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混龄期养蚕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599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混龄期养蚕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配置蚕房;S2饲育:在同一个蚕房中,采用多层堆叠框架饲育,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混龄期养蚕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
,具体涉及一种多层混龄期养蚕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养蚕技术中,由于不同蚕龄所需的适宜生长环境不同以及1

2龄蚕容易感染病虫害成片死掉,一般均是将不同蚕龄的分开饲养,即也将不同的蚕龄放置到不同的环境中分别饲养。蚕从1~2龄到3~5龄直至上蔟后对蚕房消毒才能重新饲养,养殖效率低,产量低,企业难以产业化养殖。而且1

2龄蚕所需的食材少,摘叶、喂叶等所需人工少,而3~5龄时,所需桑叶逐渐增大,到4

5龄蚕时,一张蚕占约40平方的房间,桑叶用量也将达到整个养蚕期喂叶量的85%左右,摘桑叶、喂叶、消毒、上蔟、摘茧也是集中在4

5龄蚕,所需的人工大,此种模式下,对于产业化养蚕的企业来说,容易导致养蚕前期人工过剩,而养蚕后期人工不足的情况,人工利用率低,人工工效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不同蚕龄分开饲养,导致养殖效率低,产量低,人工分配不均衡,人工工效低的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多层混龄期养蚕的方法。
[0004]一种多层混龄期养蚕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05]S1配置蚕房:选择具备调节温湿度以及内环空气循环系统的蚕房,蚕房外设置有隔热层;对蚕房进行消毒;
[0006]S2饲育:在同一个蚕房中,采用多层堆叠框架饲育,1

5蚕龄按同一龄段分别放置放进同一个多层堆叠框架中饲养,同一个蚕龄的多层堆叠框架堆成垛;1

5蚕龄每天早中晚分别饲喂一次,饲喂时补湿;饲喂2小时后抽湿;1

2蚕龄按照100~300g/m2的饲养量添加桑叶,3

5蚕龄按照0.5kg~1kg/m2的饲养量添加桑叶;饲育期间控制蚕房的温度为25~30℃,空气湿度为70~80%;饲育期间间隔一个月对蚕房消毒一次,每次蚕房消毒均在转移完多层堆叠框架之后消毒;饲育期间,定期对蚕体消毒;1

4蚕龄每个龄期除一次蚕沙;
[0007]S3蚕眠管理:蚕眠前对蚕体消毒,四分之三以上的蚕体都蚕眠后向多层堆叠框架内撒石灰粉止桑,止桑后马上就铺提青网,然后再提青网上撒切成条状的碎桑叶,1.5h~2h内,97%以上的迟眠蚕爬到提青网上面了就收网,将提出来的迟眠蚕单独喂养或者淘汰掉;剩下的眠蚕等到有蚕开始睡醒了,就开始给蚕体消毒、补湿蚕体;
[0008]S4上蔟:采用专用上蔟机自动上蔟,将适龄蚕放置上蔟面;自动上蔟后,上蔟结茧2~3天,不吐丝之后,上提方格簇,转移方格簇,空出上蔟面,进行下一组上蔟操作;对转移出的方格簇进行摘茧。
[0009]其中,S1、S2中,蚕房消毒的方法为:采用质消毒液对蚕房、蚕具喷湿透后密封保持5小时以上,等消毒液干透后冲洗蚕房;所述消毒液为含有质量百分数为2%的甲醛的现配石灰水溶液。
[0010]其中,所述S2、S3中,蚕体消毒的方法为:采用漂白粉配置成质量百分数为1%的漂
白粉溶液对蚕体喷施一层水雾即可。
[0011]其中,所述S2中,饲育期间,还需给蚕添食喂药,方法为:投喂桑叶后,将药剂稀释后在桑叶叶面上喷施一层水雾。
[0012]其中,所述S2饲育中,1蚕龄的饲养密度为2.0~2.5万头/m2,2蚕龄的饲养密度为0.5~0.65万头/m2,3蚕龄的饲养密度为0.1~0.15万头/m2,4蚕龄的饲养密度为250~375头/m2,5蚕龄的饲养密度为60~100头/m2。
[0013]其中,所述1

4蚕龄的饲育中,除蚕沙的时期为眠除。
[0014]其中,所述S2饲育中,每天对蚕体消毒2次,对蚕体消毒时,同时采用蚕体用的消毒液对喷施蚕座喷施一层水雾,对蚕座消毒。
[001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专利技术采用多层堆叠框架饲养蚕,立体养殖蚕框透气性能好,能及时排除蚕沙上的水分,极大减少病菌繁殖,经统计,可将养蚕结蛹率由70%提高到95%以上,且采用多层堆叠框架堆成垛的饲养方式可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既能扩大养殖面积,又能节省投资,实用性强。现有技术中,一般是不同蚕龄分开饲养,即也一个蚕房只能饲养一种蚕龄,饲养时,必须从等1蚕龄生长到5蚕龄然后上蔟接茧、摘茧后才能进行下一批的饲养,产茧周期长,效益不高,而本专利技术将不同蚕龄的蚕放置到同一个蚕房中一起饲养,相比于不同蚕龄分开饲养,本专利技术的养蚕方法可以天天产茧,将原来20天产茧一批提升到天天摘茧,可以提高单位蚕房面积的产量,还可以天天卖茧,天天有收入,极大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现有技术中采用不同蚕龄分开饲养的方法,人工主要耗费在4

