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3592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主要涉及水下作业工具领域。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前端设置透明罩体,所述透明罩体内设置摄像头,所述壳体外侧呈圆周均匀开设至少五个履带槽,所述履带槽内设置履带轮组,所述履带轮组外侧张紧履带,有且仅有两条履带与地面相接触;所述履带外侧线性均匀设置外咬合齿,所述壳体内侧设置与履带一一对应的驱动齿轮,所述壳体中心设置与驱动齿轮相配合的蜗杆,所述蜗杆一端设置蜗杆驱动装置,所述壳体后端设置牵引电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适应海底的复杂地形,不存在倾覆危险。存在倾覆危险。存在倾覆危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水下作业工具领域,具体是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每年因为天气原因、人为因素等造成货物沉入海底,因为地质灾害、年久失修等原因造成堤坝混凝土块沉入海底的事故频发,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海底打捞作业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水下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在进行打捞作业前,需要对水下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绘制出建议的水下地势情况,以为后续的打捞作业提供数据支持。
[0003]目前对于水下的调查,主要通过雷达探测以及水下机器人探索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雷达探测能够绘制出一定区域内宏观的地理走势,水下机器人的影响则能够帮助确定沉积物的具体位置、状态等。
[0004]目前的水下机器人或采用桨叶驱动,或采用落地式结构,利用轮组或者履带驱动,其中利用桨叶驱动的机器人悬浮在水底一段距离进行观测,桨叶的转动会带起泥沙,对观测造成影响。而在水下落地式的机器人则因为速度较慢,又无桨叶的搅动,可以观察的更为清晰。但是这种机器人需要面对复杂的水底环境,容易在水底发生卡住、倾覆等问题,使用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它四周均具有履带支撑,能够适应海底的复杂地形,不存在倾覆危险。
[0006]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呈流线型子弹状,所述壳体前端设置透明罩体,所述透明罩体内设置摄像头,所述透明罩体后端设置防水的控制腔,所述控制腔内设置控制模块,所述壳体外侧呈圆周均匀开设至少五个履带槽,所述履带槽内设置履带轮组,所述履带轮组外侧张紧履带,所述履带截面为圆弧形,有且仅有两条履带与地面相接触;所述履带外侧线性均匀设置外咬合齿,所述壳体内侧设置与履带一一对应的驱动齿轮,所述壳体中心设置与驱动齿轮相配合的蜗杆,所述蜗杆一端设置蜗杆驱动装置,所述摄像头、蜗杆驱动装置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壳体后端设置牵引电缆。
[0007]所述壳体内设置朝向感应传感器,所述朝向感应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0008]所述朝向感应传感器为电子陀螺仪传感器。
[0009]所述朝向感应传感器包括感应腔、导电滑环以及重力触点,所述导电滑环内壁上呈圆周均匀设置若干向导电电路,所述重力触点转动设置在感应腔内,且所述重力触点的转动轴与导电滑环同心设置,所述重力触点与导电滑环内壁相接触。
[0010]所述朝向感应传感器包括感应腔、若干接触传感器以及重力球,多个所述接触传感器在感应腔内壁上呈圆周均匀分布,所述重力球即设置在感应腔内。
[0011]所述蜗杆末端与壳体通过球头连接,所述壳体内中部设置角度调节电机,所述角
度调节电机的电机轴上设置调节盘,所述调节盘前侧沿半径方向设置电推杆,当所述电推杆处于伸展状态时,所述电推杆前端处于调节盘圆心处,所述电推杆的推杆前端与蜗杆前端球头连接,所述蜗杆驱动装置设置在蜗杆末端,所述蜗杆驱动装置与蜗杆末端通过万向联轴节连接。
[0012]所述电推杆前端设置弹簧杆,所述弹簧杆设置在推杆与球头之间。
[0013]所述调节盘前端中心设置定位环,所述电推杆前端与定位环相适应。
[0014]所述履带内侧设置内咬合齿,所述履带轮组的各个轮子外壁上设置与内咬合齿相配合的轮齿,所述驱动齿轮与外咬合齿相配合。
[0015]所述牵引电缆末端与壳体之间设置导电旋转接头。
[0016]对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机器人壳体的外侧圆周均匀设置若干履带,在机器人运行时,必有两条履带同时接触地面。在机器人发生翻转后,依然能够保证履带与地面的接触,使机器人仍然能够正常运行,从而使机器人适应海底的复杂环境。本机器人采用履带驱动在海底移动,并无桨叶的设置,履带本身转速较慢,不会对水流造成较大的扰动,因而使水底的浑浊有限,能够更好的进行海底观测。
[0017]本机器人为了节省电量消耗,同时减少对于水流的扰动,仅与地面接触的两条履带处于运行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水底探测活动。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立体视角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主视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左视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图3的B

