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穿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43616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穿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下穿道路领域,本下穿道路结构包括雨水排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设置在桥梁两侧的纵坡上,雨水排水系统用于收集输送径流雨水。地下水排水系统,地下水排水系统设置在桥梁两侧纵坡下方,地下水排水系统与雨水排水系统连通,地下水排水系统标高低于雨水排水系统,地下水排水系统包括若干盲管,若干盲管上开设有若干过水孔,若干盲管用于降低地下水水位。通过防水支档结构,阻挡地下水向纵坡覆盖区域渗流,通过地下水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进而减小运维期间泵站抽排量,有效降低路基范围稳定地下水位高度,隔断路基工作区毛细水,根除涉水路面病害问题,延长路面结构使用寿命。延长路面结构使用寿命。延长路面结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穿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下穿道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下穿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平原地区土质以粉土、粉质黏土为主,属于低渗透系数土质。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道路下穿既有公、铁路的情况变得较为频繁。
[0003]目前,下穿道路结构一般采用闭合框架形式,两侧纵坡采取挡墙加边沟排水的结构,挡墙加边沟排水的方案使下穿段道路在运营期间渗水量较大,地下水水位较高且难以排出,而地下水渗流和毛细作用耦合,容易导致路基被掏空,使路面下沉、断板、裂缝错台等道路病害频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下穿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能够减小地下水的渗流量,防止路面因不均匀沉降导致断板、裂缝错台等道路病害发生。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下穿道路结构,包括雨水排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设置在桥梁两侧的纵坡上,雨水排水系统用于收集输送径流雨水。地下水排水系统,地下水排水系统设置在桥梁两侧纵坡下方,地下水排水系统与雨水排水系统连通,地下水排水系统标高低于雨水排水系统,地下水排水系统包括若干盲管,若干盲管上开设有若干过水孔,若干盲管用于降低地下水水位。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下穿道路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防水支档结构,阻挡地下水向纵坡覆盖区域渗流,通过地下水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进而减小运维期间泵站抽排量,有效降低路基范围稳定地下水位高度,隔断路基工作区毛细水,保证路基工作区水稳定强度,根除涉水路面病害问题,延长路面结构使用寿命。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防水支挡结构,防水支挡结构设置在桥梁两侧,防水支挡结构围绕桥梁两侧纵坡边缘设置,防水支挡结构贯穿地上和地下形成竖向屏障,防水支挡结构用于减小地下水渗流量。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防水支挡结构包括:地下支挡结构,地下支挡结构设置在桥梁两侧的纵坡下方,地下支挡结构围绕纵坡边缘闭合设置,地下支挡结构用于阻挡地下水渗入纵坡覆盖区域;地上支挡结构,地上支挡结构设置在地下支挡结构上端,地上支挡结构设置在纵坡两侧,地上支挡结构沿道路延伸方向设置,地上支挡结构用于防止地表径流汇入纵坡。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地下水排水系统还包括:排水垫层,排水垫层用于引导地表径流渗入若干盲管中;排水泵站,排水泵站与若干盲管连通,排水泵站用于抽排积水。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雨水排水系统包括:第一边沟,第一边沟设置在纵坡上,第一边沟沿道路延伸方向设置,第一边沟与排水泵站连通;第二边沟,第二边沟设置在
纵坡上,第二边沟垂直道路延伸方向设置,第二边沟位于纵坡标高较低一端,第二边沟用于截流纵坡径流,第二边沟与排水泵站连通;积水井,积水井与第一边沟、第二边沟连通,积水井与若干盲管连通,积水井与排水泵站连通,积水井用于收集积水。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衔接结构,衔接结构设置在桥梁与两侧纵坡的衔接处,衔接结构用于减小纵坡与桥梁之间沉降。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衔接结构包括搭板,搭板覆盖设置在纵坡和桥梁的连接处,搭板设置在地下支挡结构上端,搭板用于使纵坡和桥梁平顺衔接。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下穿道路施工方法,包括:
[0014]步骤1:沿纵坡边缘方向依次施工地下支挡结构,在地下支挡结构上端施工地上支挡结构;
[0015]步骤2:对施工完成的地上支挡结构土方回填,连接地上支挡结构和桥梁;
