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13837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后续透镜组具备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对焦透镜组,且满足预定的条件式,从而能够良好地抑制变倍时的像差变动。变倍时的像差变动。变倍时的像差变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0001]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7年11月17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7/041445、国家申请号为201780096815.6、专利技术名称为“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3]以往,提出了适用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3

3240号公报。但是,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存在变倍时的像差变动大的问题。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

324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
[0008]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0009]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0010]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1]1.00<f1/(

f2)<5.00
[0012]0.15<(

f2)/|fZ|<2.00
[0013]其中,
[0014]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0015]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0016]fZ:所述后续透镜组的位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0017]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其中,
[0018]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构成为,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0019]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构成为,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0020]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构成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21]1.00<f1/(

f2)<5.00
[0022]0.15<(

f2)/|fZ|<2.00
[0023]其中,
[0024]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0025]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0026]fZ:所述后续透镜组的位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组的焦距。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0028]图2A、图2B以及图2C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2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2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29]图3A、图3B以及图3C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有限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3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3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3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30]图4A、图4B以及图4C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进行了像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4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4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4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31]图5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0032]图6A、图6B以及图6C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6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6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6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33]图7A、图7B以及图7C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有限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7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7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7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34]图8A、图8B以及图8C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进行了像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8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8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8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35]图9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0036]图10A、图10B以及图10C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0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10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10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37]图11A、图11B以及图11C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有限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1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11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11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38]图12A、图12B以及图12C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进行了像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12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12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12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39]图13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0040]图14A、图14B以及图14C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4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14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14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41]图15A、图15B以及图15C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有限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5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15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15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42]图16A、图16B以及图16C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进行了像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16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16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16C
示出远焦端状态。
[0043]图17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0044]图18A、图18B以及图18C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8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18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18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45]图19A、图19B以及图19C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有限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9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19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19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46]图20A、图20B以及图20C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进行了像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20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20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20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47]图21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剖视图。
[0048]图22A、图22B以及图22C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2A示出广角端状态,图22B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图22C示出远焦端状态。
[0049]图23A、图23B以及图23C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有限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对焦透镜组,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0<f1/(

f2)<5.000.15<(

f2)/|fZ|<2.0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fZ:所述后续透镜组内的位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组的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0<f1/|ff|<5.0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f: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在进行变倍时,所述后续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50<ΣG1/TL<0.150其中,ΣG1:所述第1透镜组的总厚TL: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全长。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50<f3/(

f2)<4.50其中,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0<f1/fw<3.0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智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