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石爆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5962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石爆破装置,包括水箱、触发管、发射柱、冲击端头、注水机构以及击发机构;触发管的上端竖向贯穿式固定安装在水箱的中心处,发射柱的上端可拆卸式对接安装在触发管的下端上;在发射柱中从上至下依次连通设置有传导孔、底火腔、火药腔、端头腔以及发射孔。该岩石爆破装置利用注水机构能够便于向爆破孔内注水,从而在冲击端头的冲击作用下在爆破孔内产生冲击波,由于水具有不可压缩性质,相较传统爆破中以气体作为冲击载体,能够有效解决岩石碎块的飞溅问题,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利用发射柱与触发管的可拆卸式对接安装,能够便于对易损坏的发射柱进行更换。能够便于对易损坏的发射柱进行更换。能够便于对易损坏的发射柱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石爆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装置,尤其是一种岩石爆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地基施工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岩石层,因此需要岩石爆破装置,但是现有的岩石爆破装置在爆破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大量飞溅的岩石碎块,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岩石爆破装置,能够在爆破过程中减少飞溅的岩石碎块,避免产生施工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石爆破装置,能够在爆破过程中减少飞溅的岩石碎块,避免产生施工危险。
[0004]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岩石爆破装置,包括水箱、触发管、发射柱、冲击端头、注水机构以及击发机构;
[0005]触发管的上端竖向贯穿式固定安装在水箱的中心处,发射柱的上端可拆卸式对接安装在触发管的下端上;在发射柱中从上至下依次连通设置有传导孔、底火腔、火药腔、端头腔以及发射孔;端头腔的直径大于发射孔的直径,并在端头腔与发射孔的连接处设置有锥形收缩段;传导孔的上端孔口收缩,并与发射柱的上端面相连通;发射孔的下端孔口延伸至发射柱的下端面;在底火腔与火药腔之间设置有连通孔;在传导孔内安装有传导柱,在底火腔内填充设置有底火,在火药腔以及连通孔内填充设置有火药;冲击端头安装在端头腔内;击发机构安装在触发管上,用于对传导柱进行可控撞击,再由传导柱对底火进行撞击点火;注水机构安装在水箱上,用于在爆破前向爆破孔内注水。
[0006]进一步的,注水机构包括抽拉杆、封堵弹簧以及锥形封堵头;在水箱的底部设置有封堵座,并在封堵座上设置有锥形孔;抽拉杆的上端竖向贯穿水箱的顶部,并在上端上设置有抽拉把手杆;在抽拉杆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凸圈,封堵弹簧套设在抽拉杆上,且封堵弹簧弹性支撑在支撑凸圈与水箱的内顶部之间;锥形封堵头固定安装在抽拉杆的下部,用于对锥形孔进行封堵;在水箱的顶部设置有注水管口,并在注水管口上封盖有密封盖帽。
[0007]进一步的,在锥形封堵头的圆锥面上设置有密封圈。
[0008]进一步的,在触发管的下端外壁上固定设置有一个锥形加强头,并在锥形加强头的上侧面上设置有锥形凹陷,且锥形孔位于锥形凹陷的上方;在锥形凹陷的底部竖向设置有一个注水孔。
[0009]进一步的,在冲击端头的下端上设置有与锥形收缩段相配合的坡面倒角。
[0010]进一步的,在冲击端头的内部设置有挤压空腔,并在冲击端头的顶部设置有伸入火药腔内的对接封堵柱。
[0011]进一步的,击发机构包括击发杆、击发弹簧以及击发电磁铁;在触发管的上端内部设置有击发驱动空腔,击发杆的上端伸入击发驱动空腔内,并在上端上设置有卡扣凸圈;在
触发管上端的侧边上设置有侧边壳体,击发电磁铁安装在侧边壳体内,且击发电磁铁的伸缩端部伸入击发驱动空腔内,用于对卡扣凸圈进行限位阻挡;在击发驱动空腔的中部设置有中间隔板,在击发杆上且位于中间隔板的下方设置有击发支撑圆环;击发弹簧套设在击发杆上,且弹性支撑在中间隔板与击发支撑圆环之间,用于在击发杆的上端解锁后推动击发杆的下端对传导柱进行撞击。
[0012]进一步的,在击发杆的上端沿其轴向设置有复位插孔,并在复位插孔中插装有一根复位拉杆;复位拉杆的上端贯穿伸出触发管的上端外,并在复位拉杆的上端上设置有复位把手杆;在击发杆的上端侧边上设置有两个条形孔,在复位拉杆上设置有两个分别伸出两个条形孔外的侧边凸块。
[0013]进一步的,在发射柱的上端设置有外螺纹端头,在触发管的下端设置有内螺纹孔,外螺纹端头螺纹旋合安装在内螺纹孔上。
[0014]进一步的,在水箱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便携把手。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注水机构能够便于向爆破孔内注水,从而在冲击端头的冲击作用下在爆破孔内产生冲击波,由于水具有不可压缩性质,相较传统爆破中以气体作为冲击载体,能够有效解决岩石碎块的飞溅问题,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利用传导孔的上端孔口收缩,从而在火药爆燃时推动传导柱对传导孔的上端孔口进行封堵,确保膨胀的气体只能向下推动冲击端头射出发射孔外;利用锥形收缩段能够对冲击端头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从而在火药爆燃时,冲击端头能够具有足够大的初始加速度,确保向下有足够大的冲击力;利用击发机构能够便于爆破人员进行远程爆破控制;利用发射柱与触发管的可拆卸式对接安装,能够便于对易损坏的发射柱进行更换;利用水箱能够在存储水后提供加大的配重压力,使得发射柱插入爆破孔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在爆破时能够避免装置被反向冲击飞离爆破孔。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0019]实施例1:
