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电动尾翼加强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8501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电动尾翼加强板,加强板为异构体结构,包括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面和第三安装面,第一安装面与基座连接,第二安装面通过L形连接板与第二安装板连接;第三安装面与车身内板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面和第三安装面布置在第二安装面的两侧边,第一安装面和第三安装面均与第二安装面垂直,且相互异面。所述基座安装在第一安装板上,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都固定在车身内板上。所述基座上还安装有动力装置和执行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动力装置驱动执行机构,进而带动扰流板动作,实现扰流板的升降以及一定角度的倾斜,加强板增加了尾翼系统的强度,提高了整体的可靠性。提高了整体的可靠性。提高了整体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电动尾翼加强板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电动尾翼加强板,属于汽车尾翼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轻量化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整车重量越来越轻,导致汽车在高速行驶时抓地力不够,使得整车的操控性下降,严重时可能导致车辆失控而发生交通事故。
[0003]为此,能根据车速自动调节位置的电动尾翼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动尾翼系统需要根据车速调节尾翼位置。在车辆低速行驶时,尾翼收起,减小风阻,改善油耗;随着车辆行驶速度的提高,尾翼逐步升起,改善车辆空气动力学性能,提升操控性和高速驾驶安全。
[0004]但是市场上的电动尾翼与车身连接过于简单,承载能力有限,特别是在汽车车速很高的时候,电动尾翼的变形量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电动尾翼加强板,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汽车电动尾翼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为异构体结构,包括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面和第三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的两个侧边分别连接第一安装面和第三安装面。
[0007]进一步的,所述所述第一安装面与基座连接,所述第三安装面与车身内板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面连接L形连接板,所述L形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加强板的第二安装面连接,另一侧边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与第二安装板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板横跨在车身尾部, 直接或间接安装在车身内板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基座设置在第一安装板上,基座和第一安装板均横跨在车身尾部,第一安装板直接或间接安装在车身内板上,或者第一安装板与车身内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基座靠近两端的位置内陷形成凹槽,所述第一安装面贴合固定在凹槽外侧底面。
[0012]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内还设置有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的顶部伸出凹槽,两个执行机构的顶部连接一个扰流板。
[0013]进一步的,所述执行机构为四连杆或六连杆结构。
[0014]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板的底部设置有两个连接座,所述执行机构的顶部与连接座连接固定。
[0015]汽车电动尾翼,包括两个镜像设置的加强板。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加强板加强了基座和车身的连接强度,增加了电动尾翼升起后抵抗风阻的能力,在风阻很大的情况下降低基座的变形。
[0017]本技术通过动力装置驱动执行机构动作,进而带动扰流板动作,实现扰流板
的升降以及一定角度的倾斜,实现了联动控制。
[0018]本技术加强支架加强了基座和车身的连接强度,增加了电动尾翼升起后抵抗风阻的能力,在风阻很大的情况下降低基座的变形。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组装在汽车尾部的状态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安装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图3中A处局部方法图,
[0023]图5是图3中另一个加强板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技术安装后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中: 1—扰流板,2—连接座,3—基座,4—加强板,41—第一安装面,42—第二安装面,43—第三安装面, 5—L形连接板,51—第一连接面,52—第二连接面, 6—凹槽,7—执行机构,8

动力装置;9—集水盒, a—第一安装板,b—第二安装板,c—车身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7]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汽车电动尾翼加强板安装在汽车尾部上时,基座3、第一安装板a和第二安装板b均横跨在车身尾部,基座3设置在第一安装板a上,基座3的上方对称设置有两个执行机构7,扰流板1设置在执行机构7上,通过执行机构7变形带动扰流板1升起或降落,基座3的下方设置有加强板4,加强板4的一面与第二安装板b连接。
[0028]结合图3可见,本技术中第二安装板b的结构,以及第二安装板b与加强板4的连接状态关系。
[0029]结合图2,本技术的扰流板1、基座3、第一安装板a的具体结构,基座4靠近两端的位置内陷形成凹槽6,执行机构7固定在凹槽6内,执行机构7的顶部伸出凹槽6与扰流板1连接。
[0030]结合图3、4和5,加强板为异构体结构,包括第一安装面41、第一连接面51、第二连接面52、第二安装面42和第三安装面43,所述第一安装面41与基座3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面42与车身内板连接,所述第三安装面43与第二安装板b连接。
[0031]所述第一连接面51连接第一安装面41和第二安装面42,所述第一安装面41和第二安装面42均与第一连接面51垂直,且相互异面。
[0032]所述第二连接面52与第一连接面51贴合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安装面43设置在第二连接面52超出第一连接面51的一侧边缘,且第三安装面43与第二连接面52垂直。
[0033]两个执行机构7通过一根动力轴连接,动力轴套设有驱动杆动力轴旋转驱动驱动杆,驱动杆带动执行机构7伸展和缩回。
[0034]扰流板1的底部设置有两个连接座2,执行机构7的顶部贴合在连接座2的两面,且螺栓固定拧紧连接。
[0035]凹槽6的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出水口对接设置有集水盒9,集水盒9的底部通过导水
管连接引出车身。车身尾部的水通过凹槽引流到集水盒9,进而从集水盒9底部的导水管排出。
[0036]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电动尾翼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4)为异构体结构,包括第一安装面(41)、第二安装面(42)和第三安装面(43),所述第二安装面(42)的两个侧边分别连接第一安装面(41)和第三安装面(4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尾翼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面(41)与基座(3)连接,所述第三安装面(43)与车身内板(c)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尾翼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面(42)连接L形连接板(5),所述L形连接板(5)包括第一连接面(51)和第二连接面(52),所述第一连接面(51)与加强板(4)的第二安装面(42)连接,另一侧边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面(52),所述第二连接面(52)与第二安装板(b)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电动尾翼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b)横跨在车身尾部, 直接或间接安装在车身内板(c)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电动尾翼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3)设置在第一安装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松刘阳波
申请(专利权)人:苏世博南京减振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