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红油沉降的暂存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1529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沉降分离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红油沉降的暂存罐;包括罐体和支撑罐体的支架,所述罐体底部呈锥形且连接有出渣管道、侧壁沿轴向顺序连接有至少三条出油管道,出渣管道和出油管道均设有阀门,出渣管道和出油管道汇集至一条送料管道,送料管道的出料端设有阀门,阀门下方放置有接油桶。根据混合红油中渣料与红油比重不同而分层的特性,对混合红油中不同渣料含量的红油以及渣料的进一步分离及转运;且通过控制不同高度出油管道的阀门即可快速进一步分离红油。本方案罐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产业化、规模化的红油分层处理,为红油的后续加工应用提供不同纯度的红油,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红油沉降的暂存罐


[0001]本技术涉及沉降分离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红油沉降的暂存罐。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食品行业中常常需要将炒制佐料中的红油和渣料分离,以适应不同饮食者的饮食习惯,且与渣料初级分离的红油暂存于暂存罐中,便于进一步加工处理。而目前市场上常将不同渣料含量的红油应用于不同的产品加工工序,如渣料含量非常低的红油清液适用于进一步加工熬煮,如熬煮火锅汤底,且在熬煮过程中不会产生糊锅现象;含有少量渣料的红油适用于包装后作为红油包直接添加食用;渣料含量较高的红油适用于包装后作为酱料包直接添加食用等。然而初级分离得到的红油为红油和粒径较小的渣料颗粒的混合物,称为混合红油;目前的暂存罐仅仅起到暂存及沉降功能,沉降后红油和渣料均通过底部的管道排出,一方面红油排出时经过罐体底部,粘附于罐体内壁的渣料会影响红油纯度;另一方面缺乏进一步分离红油的设备。如此,在对混合红油进一步加工处理过程中,混合红油中粒径较小的渣料颗粒依旧会随红油进入下一步加工工序,进而在下一步加工工序的设备中产生大量油渣结垢甚至产生糊锅的现象,影响机械的使用寿命和加工产品的品质。因此研制能够将混合红油再次分离以得到不同渣料含量的红油的设备可弥补市场红油分离技术的不足,对不同渣料含量的红油的后续加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用于红油沉降的暂存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对混合红油中红油进一步分离的设备的技术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红油沉降的暂存罐,包括罐体和支撑罐体的支架,所述罐体底部呈锥形且连接有出渣管道、侧壁沿轴向顺序连接有至少三条出油管道,出渣管道和出油管道均设有阀门,出渣管道和出油管道汇集至一条送料管道,送料管道的出料端设有阀门,送料管道的出料端下方放置有接油桶。
[0005]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
[0006]1、本方案通过在罐体轴向顺序连接有至少三条出油管道,实现混合红油中不同渣料含量的红油的进一步分离及转运,相较于传统的直接使用混合红油直接进行进一步加工而言,本方案根据混合红油中渣料与红油比重不同而分层的特性,对混合红油进行分层处理和收集,有效适应红油加工市场和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0007]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中混合红油在暂存罐中静置存放一定时间后,比重较轻的红油向罐体顶部方向流动,比重较重的渣料向罐体底部方向沉降,从而形成红油层和渣料层,而在罐体不同高度对应的红油中渣料含量依然会有差别,通过控制不同高度出油口外的阀门即可快速进一步分离红油,得到不同渣料含量的红油,实现红油层的分离。
[0008]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罐体底部呈锥形,渣料沉降至罐体底部后从位于罐体锥形底部的出渣口排出,有效减少红油层和渣料层交界处的液体量,提升红油和渣料的分
离效率;本方案罐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产业化、规模化的红油分层处理,为红油的后续加工应用提供不同纯度的红油,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0009]优选的,所述罐体上部开口,开口上盖合有盖体。采用上述方案,有效降低现有技术中罐体上部开口引起的罐体内原料污染。
[0010]优选的,所述盖体连接有进料管道,进料管道上设有阀门。采用上述方案,便于控制混合红油的进料量,避免进料量超出罐体装载范围导致混合红油漫出罐体造成浪费。