[0020]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公开的岩石爆破装置包括:水箱1、触发管7、发射柱9、冲击端头36、注水机构以及击发机构;
[0021]触发管7的上端竖向贯穿式固定安装在水箱1的中心处,发射柱9的上端可拆卸式对接安装在触发管7的下端上;在发射柱9中从上至下依次连通设置有传导孔、底火腔、火药腔32、端头腔34以及发射孔35;端头腔34的直径大于发射孔35的直径,并在端头腔34与发射孔35的连接处设置有锥形收缩段39;传导孔的上端孔口收缩,并与发射柱9的上端面相连通;发射孔35的下端孔口延伸至发射柱9的下端面;在底火腔与火药腔32之间设置有连通孔;在传导孔内安装有传导柱30,在底火腔内填充设置有底火31,在火药腔32以及连通孔内
填充设置有火药33;冲击端头36安装在端头腔内;击发机构安装在触发管7上,用于对传导柱30进行可控撞击,再由传导柱30对底火31进行撞击点火;注水机构安装在水箱1上,用于在爆破前向爆破孔内注水。
[0022]利用注水机构能够便于向爆破孔内注水,从而在冲击端头36的冲击作用下在爆破孔内产生冲击波,由于水具有不可压缩性质,相较传统爆破中以气体作为冲击载体,能够有效解决岩石碎块的飞溅问题,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利用传导孔的上端孔口收缩,从而在火药33爆燃时推动传导柱30对传导孔的上端孔口进行封堵,确保膨胀的气体只能向下推动冲击端头36射出发射孔35外;利用锥形收缩段39能够对冲击端头36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从而在火药33爆燃时,冲击端头36能够具有足够大的初始加速度,确保向下有足够大的冲击力;利用击发机构能够便于爆破人员进行远程爆破控制;利用发射柱9与触发管7的可拆卸式对接安装,能够便于对易损坏的发射柱9进行更换;利用水箱1能够在存储水后提供加大的配重压力,使得发射柱9插入爆破孔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在爆破时能够避免装置被反向冲击飞离爆破孔。
[0023]进一步的,注水机构包括抽拉杆3、封堵弹簧21以及锥形封堵头24;在水箱1的底部设置有封堵座,并在封堵座上设置有锥形孔23;抽拉杆3的上端竖向贯穿水箱1的顶部,并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石爆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1)、触发管(7)、发射柱(9)、冲击端头(36)、注水机构以及击发机构;触发管(7)的上端竖向贯穿式固定安装在水箱(1)的中心处,发射柱(9)的上端可拆卸式对接安装在触发管(7)的下端上;在发射柱(9)中从上至下依次连通设置有传导孔、底火腔、火药腔(32)、端头腔(34)以及发射孔(35);端头腔(34)的直径大于发射孔(35)的直径,并在端头腔(34)与发射孔(35)的连接处设置有锥形收缩段(39);传导孔的上端孔口收缩,并与发射柱(9)的上端面相连通;发射孔(35)的下端孔口延伸至发射柱(9)的下端面;在底火腔与火药腔(32)之间设置有连通孔;在传导孔内安装有传导柱(30),在底火腔内填充设置有底火(31),在火药腔(32)以及连通孔内填充设置有火药(33);冲击端头(36)安装在端头腔内;击发机构安装在触发管(7)上,用于对传导柱(30)进行可控撞击,再由传导柱(30)对底火(31)进行撞击点火;注水机构安装在水箱(1)上,用于在爆破前向爆破孔内注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石爆破装置,其特征在于:注水机构包括抽拉杆(3)、封堵弹簧(21)以及锥形封堵头(24);在水箱(1)的底部设置有封堵座,并在封堵座上设置有锥形孔(23);抽拉杆(3)的上端竖向贯穿水箱(1)的顶部,并在上端上设置有抽拉把手杆(4);在抽拉杆(3)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凸圈(20),封堵弹簧(21)套设在抽拉杆(3)上,且封堵弹簧(21)弹性支撑在支撑凸圈(20)与水箱(1)的内顶部之间;锥形封堵头(24)固定安装在抽拉杆(3)的下部,用于对锥形孔(23)进行封堵;在水箱(1)的顶部设置有注水管口,并在注水管口上封盖有密封盖帽(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石爆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锥形封堵头(24)的圆锥面上设置有密封圈(2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石爆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触发管(7)的下端外壁上固定设置有一个锥形加强头(8),并在锥形加强头(8)的上侧面上设置有锥形凹陷(26),且锥形孔(23)位于锥形凹陷(26)的上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岳斌王雷雷朱占锋杨旭张伟成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