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敷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8938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涂敷头。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分配涂液且在排出口及其附近抑制头主体的变形的涂敷头。根据实施方式,涂敷头具备头主体、第一歧管、第一狭缝、第二歧管以及第二狭缝。在头主体的内部中,第一狭缝相对于第一歧管在前方侧邻接地形成,第二歧管相对于第一狭缝在前方侧邻接地形成。第二狭缝相对于第二歧管在前方侧邻接地形成,形成从第二歧管向外部排出涂液的排出口。第二狭缝的沿着与前后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狭缝的沿着高度方向的尺寸。寸。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涂敷头


[0001]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涂敷头。

技术介绍

[0002]在形成在基材的表面涂覆有涂液的涂敷体时,使用了狭缝模具(slot die)等涂敷头。在这种涂敷头中,歧管形成于头主体的内部,狭缝相对于歧管在涂敷头的前方侧邻接地形成。而且,狭缝形成从歧管朝向前方侧向外部排出涂液的排出口。在形成涂敷体的过程中,从狭缝排出的涂液涂覆于基材的表面。
[0003]在前述那样的涂敷头中,要求在与前后方向交叉(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分配涂液,且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使涂液从排出口的排出量变得均匀。另外,要求在涂液的排出口及其附近抑制头主体的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将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分配涂液、且在排出口及其附近抑制头主体的变形的涂敷头。
[0005]根据实施方式,涂敷头具备头主体、第一歧管、第一狭缝、第二歧管以及第二狭缝。第一歧管形成于头主体的内部,第一狭缝在头主体的内部相对于第一歧管在前方侧邻接地形成。第二歧管在头主体的内部相对于第一狭缝在前方侧邻接地形成,涂液从第一歧管通过第一狭缝流入第二歧管。第二狭缝在头主体中相对于第二歧管在前方侧邻接地形成,形成从第二歧管朝向前方侧向外部排出涂液的排出口。第二狭缝的沿着与前后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狭缝的沿着高度方向的尺寸。
[0006]根据上述涂敷头,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分配涂液,且在排出口及其附近抑制头主体的变形。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涂敷头的立体图。
[0008]图2是以将两个块以及垫片板相对于彼此分离的状态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涂敷头的立体图。
[0009]图3是以从两个块的一方以及垫片板分离两个块的另一方的状态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涂敷头的立体图。
[0010]图4是以局部剖面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涂敷头的两个块的一方以及垫片板的立体图。
[0011]图5是概略地表示某一变形例的涂敷头的两个块的一方以及垫片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3](第一实施方式)
[0014]图1至图3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涂敷头1。在本实施方式中,涂敷头1例如是狭缝模具。如图1至图3所示,涂敷头1具备头主体2,头主体2具备两个块5、6。另外,涂敷头1具备垫片板7。块5、6以及垫片板7的各个例如由金属形成。在图2中,将块(第一块)5、块(第二块)6以及垫片板7以相对于彼此分离的状态表示。另外,在图3中,将块6以与块5以及垫片板7分离的状态表示。
[0015]在涂敷头1中,规定了前后方向(箭头X1以及箭头X2所示的方向)、与前后方向交叉(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宽度方向(箭头Y1以及箭头Y2所示的方向)以及与前后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这两方交叉(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高度方向(箭头Z1以及箭头Z2所示的方向)。在涂敷头1(头主体2)中,沿着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着前后方向的尺寸以及沿着高度方向的尺寸的每一个。另外,图4示出块5以及垫片板7的一部分,在图4的一部分中,示出以与涂敷头1的宽度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剖切面剖切块5以及垫片板7的剖面。
[0016]如图1至图4等所示,块5、6的各个在涂敷头1的宽度方向上从涂敷头1的一端到另一端延伸设置,在涂敷头1的前后方向上从涂敷头1的前方端到后方端延伸设置。因此,在块5、6的每一个中,沿着涂敷头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着涂敷头1前后方向的尺寸以及沿着涂敷头1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的每一个。
