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70007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设置安装支撑架,所述的安装支撑架上悬空架设装载体,装载体上搭载遮挡体;所述的安装支撑架为横截面是三角形的架体,安装支撑架的一个平面与墙面支撑固定,所述的遮挡体由墙面侧向外延伸形成遮挡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采用较小的模块进行组合形成整体性较强的大安装支撑架,安装支撑架与装载体之间使用简易的并且有一定承载力的结构进行连接,在不需要粗壮的连接部件的情况下使得各个部件之间形成一个整体;施工简单,可以对现有生土建筑的山墙面渗水情况进行改善。以对现有生土建筑的山墙面渗水情况进行改善。以对现有生土建筑的山墙面渗水情况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生土建筑,是一个“就地取土”的建造工艺,不像现代的房屋直接用钢筋水泥架构和填充,它一般是用砂石、泥土混合而搭建的,具有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环保舒适等诸多特点,它所具有的生态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关注、传承和发扬。
[0003]在当前,生土建筑由于山墙面没有檐口,因此山墙面墙体会直接被雨水打湿,当墙体被雨水淋湿时,水的渗入会减弱夯土间的摩擦,墙体将不同程度地受到溃散破坏,久而久之使夯土墙结构失去支撑能力,因此需要设置屋檐,来保证了雨水不淋湿山墙面上部墙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和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不仅防止了生土建筑由于雨水渗透而导致失去支撑能力等问题,也丰富了山墙面的造型。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
[0006]一种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设置安装支撑架,所述的安装支撑架上悬空架设装载体,装载体上搭载遮挡体;所述的安装支撑架为横截面是三角形的架体,安装支撑架的一个平面与墙面支撑固定,所述的遮挡体由墙面侧向外延伸形成遮挡面。
[0007]可选的,所述的装载体与遮挡体之间通过配套的插接结构实现连接固定。
[0008]可选的,所述的遮挡体设置瓦片,瓦片内壁沿长度方向贴设紧固槽;所述的装载体设置与所述的紧固槽配合的插接杆,插接杆通过纵向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杆悬空架设在安装支撑架上。
[0009]可选的,所述的瓦片和紧固槽之间采用焊接连接。
[0010]可选的,所述的第二连接杆采用螺纹结构安装在安装支撑架上;多个第二连接杆与插接杆进行焊接连接。
[0011]可选的,所述的安装支撑架由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形成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架体;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间、第二支撑杆与第三支撑杆间及第三支撑杆与第一支撑杆间均通过斜设的多个第一连接杆连接固定。
[0012]可选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斜设的多个第一连接杆形成的板面与墙面贴设进行支撑固定。
[0013]可选的,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端部均设置安装螺钉和安装螺母。
[0014]可选的,第一连接杆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第三支撑杆间采用焊接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0015]一种优选的方案,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设置安装支撑架,安装支撑架由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形成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架体;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
间、第二支撑杆与第三支撑杆间及第三支撑杆与第一支撑杆间均通过斜设的多个第一连接杆连接固定;
[0016]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斜设的多个第一连接杆形成的板面与墙面贴设进行支撑固定;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端部均设置安装螺钉和安装螺母;
[0017]设置装载体,装载体沿纵向设置多个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一端与第二支撑杆通过螺纹连接,第二连接杆另一端焊接设置插接杆;
[0018]设置遮挡体,遮挡体设置瓦片,瓦片内壁沿长度方向贴设紧固槽,所述的紧固槽与所述的插接杆配套插接。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为:
[0020]本技术的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采用较小的模块进行组合形成整体性较强的大安装支撑架,安装支撑架与装载体之间使用简易的并且有一定承载力的结构进行连接,在不需要粗壮的连接部件的情况下使得各个部件之间形成一个整体;施工简单,可以对现有生土建筑的山墙面渗水情况进行改善。
[0021]本技术以古代木建筑中的瓦屋面结构形式为原型,既学习了传统文化中合理的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美观性,与生土建筑的整体造型相一致。
附图说明
[0022]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安装在房屋墙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的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的立体图;
[0025]图3为图2的结构爆炸图;
[0026]图中各标号表示为:
[0027]1‑
安装支撑架、11

第一支撑杆、12

第二支撑杆、13

第三支撑杆、14

第一连接杆、15

安装螺钉、16

安装螺母;2

遮挡体、21

瓦片、22

紧固槽;3

装载体、31

第二连接杆、32

插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29]本公开中提到的方位词,比如上下左右,均以面向附图的方向为标准;同时所说的长、宽、横向、纵向等均已本领域通常的认知进行确定。
[0030]结合图1

3,本技术给出的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设置安装支撑架1,安装支撑架1上悬空架设装载体3,装载体3上搭载遮挡体2;安装支撑架1为横截面是三角形的架体,安装支撑架1的一个平面与墙面支撑固定,遮挡体2由墙面侧向外延伸形成遮挡面。安装支撑架1为一个三角形的架体,通过三角形排列的形式,提高安装支撑架1的稳定性,同时形成多个空档面,可以用于安装其他部件,比如安装装载体3和遮挡体2。本技术的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采用较小的模块进行组合形成整体性较强的大安装支撑架,安装支撑架与装载体之间使用简易的并且有一定承载力的结构进行连接,在不需要粗壮的连接部件
的情况下使得各个部件之间形成一个整体;施工简单,可以对现有生土建筑的山墙面渗水情况进行改善。
[0031]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装载体3与遮挡体2之间通过配套的插接结构实现连接固定。插接的连接结构,不仅方便安装和组装,同时,由于遮挡体2是主要的雨水冲刷主体,容易损坏,采用插接的结构即可以随时替换新的遮挡体2,而其他部件可以多次使用,降低整体的使用成本。
[0032]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遮挡体2设置瓦片21,瓦片21内壁沿长度方向贴设紧固槽22;具体的,遮挡体2包括瓦片21,其尺寸为截面直径500mm的1/5圆弧;装载体3设置与紧固槽22配合的插接杆32,插接杆32通过纵向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杆31悬空架设在安装支撑架1上。
[0033]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瓦片21和紧固槽22之间采用焊接连接。固定牢固,制作方便。
[003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杆31采用螺纹结构安装在安装支撑架1上;多个第二连接杆31与插接杆32进行焊接连接。
[0035]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安装支撑架(1),所述的安装支撑架(1)上悬空架设装载体(3),装载体(3)上搭载遮挡体(2);所述的安装支撑架(1)为横截面是三角形的架体,安装支撑架(1)的一个平面与墙面支撑固定,所述的遮挡体(2)由墙面侧向外延伸形成遮挡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载体(3)与遮挡体(2)之间通过配套的插接结构实现连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遮挡体(2)设置瓦片(21),瓦片(21)内壁沿长度方向贴设紧固槽(22);所述的装载体(3)设置与所述的紧固槽(22)配合的插接杆(32),插接杆(32)通过纵向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杆(31)悬空架设在安装支撑架(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瓦片(21)和紧固槽(22)之间采用焊接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连接杆(31)采用螺纹结构安装在安装支撑架(1)上;多个第二连接杆(31)与插接杆(32)进行焊接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土建筑山墙面檐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支撑架(1)由第一支撑杆(11)、第二支撑杆(12)和第三支撑杆(13)形成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架体;第一支撑杆(11)与第二支撑杆(12)间、第二支撑杆(12)与第三支撑杆(13)间及第三支撑杆(13)与第一支撑杆(11)间均通过斜设的多个第一连接杆(14)连接固定。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莹张玉麟王怡铭崔陇鹏陈敬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