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6364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焦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一种变焦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八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九透镜;所述第二透镜能够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沿光轴移动,以改变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物距。上述变焦光学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物距范围的被摄物的取像需求。像需求。像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视觉
,特别是涉及一种变焦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机器视觉技术在图像识别、缺陷检测等场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应用机器视觉技术,通常需要配置机器视觉镜头来获取被摄物的图像,机器视觉镜头的性能是机器视觉技术的关键因素。然而,传统的机器视觉镜头物距范围过小,当被摄物的物距超过机器视觉镜头的物距范围时,机器视觉镜头难以获取被摄物的清晰图像。由此,业界急需寻求一种物距范围可调的机器视觉镜头,以满足不同物距范围的被摄物的取像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变焦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以满足不同物距范围的被摄物的取像需求。
[0004]一种变焦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000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0006]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0007]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0008]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
[0009]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
[0010]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
[001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
[001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八透镜;以及
[001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九透镜;
[0014]其中,所述第二透镜能够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沿光轴移动,以改变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物距。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焦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6]0.1mm≤T12≤3.7mm;
[0017]0.2mm≤T23≤3.8mm;
[0018]其中,T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2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焦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0]0.8≤

T2/T13≤0.9;
[0021]其中,

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最大位移量,T13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焦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3]6≤TTL/ImgH≤7;
[0024]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
[00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焦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6]0.6≤|f4/f5|≤0.7;
[0027]其中,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
[00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焦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9]0.8≤f8/f9≤0.9;
[0030]其中,f8为所述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9为所述第九透镜的有效焦距。
[00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焦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置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且所述变焦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32]180≤|R10/R9|≤190;
[0033]2≤|R11/R12|≤3;
[0034]其中,R9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1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00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七透镜、所述第八透镜以及所述第九透镜的位置相对固定。
[003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0037]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38]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39]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40]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41]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42]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43]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44]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45]所述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46]一种取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变焦光学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像侧。
[0047]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上述的取像模组,所述取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
[0048]上述变焦光学系统,第二透镜能够在第一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沿光轴移动,从而改变变焦光学系统的物距,使得变焦光学系统能够获取不同物距范围的被摄物的清晰图像。由此,当变焦光学系统应用于机器视觉技术中时,能够满足不同物距范围的被摄物的取像需求。同时,通过第二透镜这一片透镜的移动即可改变变焦光学系统的物距,使得变焦光学系统中调节物距的移动部分的体积和重量小,有利于降低系统物距的调节成本。
附图说明
[0049]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变焦光学系统处于远物距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50]图2为一些实施例中变焦光学系统处于中物距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51]图3为一些实施例中变焦光学系统处于近物距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52]图4为图1所示的变焦光学系统的MTF曲线图;
[0053]图5为图2所示的变焦光学系统的MTF曲线图;
[0054]图6为图3所示的变焦光学系统的MTF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5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八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九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能够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沿光轴移动,以改变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物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1mm≤T12≤3.7mm;0.2mm≤T23≤3.8mm;其中,T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2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8≤

T2/T13≤0.9;其中,

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最大位移量,T13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6≤TTL/ImgH≤7;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6≤|f4/f5|≤0.7;其中,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念许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思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