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92639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2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成像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并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以及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并包括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中,在物距变化时,通过固定所述第一透镜组并在所述光轴上移动所述第二透镜组使得所述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切换;以及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成像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具有一定拍摄功能的电子设备,人们希望其搭载的成像镜头具有优良的拍摄性能的同时,又希望该电子设备的尺寸能够尽可能的小,以满足携带方便和要求。
[0003]中长焦镜头由于既能够在较远距离处拍摄物体的局部细节又能够在较近距离处得到被摄物体的图像,从而广泛使用在上述具有拍摄功能的电子设备中。常规的中长焦镜头在被摄物体位于远处(例如,无穷远)和近处(例如,大约10cm处)的不同物距下,通常将镜头作为整体并采用调整镜头整体与感光芯片之间的距离的方式来实现对焦,上述对焦的方式使得镜头往往需要较大的轴上移动量。
[0004]一方面,镜头沿光轴上的移动量较大,导致成像模组和搭载该成像模组的手机镜头的体积增大,难以实现手机镜头的小型化;另一方面,通过移动镜头整体实现对焦的方式使得镜头对焦到微距端时的成像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成像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并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以及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并包括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中,通过固定所述第一透镜组并沿所述光轴移动所述第二透镜组使得所述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切换;以及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3<(FG1

FG2)/FG2<

2,其中,FG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0006]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0mm<(FA

FB)<1.6mm,其中,FA为所述成像系统在所述第一模式下的总有效焦距,FB为所述成像系统在所述第二模式下的总有效焦距。
[0007]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处于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二透镜组与所述第一透镜组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与所述成像系统处于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二透镜组与所述第一透镜组在所述光轴上间隔距离的差值大于0.3mm。
[0008]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6<(f1

f2)/f3<2.5,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0009]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2.5<(R5

R6)/(R3+R4)<3.3,其中,R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为
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010]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0.8<f4/f6<1.7,其中,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
[001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2.5<f5/R10<

1.3,其中,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01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3<(f56

f12)/(f56+f12)<2.3,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56为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组合焦距。
[0013]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5.2<(DT11+DT31)/(DT11

DT31)<5.8,其中,DT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0014]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5<DT61/DT41<2.0,其中,DT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1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0015]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2<(SAG21+SAG22)/ET2<1.7,其中,SAG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SAG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E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
[0016]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1.6<(SAG52+SAG61)/(ET5+ET6)<

1.0,其中,SAG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顶点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ET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
[0017]本申请的成像系统设置有两个透镜组(例如,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组为固定的且具有正光焦度的前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为可移动的且具有负光焦度的后透镜组有利于促进物距对焦和提高光线的汇聚性,同时,正负透镜组相互搭配能够平衡像差,从而提升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并且,在通过固定第一透镜组并移动第二透镜组来实现对焦功能的情况下,可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组和有效焦距和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的比值来平衡两个透镜组的有效焦距以及减小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的移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成像质量并有效限制成像系统的长度,使其具备小型化特点。
附图说明
[001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在附图中:
[0019]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A至图2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像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0021]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A至图4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在第二模式下的轴上色差曲线、像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成像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并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以及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并包括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中,通过固定所述第一透镜组并沿所述光轴移动所述第二透镜组使得所述成像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切换;以及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3<(FG1

FG2)/FG2<

2,其中,FG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0mm<(FA

FB)<1.6mm,其中,FA为所述成像系统在所述第一模式下的总有效焦距,FB为所述成像系统在所述第二模式下的总有效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处于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二透镜组与所述第一透镜组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与所述成像系统处于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二透镜组与所述第一透镜组在所述光轴上间隔距离的差值大于0.3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6<(f1

f2)/f3<2.5,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旭乐闻人建科戴付建赵烈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