8)一端设有刚性近端(9);所述柔软段(6)、所述次柔软段(7)与所述过渡段(8)均由第一内层(10)、第一中间层(11)、第二中间层(12)和最外层(13)构成,所述第一中间层(11)位于所述第一内层(10)外侧,所述第二中间层(12)位于所述第一中间层(11)外侧,且所述最外层(13)位于所述第二中间层(12)外侧;所述刚性近端(9)由第二内层(14)、第三中间层(15)和外层(16)构成,所述第三中间层(15)位于所述第二内层(14)外侧,且所述外层(16)位于所述第三中间层(15)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内通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4)的长度为0.3

1.0mm,所述尖端(4)的材料为硅胶、Pebax或聚氨酯弹性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内通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柔软段(6)具有1

2个硬度梯度,所述最外层(13)的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或Pebax材料,且所述柔软段(6)的长度为3

8cm;所述次柔软段(7)具有2

3个硬度梯度,所述最外层(13)在该段的材料为不同牌号的Pebax材料或聚氨酯弹性体,且所述次柔软段(7)的长度为5

10cm;所述过渡段(8)具有2

3个硬度梯度,所述最外层(13)在该段的材料为不同牌号的Pebax材料或聚氨酯弹性体,且所述过渡段(8)的长度为5

15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内通路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永松郭琦唐航王金磊廖芝美吴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泰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