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9931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交流充电桩技术领域的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包括一MCU、一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一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一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一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所述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MCU连接,输出端与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连接;所述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MCU连接,输出端与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连接;所述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均与MCU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极大的降低了继电器工作状态检测成本;自带检测功能的继电器个头较大,本申请的外置电路使用起来更加灵活便捷。申请的外置电路使用起来更加灵活便捷。申请的外置电路使用起来更加灵活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交流充电桩
,特别指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各家汽车厂商争相推出新能源汽车,利用充电桩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充电桩包括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相当于一个智能继电器,为了保障充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对继电器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
[0003]然而,传统交流充电桩用于检测继电器工作状态的电路复杂、成本高昂,不利于交流充电桩的推广应用。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实现降低继电器工作状态检测成本,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实现降低继电器工作状态检测成本。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包括一MCU、一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一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一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一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
[0006]所述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MCU连接,输出端与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连接;所述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MCU连接,输出端与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连接;所述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均与MCU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一继电器K1、一二极管D8、一发光二极管D9、一电容C49、一三极管Q1、一电阻R26、一电阻R27、一电阻R28以及一电阻R85;
[0008]所述继电器K1的引脚1与电阻R26以及二极管D8的输出端连接,引脚 2与发光二极管D9的输出端、二极管D8的输入端以及三极管Q1的c极连接,引脚3与电阻R85以及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连接,引脚4与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连接;
[0009]所述电阻R85接地;所述电阻R26与发光二极管D9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b极与电阻R27以及电容C49连接,e极与电阻R28以及电容C49连接并接地;所述电阻R27与电阻R28以及MCU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一继电器K3、一二极管D11、一发光二极管D13、一电容C50、一三极管Q2、一电阻R40、一电阻R43、一电阻R44以及一电阻R86;
[0011]所述继电器K3的引脚1与发光二极管D13的输出端、二极管D11的输入端以及三极管Q2的c极连接,引脚2与电阻R40以及二极管D11的输出端连接,引脚3与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连接,引脚4与电阻R86以及L 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连接并接地;
[0012]所述电阻R86接地;所述电阻R40与发光二极管D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b极与电阻R43以及电容C50连接,e极与电阻R44以及电容C50连接并接地;所述电阻R43与电阻R44以及MCU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包括一光耦U15、一电阻R3、一电阻R48、一电阻R49、一电阻R50以及一电阻R51;
[0014]所述光耦U15的引脚1与电阻R51连接,引脚2与电阻R50连接,引脚 3接地,引脚4与电阻R48以及MCU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电阻R51 连接,另一端与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电阻R49的一端与电阻R50 连接,另一端与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包括一光耦U9、一电阻R2、一电阻R29、一电阻R30、一电阻R31以及一电阻R34;
[0016]所述光耦U9的引脚1与电阻R34连接,引脚2与电阻R31连接,引脚3接地,引脚4与电阻R29以及MCU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电阻R34 连接,另一端与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电阻R30的一端与电阻R31 连接,另一端与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0017]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8]1、通过设置包括三极管Q1的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与MCU连接,MCU通过三极管Q1的b极输入高电平或者低电平即可控制继电器K1的通断;通过设置包括三极管Q2的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与MCU连接,MCU通过三极管Q2 的b极输入高电平或者低电平即可控制继电器K3的通断;设置包括光耦U15 的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分别与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和MCU连接,通过检测光耦U15的导通状态即可判断继电器K1的工作状态;设置包括光耦U9 的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分别与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和MCU连接,通过检测光耦U9的导通状态即可判断继电器K3的工作状态;本申请通过上述设置实现对继电器的通断进行控制并检测继电器的工作状态,电路结构简单,使用电阻、电容、三极管、二极管以及光耦这些常规器件即可,极大的降低了继电器工作状态检测成本。
[0019]2、传统上自带检测功能的继电器个头较大,本申请的采用外置电路的方式,使用起来更加灵活便捷。
附图说明
[0020]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的电路原理框图。
[0022]图2是本技术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的电路图。
[0023]图3是本技术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的电路图。
[0024]图4是本技术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0025]图5是本技术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于检测继电器工作状态的电路复杂、成本高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极大的降低了继电器工作状态检测成本的技术效果。
[0027]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设置包括三极
管的继电器控制模块与MCU连接,MCU通过三极管的b极输入高电平或者低电平控制继电器的通断;设置包括光耦的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分别与继电器控制模块和MCU连接,通过检测光耦的导通状态即可判断继电器的工作状态;实现上述功能的电路结构简单,使用常规器件即可,以降低继电器工作状态检测成本。
[0028]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9]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的较佳实施例,包括一MCU、一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一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一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一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
[0030]所述MCU用于控制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的工作,在具体实施时,只要从现有技术中选择能实现此功能的MCU即可,并不限于何种型号,例如ST公司的STM32F103系列的MCU,且控制程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这是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MCU、一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一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一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一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所述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MCU连接,输出端与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连接;所述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MCU连接,输出端与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连接;所述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以及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均与MCU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L线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一继电器K1、一二极管D8、一发光二极管D9、一电容C49、一三极管Q1、一电阻R26、一电阻R27、一电阻R28以及一电阻R85;所述继电器K1的引脚1与电阻R26以及二极管D8的输出端连接,引脚2与发光二极管D9的输出端、二极管D8的输入端以及三极管Q1的c极连接,引脚3与电阻R85以及N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连接,引脚4与L线继电器粘连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电阻R85接地;所述电阻R26与发光二极管D9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b极与电阻R27以及电容C49连接,e极与电阻R28以及电容C49连接并接地;所述电阻R27与电阻R28以及MCU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流充电桩继电器控制及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N线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一继电器K3、一二极管D11、一发光二极管D13、一电容C50、一三极管Q2、一电阻R40、一电阻R43、一电阻R44以及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慈全熊刚陈木泉李卫王伟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