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及布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50824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包括:硬壳地基,铺设于海床上;生态潜堤,设于所述硬壳地基上,所述生态潜堤位于所述硬壳地基靠近海的一端;仿岩质带,铺设于所述硬壳地基上,所述仿岩质带位于所述硬壳地基远离海的一端;人工潮汐池,铺设于所述硬壳地基上,所述人工潮汐池位于所述生态潜堤与所述仿岩质带之间,所述人工潮汐池由块石铺设而成,所述人工潮汐池的高度低于所述生态潜堤的高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潮间带布置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为海边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利于潮间带的生态修复。于潮间带的生态修复。于潮间带的生态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及布置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及布置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部分地区会开展围海造田、造地的活动,但此类活动往往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其中包括围海后堤前岸滩冲刷变严重导致潮间带缺失等现象,对海岸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为保护海岸生态环境需恢复潮间带结构。
[0003]现有人工潮间带的结构单一,且多设于基岩海岸带,仅能为潮间带鱼、蟹等生物提供硬质表面进行附着,但无法为藻类和鸟类等更多潮间带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生态性还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能够为海边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利于潮间带的生态修复。
[0005]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潮间带布置方法。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包括:硬壳地基,铺设于海床上;生态潜堤,设于所述硬壳地基上,所述生态潜堤位于所述硬壳地基靠近海的一端;仿岩质带,铺设于所述硬壳地基上,所述仿岩质带位于所述硬壳地基远离海的一端;人工潮汐池,铺设于所述硬壳地基上,所述人工潮汐池位于所述生态潜堤与所述仿岩质带之间,所述人工潮汐池由块石铺设而成,所述人工潮汐池的高度低于所述生态潜堤的高度。
[0007]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人工潮汐池由块石铺设而成,块石结构可模仿天然岩石海岸的硬质和多孔特性,有利于丰富潮间带的生物多样性,此外,人工潮汐池的高度低于生态潜堤的高度,当涨潮时,潮间带结构前侧的生态潜堤可起到消波减浪的作用,并在生态潜堤的后方形成相对静水的环境,为潮间带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当退潮时,生态潜堤又可以起到拦截海水、延缓潮水退潮的作用,为潮间带鱼、虾、蟹等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能为白鹭等涉禽提供大面积的觅食场所。本专利技术中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能够为海边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利于潮间带的生态修复。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硬壳地基包括土工膜袋以及细砂,所述细砂容置于所述土工膜袋内。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硬壳地基的边缘超出所述生态潜堤及所述仿岩质带至少1米的距离。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人工潮汐池内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第一种植筒,
多个所述第一种植筒依次贴合并围合成盐沼湿地。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种植筒内种植有植物。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生态潜堤内排列有多个用于种植植物的第二种植筒。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生态潜堤朝向海的一侧以及背离海的一侧均为斜面。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生态潜堤比中潮位高0.3米。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仿岩质带的平均高度与中潮位平齐。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潮间带布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铺设硬壳地基:准备土工布,将所述土工布缝制成为土工膜袋,将所述土工膜袋铺设于淤泥质海床上,向所述土工膜袋内冲灌细砂并封口,填充有所述细砂的所述土工膜袋对所述淤泥质海床进行浅层挤於直至沉降稳定后形成硬壳地基,将所述硬壳地基铺设于海床上;铺设生态潜堤:在所述硬壳地基靠近海的一端铺设块石以形成所述生态潜堤,所述生态潜堤在朝向海的一侧以及背离海的一侧均为斜面,沿所述生态潜堤的延伸方向嵌入多个第二种植筒,在所述第二种植筒内种植植物;铺设仿岩质带:平行于所述硬壳地基的边缘设置多个生态预制块,多个生态预制块设置于所述硬壳地基远离海的一端,相邻所述生态预制块之间具有高度差;铺设人工潮汐池:在所述生态潜堤和所述仿岩质带之间的区域铺设块石,并将所述块石表面平整处理,所述人工潮汐池的高度低于所述生态潜堤的高度;铺设盐沼湿地:在所述人工潮汐池的中部设置多个第一种植筒,多个所述第一种植筒围合成一圈,在多个所述第一种植筒内种植植物。
[0017]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的潮间带布置方法,能够为海边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利于潮间带的生态修复。
[0018]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号:硬壳地基100、海床200、生态潜堤300、第二种植筒310、仿岩质带400、人工潮汐池500、盐沼湿地600、第一种植筒6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
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6]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参照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包括硬壳地基100、生态潜堤300、仿岩质带400以及人工潮汐池500。
[0028]其中,硬壳地基100铺设于海床200上,生态潜堤300设于硬壳地基100上,生态潜堤300位于硬壳地基100靠近海的一端,即图1中的前端,仿岩质带400铺设于硬壳地基100上,仿岩质带400位于硬壳地基100远离海的一端,即图1中的后端,人工潮汐池500铺设于硬壳地基100上,人工潮汐池500位于生态潜堤300与仿岩质带400之间,人工潮汐池500由块石铺设而成,人工潮汐池500的高度低于生态潜堤300的高度。
[0029]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人工潮汐池500由块石铺设而成,块石结构可模仿天然岩石海岸的硬质和多孔特性,有利于丰富潮间带的生物多样性,此外,人工潮汐池500的高度低于生态潜堤300的高度,当涨潮时,潮间带结构前侧的生态潜堤300可起到消波减浪的作用,并在生态潜堤300的后方形成相对静水的环境,为潮间带动物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硬壳地基,铺设于海床上;生态潜堤,设于所述硬壳地基上,所述生态潜堤位于所述硬壳地基靠近海的一端;仿岩质带,铺设于所述硬壳地基上,所述仿岩质带位于所述硬壳地基远离海的一端;人工潮汐池,铺设于所述硬壳地基上,所述人工潮汐池位于所述生态潜堤与所述仿岩质带之间,所述人工潮汐池由块石铺设而成,所述人工潮汐池的高度低于所述生态潜堤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壳地基包括土工膜袋以及细砂,所述细砂容置于所述土工膜袋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壳地基的边缘超出所述生态潜堤及所述仿岩质带至少1米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潮汐池内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第一种植筒,多个所述第一种植筒依次贴合并围合成盐沼湿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种植筒内种植有植物。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潜堤内排列有多个用于种植植物的第二种植筒。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潜堤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东沈良帅黄涛张小刚卢运良魏萍李鸿浩代普达李俊根张亚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