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105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6:58
驱动装置的外壳具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制冷剂流路具有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及连接流路。在第一流路中流动有从泵送出的制冷剂。在第二流路中流动有向马达部供给的制冷剂。将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与连接流路连接。连接流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收容马达部的马达收容空间内。收容空间内。收容空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在外壳的内部具有冷却马达的制冷剂的流路的驱动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9

129608号公报)
[000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1296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如图9所示,有时构成驱动装置的外壳H的多个构件A、B分别具有制冷剂C的流路Pa、Pb。在将流路Pa、Pb彼此连接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制冷剂C的泄漏,需要对形成于分体的构件A、B的流路Pa、Pb彼此的连接部分进行密封。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将制冷剂的流路彼此连接而无需实施严格的密封。
[0006]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驱动装置包括马达部以及收容所述马达部的外壳。所述马达部具有转子及定子。所述转子具有能以沿轴向延伸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所述轴能以沿着轴向延伸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定子配置在比所述转子靠径向外侧处。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外壳、第二外壳、马达收容空间及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一外壳沿轴向延伸,且包围所述定子。所述第二外壳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向一端部。所述马达收容空间由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包围且收容所述马达部。所述制冷剂流路供制冷剂流动。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的第一流路;配置于所述第二外壳的第二流路;以及连接流路。在所述第一流路中流动有从泵送出的所述制冷剂。在所述第二流路中流动有向所述马达部供给的所述制冷剂。所述连接流路将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连接。所述连接流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马达收容空间内。
[0007]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驱动装置,无需施行严格的密封就能将润滑液的流路彼此连接。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从Z轴方向观察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从X轴方向观察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3是从Y轴方向观察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4是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具有驱动装置的车辆的一例的概略图。图6是外壳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示出马达侧油路的结构例的概略图。图8A示出连接管的第一变形例。图8B示出连接管的第二变形例。图9是以往的流路的连接示例。(符号说明)1驱动装置;2马达部;21转子;22马达轴;220中空部;221轴筒部;222轴孔部;223凹部;23转子芯部;230转子贯穿孔;231转子连通部;24转子磁体;25定子;26定子芯部;27线圈;271线圈边端;281第一马达轴承;282第二马达轴承;3齿轮部;31減速装置;310传递轴;3101中空部;3102传递轴筒部;311第一齿轮;312第二齿轮;313第三齿轮;314中间轴;32差动装置;321第四齿轮;341第一齿轮轴承;342第二齿轮轴承;343第三齿轮轴承;344第四齿轮轴承;4泵;41吸入口;42过滤器;43排出口;5外壳;51第一外壳构件;511筒部;5111定位销;512侧板部;5120插通孔;5121孔部;513板部;514周壁部;515第一驱动轴通过孔;516第二马达轴承保持部;517第一齿轮轴承保持部;518第三齿轮轴承保持部;519侧板开口;52第二外壳构件;521第二齿轮轴承保持部;522第四齿轮轴承保持部;523第二驱动轴通过孔;524接收盘部;525齿轮侧油路;526齿轮侧限制构件;53第三外壳构件;530接触部;531第一马达轴承保持部;54第四外壳构件;55马达侧油路;55a第一流路;55b第二流路;55c第三流路;55d第四流路;551第一油路;552第二油路;553第三油路;5530连接管;5531连接流路;5532筒状部;554第四油路;555第一供给路径;556第二供给路径;557第三供给路径;558油供给部;5581散布孔;61马达收容部;62齿轮收容部;63逆变器收容部;64泵收容部;7逆变器单元;8油冷却器;CL油;Ds驱动轴;J2旋转轴线;J4中间轴线;J5差动轴线;P油积存部;RE制冷剂;200车辆;150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参照附图,对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0]在以下说明中,基于驱动装置1装设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200上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重力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为上方(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铅垂上方),

Z方向为下方(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的铅垂下方)。另外,以下说明中的“Z轴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向”的一例。在各个结构要素中,将上方的端部称为“上端部”,将轴向上的上端部的位置称为“上端”。另外,将下方的端部称为“下端部”,将轴向上的下端部的位置称为“下端”。此外,在各个结构要素的表面中,将朝向上方的面称为“上表面”,将朝向下方的面称为“下表面”。
[0011]此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其表示供驱动装置1装设的车辆200的前后方向。另外,以下说明中的“X轴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向”的一例。+X方向是车辆200的前方,

X方向是车辆200的后方。但是,也可以是,+X方向为车辆200的后方,

X方向为车辆200的前方。
[0012]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表示车辆200的宽度方
向(左右方向)。+Y方向是车辆200的左方,

Y方向是车辆200的右方。但是,在+X方向为车辆200的后方的情况下,也可以是,+Y方向为车辆200的右方,

Y方向为车辆200的左方。即,无论X轴方向如何,仅记为+Y方向为车辆200的左右方向的一侧,

Y方向为车辆200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此外,根据驱动装置1相对于车辆200的装设方法,也可以是,X轴方向为车辆20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为车辆200的前后方向。在下述实施方式中,Y轴方向例如与马达部2的旋转轴线J2等平行。另外,以下说明中的“Y轴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轴向”的一例。而且,“+Y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轴向一侧”的一例,
“‑
Y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轴向另一侧”的一例。
[0013]在以下说明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有时将与马达部2的旋转轴线J2等规定轴线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此外,将与规定轴线正交的方向简称为“径向”,将以规定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称为“周向”。在径向中,将靠近轴线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离开轴线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在各个结构要素中,将径向内侧的端部称为“径向内端部”。另外,将外侧的端部称为“径向外端部”。此外,在各个结构要素的侧面中,将朝向径向内侧的侧面称为“径向内侧面”,将朝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称为“径向外侧面”。
[0014]而且,在本说明书中,“环状”除了包括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的整个区域内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装置,包括马达部以及收容所述马达部的外壳,所述马达部具有:转子,所述转子具有能以沿轴向延伸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以及定子,所述定子配置在比所述转子靠径向外侧处;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沿轴向延伸,且包围所述定子;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向一端部;马达收容空间,所述马达收容空间由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包围,且收容所述马达部;以及制冷剂流路,所述制冷剂流路供制冷剂流动,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在所述第一流路中流动有从泵送出的所述制冷剂;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配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在所述第二流路中流动有向所述马达部供给的所述制冷剂;以及连接流路,所述连接流路将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连接,所述连接流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马达收容空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外壳具有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接触的连成一体的接触部,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连接流路配置于所述接触部的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外壳具有将所述轴支承为能旋转的轴承,所述制冷剂是润滑液,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第三流路,所述第三流路使在所述第二流路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一部分向所述定子的外侧面供给;以及第四流路,所述第四流路使在所述第二流路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另一部分向所述轴承供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流路及所述第四流路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流路中的最小流路截面积比所述第四流路中的最小流路截面积大。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还包括制冷剂供给部,所述制冷剂供给部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且配置于比所述定子靠径向外侧且比所述旋转轴线靠铅垂上方处,所述制冷剂供给部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流路相连,所述制冷剂供给部具有制冷剂供给孔,所述制冷剂供给孔从所述制冷剂供给部的内侧面贯穿至外侧面,并朝所述定子的外侧面开口。
7.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田惠介石川勇树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