B方向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履带驱动结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履带驱动结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履带驱动结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蜗杆水平状态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蜗杆下沉状态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图2的A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朝向传感器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朝向传感器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蜗杆同时驱动两个驱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蜗杆驱动单个驱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所示标号:1、壳体;2、摄像头;3、履带轮组;4、履带;5、驱动齿轮;6、蜗杆;7、蜗杆驱动装置;9、角度调节电机;11、透明罩体;12、控制腔;13、履带槽;41、外咬合齿;42、内咬合齿;81、感应腔;82、导电滑环;83、重力触点;84、接触传感器;85、重力球;91、调节盘;92、电推杆;93、弹簧杆;94、定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0]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0021]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包括壳体1,壳体1内通过轻质合金焊接骨架进行支撑,壳体1采用轻质合金板材或者碳纤维板材,壳体1与骨架进行密封防水安装。所述壳体1呈流线型子弹状,该种流线型的设计能够使本观察机器人在水下行驶时阻力更小。同时该种结构为后续环绕式履带安装提供了结构基础。
[0022]所述壳体1前端安装透明罩体11,透明罩体11与壳体1密封安装。所述透明罩体11采用半球形结构,在壳体1的顶部接触地面时,壳体1会由于重心不稳而倾倒,避免因为头部着地而无法移动。所述透明罩体11内安装摄像头2,摄像头2用于观测水底环境,为海底打捞提供清楚的视频数据支持。透明罩体11可以保证摄像头2的稳定运行,防止摄像头2受到海水的侵蚀。所述透明罩体11后端具有防水的控制腔12,该控制腔12与透明罩体11采用隔板隔断。所述控制腔12内安装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作为本装置各电器元件的控制部件。
[0023]具体的,所述壳体1外侧呈圆周均匀开设至少五个履带槽13,本实施例中以五个履带槽13的开设为例,每个所述履带槽13内均转动安装履带轮组3,履带轮组3包括前后两端的张紧轮以及中部的若干支撑轮,本实施例中,两个张紧轮分别位于履带4的两端,对履带4进行张紧,而本实施例中仅采用一个支撑轮对履带4中部进行支撑,该支撑轮位于两个张紧轮连线的的中心处。所述履带轮组3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呈流线型子弹状,所述壳体(1)前端设置透明罩体(11),所述透明罩体(11)内设置摄像头(2),所述透明罩体(11)后端设置防水的控制腔(12),所述控制腔(12)内设置控制模块,所述壳体(1)外侧呈圆周均匀开设至少五个履带槽(13),所述履带槽(13)内设置履带轮组(3),所述履带轮组(3)外侧张紧履带(4),所述履带(4)截面为圆弧形,有且仅有两条履带(4)与地面相接触;所述履带(4)外侧线性均匀设置外咬合齿(41),所述壳体(1)内侧设置与履带(4)一一对应的驱动齿轮(5),所述壳体(1)中心设置与驱动齿轮(5)相配合的蜗杆(6),所述蜗杆(6)一端设置蜗杆驱动装置(7),所述摄像头(2)、蜗杆驱动装置(7)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壳体(1)后端设置牵引电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朝向感应传感器,所述朝向感应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朝向感应传感器为电子陀螺仪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朝向感应传感器包括感应腔(81)、导电滑环(82)以及重力触点(83),所述导电滑环(82)内壁上呈圆周均匀设置若干向导电电路,所述重力触点(83)转动设置在感应腔(81)内,且所述重力触点(83)的转动轴与导电滑环(82)同心设置,所述重力触点(83)与导电滑环(82)内壁相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底打捞用观察机器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宇翥邢立丽陈洋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太平洋水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