5蚕龄,而前期1

3蚕龄比较清闲,而本申请采用多种蚕龄混养的方法,可以均衡养蚕工作量,对于大规模的养蚕企业而言,可以起到人工分配合理,可以提高人工工效,对于农户而言,可以实现养蚕者专业养蚕,不用下地种摘桑叶,而种桑者专业种桑,不用养蚕,实现养蚕和种桑分离。本专利技术上蔟时采用专用上蔟机自动上蔟,将适龄蚕放置上蔟面;自动上蔟后,上蔟结茧2~3天,不吐丝之后,上提方格簇,转移方格簇,空出上蔟面,进行下一组上蔟操作,即也养蚕与上蔟结茧分离,此操作可以实现养蚕和上蔟分离,可以提高方格簇和上蔟机、摘茧机等设备的利用率,将原来一个月用两次,提升到一个月使用7次以上,设备使用率高,效益高。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种桑与养蚕分离,养蚕与上蔟结茧分离的“双分离饲育模式”,经济效果高。
[0017](2)由于不同蚕龄对温湿度的要求不同,当不同蚕龄混合饲养时,容易出现温湿度管控不合适导致生长不均,易感染病菌的情况,本专利技术采用不同蚕龄混养技术中将蚕放置到多层堆叠框架中堆成垛饲养,然而一个蚕房内不同的高度的框架蚕座的温湿度不一样,低处的温湿度高,而高处的温湿度低,而差1℃甚至是0.5℃时,极易出现蚕长势不均匀的情况,湿度不合适极易出现蚕发病的情况。为了解决不同蚕龄堆垛混养的技术难题,本专利技术中一方面采用多层堆叠框架饲养餐,有利于排除蚕沙、蚕座内上的水分,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在蚕体喂食时严格采用饲喂时补湿;饲喂2小时后抽湿,给桑喂药以及对蚕体蚕房消毒时,仅喷施一层消毒液水雾,严格控制消毒液的使用量,避免消毒液使用量过度导致蚕座湿度过高导致蚕发病;第三,本专利技术在蚕房外设置隔热层,并在蚕房内设置内环空气循环系统,可以保证蚕房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而蚕房内的空气循环系统,可以使蚕房内的空气流通,加大不同高度的空气流动,使得不同高度的蚕座的温湿度抑一致,从而避免温湿度不一致导致的同一龄蚕生长不一致以及容易感染病菌、易发病的问题;第四,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蚕座的
消毒次数,可以从源头将病原菌杀死,从源头上减少因温湿度不适宜导致蚕发病的情况发生。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可以控制蚕房环境、蚕座、蚕体、桑叶的至适宜的,且均一的温湿度条件,可以解决不同蚕龄所需的温湿度不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养蚕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混龄期养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S1配置蚕房:选择具备调节温湿度以及内环空气循环系统的蚕房,蚕房外设置有隔热层;对蚕房进行消毒;S2饲育:在同一个蚕房中,采用多层堆叠框架饲育,1

5蚕龄按同一龄段分别放置放进同一个多层堆叠框架中饲养,同一个蚕龄的多层堆叠框架堆成垛;1

5蚕龄每天早中晚分别饲喂一次,饲喂时补湿;饲喂2小时后抽湿;1

2蚕龄按照100~300g/m2的饲养量添加桑叶,3

5蚕龄按照0.5kg~1kg/m2的饲养量添加桑叶;饲育期间控制蚕房的温度为25~30℃,空气湿度为70~80%;饲育期间间隔一个月对蚕房消毒一次,每次蚕房消毒均在转移完多层堆叠框架之后消毒;饲育期间,定期对蚕体消毒;1

4蚕龄每个龄期除一次蚕沙;S3蚕眠管理:蚕眠前对蚕体消毒,四分之三以上的蚕体都蚕眠后向多层堆叠框架内撒石灰粉止桑,止桑后马上就铺提青网,然后再提青网上撒切成条状的碎桑叶,1.5h~2h内,97%以上的迟眠蚕爬到提青网上面了就收网,将提出来的迟眠蚕单独喂养或者淘汰掉;剩下的眠蚕等到有蚕开始睡醒了,就开始给蚕体消毒、补湿蚕体;S4上蔟:采用专用上蔟机自动上蔟,将适龄蚕放置上蔟面;自动上蔟后,上蔟结茧2~3天,不吐丝之后,上提方格簇,转移方格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永科黄浩磊潘友生韦纯儒韦成鲜陈振烽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