[0017]块(第二块)6从高度方向的一方侧安装于块(第一块)5。在某一个例子中,涂敷头1(头主体2)的高度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块6从铅垂上侧安装于块5。垫片板7在涂敷头1的高度方向上夹在块5、6之间。在垫片板7中,规定了板厚方向。垫片板7以板厚方向与涂敷头1的高度方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的状态配置于块5、6之间。
[0018]块5具备在涂敷头1的高度方向上朝向块6所在的一侧的面(第一面)11,块6具备在涂敷头1的高度方向上朝向块5所在的一侧的面(第二面)12。在头主体2的内部形成歧管13、15。在本实施方式中,歧管13、15形成于块5的面11。歧管13、15的各个在面11上在高度方向上向与块6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
[0019]在歧管13、15的每一个中,沿着涂敷头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着涂敷头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因此,歧管13、15分别形成为沿着涂敷头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较大的长槽状。在块5中,在涂敷头1的宽度方向上从一端部到另一端部分别延伸设置有歧管13、15。
[0020]在块5的面11中,歧管13、15在涂敷头1的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分离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歧管(第一歧管)13相对于歧管(第二歧管)15向后方侧(箭头X2侧)分离地形成。另外,歧管15的凹陷量小于歧管13的凹陷量,沿着涂敷头1的高度方向的歧管15的尺寸(深度)小于沿着涂敷头1的高度方向的歧管13的尺寸(深度)。
[0021]沿着涂敷头1的前后方向的歧管15的尺寸(槽宽)小于沿着涂敷头1的前后方向的歧管13的尺寸(槽宽)。在图2至图4等一个例子中,歧管13、15分别在与涂敷头1的宽度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剖面上呈半圆形状或者大致半圆形状。但是,在歧管13、15的每一个中,在与涂敷头1的宽度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剖面上,底面成为圆弧状或者大致圆弧状,底面形成为曲面状即可。
[0022]另外,在块(第一块)5的内部形成流入路16。流入路16的一端与歧管13连通。流入路16的另一端向涂敷头1的外部开口,并朝向后方侧开口。在涂敷头1中,流入路16的与连接于歧管1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成为涂液从外部向涂敷头1流入的流入口。
[0023]垫片板7具备板厚部17、18。板厚部(第一板厚部)17在板厚方向(涂敷头1的高度方向)上成为第一板厚。板厚部(第二板厚部)18在板厚方向(涂敷头1的高度方向)上成为比第一板厚薄的第二板厚。在垫片板7中,朝向块5所在的一侧的表面形成为整体位于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平面上的状态。而且,在垫片板7中,朝向块6所在的一侧的表面形成为板厚部18相对于板厚部17向块5所在的一侧凹陷的状态。在涂敷头1中,在块5、6的各个与板厚部17之间未形成间隙或者几乎未形成间隙。而且,在块5与板厚部18之间也未形成间隙或者几乎未形成间隙。但是,在块6与板厚部18之间形成间隙。
[0024]垫片板7的板厚部(第一板厚部)17具备延伸设置板部21以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的突出板部22。延伸设置板部21在涂敷头1的宽度方向上从一端到另一端延伸设置。另外,在涂敷头1中,延伸设置板部21相对于歧管13位于后方侧,延伸设置板部21形成涂敷头1的后方端。突出板部22分别从延伸设置板部21朝向涂敷头1的前方侧突出。突出板部22各自的突出端形成涂敷头1的前方端。
[0025]突出板部22在涂敷头1的宽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涂敷头,其特征在于,具备:头主体;第一歧管,形成于所述头主体的内部;第一狭缝,在所述头主体的所述内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歧管在前方侧邻接地形成;第二歧管,在所述头主体的所述内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狭缝在所述前方侧邻接地形成,涂液从所述第一歧管通过所述第一狭缝流入所述第二歧管;以及第二狭缝,在所述头主体中相对于所述第二歧管在所述前方侧邻接地形成,形成从所述第二歧管朝向所述前方侧向外部排出所述涂液的排出口,所述第二狭缝的沿着与前后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狭缝的沿着所述高度方向的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头主体具备第一块和第二块,该第二块从所述高度方向的一侧安装于所述第一块,所述第一歧管、所述第一狭缝、所述第二歧管以及所述第二狭缝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形成于所述第一块与所述第二块之间,所述头主体在所述第一歧管与所述第二歧管之间具备将所述第一块与所述第二块紧固的紧固部。3.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代裕树森岛秀明高塚大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