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摄像装置和透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5315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6: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变焦透镜、摄像装置和透镜装置。该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四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五透镜单元;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六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七透镜单元;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八透镜单元,其中,改变各对相邻的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以进行变焦,并且其中,所述第八透镜单元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单元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单元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

Zoom lens, camera device and lens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透镜、摄像装置和透镜装置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0年1月14日,申请号为202010037000.4,专利技术名称为“变焦透镜、摄像装置和透镜装置”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各实施例的方面涉及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适合于使用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例如数字摄像机、数字静止照相机、广播照相机或监视照相机。

技术介绍

[0003]已知如下所谓的超望远变焦透镜,其具有高变焦比并在望远端具有长焦距。要求这样的变焦透镜在具有高变焦比的同时,具有高的光学性能,容易进行快速聚焦,并且针对望远端的焦距,作为变焦透镜的整个系统是紧凑的。
[0004]在日本特开平11

8424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负、正、负、正和负屈光力的第一至第六透镜单元,其中两个透镜单元被构造为移动以进行聚焦。
[0005]另外,在日本特开2014

22873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变焦透镜,其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负、正、负、正和负屈光力的第一至第六透镜单元,其中减小后焦距使得变焦透镜具有相对减小的总长度。
[0006]已知线性致动器作为能够用来进行快速聚焦的致动器,但是需要聚焦透镜单元具有轻的重量以进行驱动。此外,当采用浮动聚焦以在具有高变焦比的变焦透镜中在整个聚焦范围上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时,需要具有高驱动力和复杂的金属凸轮的致动器的构造。此外,同样在变焦和聚焦中,移动的自由度可能受到凸轮的轨迹的限制。
>[0007]为了在减小变焦透镜中的整个系统的尺寸的同时在整个聚焦范围上获得高的光学性能,需要适当地设置形成变焦透镜的元件。例如需要适当地设置变焦类型(例如,透镜单元的数量、以及用于透镜单元的变焦的屈光力和移动条件)、被构造为移动以进行聚焦的透镜单元的选择、以及被构造为移动以进行聚焦的透镜单元的透镜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四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五透镜单元;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六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七透镜单元;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八透镜单元,其中,改变各对相邻的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以进行变焦。
[0009]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截面图。
[0011]图2A和图2B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
[0012]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截面图。
[0013]图4A和图4B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
[0014]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截面图。
[0015]图6A和图6B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
[0016]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截面图。
[0017]图8A和图8B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
[0018]图9是用于例示包括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透镜装置的构造的图。
[0019]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摄像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0021]根据本公开的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四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五透镜单元、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六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七透镜单元和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八透镜单元。此外,改变各对相邻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以进行变焦。
[0022]图1、图3、图5和图7分别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1至4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短焦距端)处的透镜截面图。图2A和图2B、图4A和图4B、图6A和图6B以及图8A和图8B分别是当根据实施例1至4的变焦透镜在无穷远处聚焦时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在各组像差图中,从上方依次示出了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和望远端(长焦距端)的像差。实施例1涉及具有4.80的变焦比和约4.60至约7.20的孔径比(f值)的变焦透镜。实施例2涉及具有4.80的变焦比和约4.10至约6.40的孔径比的变焦透镜。实施例3涉及具有4.92的变焦比和约4.60至约7.20的孔径比的变焦透镜。
[0023]实施例4涉及具有3.92的变焦比和约6.00至约8.50的孔径比的变焦透镜。
[0024]图9是根据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各个透镜单元的移动的说明图。
[0025]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0026]根据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是将用于摄像装置(例如,摄像机、数字静止照相机、监视照相机和电视照相机)的摄像光学系统。根据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也可以用作用于投影装置(投影器)的投影光学系统。在透镜截面图中,左侧是物侧(前),右侧是像侧(后)。此外,在透镜截面图中,变焦透镜由L0表示。当从物侧起的透镜单元的顺序由“i”表示时,第i个透镜单元由Bi表示。
[0027]孔径光阑ST0被构造为确定(限制)开放f值(Fno)的光束。当变焦透镜用作摄像机或数字静止照相机的摄像光学系统时,在像平面“img”处,放置摄像元件(光电转换元件)(例如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的摄像面。箭头指示用于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的各个透镜单元的移动轨迹。与“聚焦”有关的箭头指示用于从无穷远向近距离聚焦的透镜单元的移动方向。
[0028]实线箭头4a和6a指示当物距为无穷远时用于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的透镜单元的移动,而虚线箭头4b和6b指示当聚焦在近物距上时用于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的透镜单
元的移动。
[0029]像差图从图纸的左侧起依次包括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和色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实线“d”指示d线的像差(波长:587.56nm),虚线“f”指示f线的像差(波长:486.13nm),单点划线C指示C线的像差(波长:656.27nm),双点划线“g”指示g线的像差(波长:435.83nm)。水平轴上的标度指示散焦量,并且为

0.4mm至+0.4mm。
[0030]在像散图中,实线S指示相对于d线的矢状像平面的像场弯曲,虚线M指示相对于d线的子午像平面的像场弯曲。水平轴与球面像差图中的相同。在畸变图中,水平轴上的标度为

5%至+5%。色差图指示倍率色差与d线的偏差,并且水平轴的标度为

0.03mm至+0.03mm。
[0031]根据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L0包括上述八个透镜单元。在本说明书中,“透镜单元”可以包括多个透镜或一个透镜。
[0032]形成变焦透镜的八个透镜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焦透镜,其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四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五透镜单元;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六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七透镜单元;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八透镜单元,其中,改变各对相邻的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以进行变焦,并且其中,所述第八透镜单元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向物侧移动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以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移动所述第四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六透镜单元以进行变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望远端的间隔比在广角端的间隔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减小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以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减小所述第七透镜单元与所述第八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以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移动布置在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像侧的两个透镜单元,以进行聚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移动所述第四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六透镜单元以进行聚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向物侧移动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以从无穷远的物体向近距离的物体聚焦,并且向像侧移动所述第六透镜单元,以从无穷远的物体向近距离的物体聚焦。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六透镜单元中的各个由两个或少于两个的透镜组成。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沿着相同轨迹移动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五透镜单元,以进行变焦。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以下不等式:0.5<m5/m7<1.5,其中,m5表示所述第五透镜单元的用于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的移动量,并且m7表示所述第七透镜单元的用于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的移动量。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以下不等式:1.2<m8/bfw<7.0,其中,bfw表示在广角端的后焦距,并且m8表示所述第八透镜单元的用于从广角端向望
远端变焦的移动量。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移动所述第四透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村纯也片寄慎斗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