[0011]优选的,所述出渣管道和送料管道上均设有压力泵。采用上述方案,有效加快红油或渣料在出料管道内的流动速度,节约作业时间。
[0012]优选的,所述接油桶底部设有万向滚轮,所述万向滚轮转动安装有刹车装置。采用上述方案,接油桶在转移过程中能万向转动,防止接油桶在转移过程中滚轮卡住,从而影响转运效率;刹车装置避免接油桶在接油过程中产生位移,从而造成红油浪费。
[0013]优选的,所述接油桶上部设有把手。把手用于握持,便于操作人员移动接油桶。
[0014]优选的,还包括至少一个振动器,振动器与罐体外侧壁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方案,有效缩短罐体内红油达到分层平衡的时间,同时避免小粒径渣料粘附于罐体内壁,影响红油分层效果。
[0015]优选的,所述罐体内设有至少三个挡油环,所述挡油环与罐体同轴设置,挡油环固定连接于出油口下方靠近出油口的罐体内壁。采用上述方案,挡油环将罐体中红油所在位置分割为不同区域,当开启不同区域对应出油管道上的阀门时,挡油环有效避免位于出油管道下方区域的红油在液体流动压力下随上层红油排出,从而保证分层红油的纯度。
[0016]优选的,所述挡油环上设有通孔。采用上述方案,便于位于挡油环下方区域的红油穿过通孔进入上方区域,使得罐体内红油充分分层移动。
[0017]优选的,所述罐体内设有内进料管,内进料管与进料口连接并延伸至罐体底部。采用上述方案,便于罐体内红油分层处理的连续进行,进一步加快罐体分离混合红油的速度;混合红油直接到达罐体底部,在振动器的作用下红油和渣料快速分离,且比重较轻的红油向罐体顶部方向流动,比重较重的渣料向罐体底部方向沉降,位于最上方的出油口外阀门可处于一直开启状态,排出高纯度红油。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罐体1、盖体11、外进料管111、外阀门112、内进料管113、第一出油管道121、第一阀门122、第二出油管道131、第二阀门132、第三出油管道141、第三阀门142、出渣管道15、出渣阀门151、送料管道16、出料阀门160、压力泵161、接油桶2、万向滚轮21、把手22、振动器3、挡油环4。
[0024]实施例1
[0025]本实施例基本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红油沉降的暂存罐,包括罐体1和支撑罐体1的支架,罐体1上部开口,开口上盖合有盖体11,盖体11上侧面焊接有外进料管111,外进料管111上设有外阀门112;罐体1底部呈锥形,锥形底部焊接有出渣管道15,出渣管道15上设有出渣阀门15和压力泵161;罐体1侧壁沿轴向顺序焊接有至少三条出油管道,本实施例具体为三条出油管道,分别为第一出油管道121、第二出油管道131和第三出油管道141,三条出油管道上均连接有阀门,分别为第一阀门122、第二阀门132和第三阀门142。三条出油管道和出渣管道15汇集至一条送料管道16,送料管道16上设有压力泵161,送料管道16的出料端设有出料阀门160,出料阀门160下放置有接油桶2,接油桶2上部焊接有把手22,便于操作人员握持把手22移动接油桶2;接油桶2底部设有万向滚轮21,万向滚轮21转动安装有刹车装置(图中未示出),便于接油桶2在转移过程中万向转动,防止接油桶2在转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红油沉降的暂存罐,包括罐体和支撑罐体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底部呈锥形且连接有出渣管道、侧壁沿轴向顺序连接有至少三条出油管道,出渣管道和出油管道均设有阀门,出渣管道和出油管道汇集至一条送料管道,送料管道的出料端设有阀门,阀门下方放置有接油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红油沉降的暂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上部开口,开口上盖合有盖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红油沉降的暂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连接有进料管道,进料管道上设有阀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红油沉降的暂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渣管道和送料管道上均设有压力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红油沉降的暂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油桶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建徐伟伟岳钦松杨江张雨鸥
申请(专利权)人:遵义德庄食品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