[0016]步骤3:明确换填厚度、道路竖向要求和盲管尺寸,根据换填厚度和道路竖向要求,在路面结构层范围开挖出路槽,根据盲管直径在路槽中开挖出盲管槽,施工安装若干盲管,使若干盲管和排水泵站连通;
[0017]步骤4:在盲管底部设置黏土层,使用土工布包裹盲管,采用砂砾石回填盲管槽形成路基排水垫层,集配密实材料回填路槽形成路床;
[0018]步骤5:凿除既有桥梁底板边缘形成L型企口,在桥梁底板中等间距植入锚筋,绑扎搭板钢筋,浇筑混凝土形成搭板。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步骤1中,地上支挡结构与地下支挡结构之间设置有找平层。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步骤2中,地上支挡结构与桥梁之间设置有沉降缝。
[0021]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下穿道路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图1中下穿道路其中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图1中平面图;
[0026]图4是图1中衔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图1中衔接结构的剖面图;
[0028]图6是图1中地下水排水系统和雨水排水系统的剖面图;
[0029]图7是图1中挡土墙和止水帷幕连接的剖面图;
[0030]图8是图2中排水垫层的剖面图;
[0031]图9图3中的局部放大图;
[0032]图10是图1中下穿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流程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
[0034]雨水排水系统100,第一边沟110,第二边沟120,积水井130;
[0035]地下水排水系统200,盲管210,过水孔211,第一盲管212,第二盲管213,排水垫层
220,黏土层230,路床240;
[0036]防水支挡结构300,地下支挡结构310,地上支挡结构320,找平层330;
[0037]衔接结构400,搭板410,刚性搭板411,弹性搭板412,枕梁420,企口430;
[0038]桥梁10,纵坡20。
具体实施方式
[0039]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4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结构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4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42]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排水系统(100),所述雨水排水系统(100)设置在桥梁(10)两侧的纵坡(20)上,所述雨水排水系统(100)用于收集输送径流雨水;地下水排水系统(200),所述地下水排水系统(200)设置在桥梁(10)两侧纵坡(20)下方,所述地下水排水系统(200)与所述雨水排水系统(100)连通,所述地下水排水系统(200)标高低于所述雨水排水系统(100),所述地下水排水系统(200)包括若干盲管(210),若干所述盲管(210)上开设有若干过水孔(211),若干所述盲管(210)用于降低地下水水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水支挡结构(300),所述防水支挡结构(300)设置在桥梁(10)两侧,所述防水支挡结构(300)围绕桥梁(10)两侧纵坡(20)边缘设置,所述防水支挡结构(300)贯穿地上和地下形成竖向屏障,所述防水支挡结构(300)用于减小地下水渗流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支挡结构(300)包括:地下支挡结构(310),所述地下支挡结构(310)设置在桥梁(10)两侧的纵坡(20)下方,所述地下支挡结构(310)围绕纵坡(20)边缘闭合设置,所述地下支挡结构(310)用于阻挡地下水渗入纵坡(20)覆盖区域;地上支挡结构(320),所述地上支挡结构(320)设置在所述地下支挡结构(310)上端,所述地上支挡结构(320)设置在纵坡(20)两侧,所述地上支挡结构(320)沿道路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地上支挡结构(320)用于防止地表径流汇入纵坡(2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排水系统(200)还包括:排水垫层(220),所述排水垫层(220)用于引导地表径流渗入若干所述盲管(210)中;排水泵站,所述排水泵站与若干所述盲管(210)连通,所述排水泵站用于抽排积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排水系统(100)包括:第一边沟(110),所述第一边沟(110)设置在纵坡(20)上,所述第一边沟(110)沿道路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边沟(110)与所述排水泵站连通;第二边沟(120),所述第二边沟(120)设置在纵坡(20)上,所述第二边沟(120)垂直道路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边沟(120)位于纵坡(20)标高较低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志豪黄涛罗海龙沈良帅丁建友刘强李俊根张亚财何炼程弘宇肖冰夏金平杨斌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