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367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焦镜头,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包括: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透镜组、光焦度为正的第二透镜组、光阑、光焦度为负的第三透镜组和光焦度为正的第四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的位置固定,第二透镜组沿光轴在像面和物面之间移动,第三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的位置固定,第四透镜组沿光轴做与第二透镜组的移动相应的非线性移动;或者,第三透镜组沿光轴做与第二透镜组的移动相应的非线性移动,第四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的位置固定;第四透镜组的焦距FⅣ和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焦距Fw满足:2.4≤|FⅣ/Fw|≤4.6。该镜头实现广角端的超大视场角、超小型化、低成本,在变倍过程中都具有高清解析力。都具有高清解析力。都具有高清解析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镜头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变焦镜头。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子科技应用面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光学镜头作为机器之“眼”,如今也不断延伸拓展出众多新的应用领域。除了安防、手机、车载这三大主要的业务市场之外,作为光信号的主要采集部件,光学镜头已成为AI识别、投影视讯、智能家居、虚拟现实、激光投影等新兴终端电子产品的重要组件。而针对不同的电子设备,其所搭载的光学镜头在形态和技术标准方面也都略有差异。
[0003]安全监控系统是物联网在智能家居应用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将监控摄像头、窗户传感器、智能门铃(内置摄像头)、红外监测器等有效连接在一起,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pad随时随地查看室内的实时情况,保障住宅安全。
[0004]市场上的智能家居镜头,多数为定焦镜头或双目镜头,在数码变倍的过程中,清晰度下降,不能实现连续变倍。而且,传统光学变焦镜头的通光孔径及体积偏大,不能满足智能家居的小型化低成本需求。
[0005]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应用于智能家居设备中,能在多场合替代定焦镜头的小尺寸、低成本、高性能,同时具有在低温

40℃至高温80℃环境温度下不虚焦,以及夜晚室内昏暗的环境下具有夜视功能的小型化变焦镜头。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焦镜头。
[0007]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变焦镜头,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包括: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透镜组、光焦度为正的第二透镜组、光阑、光焦度为负的第三透镜组和光焦度为正的第四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的位置固定,用于实现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的所述第二透镜组沿光轴在所述像面和物面之间移动,
[0008]所述第三透镜组相对于所述像面的位置固定,用于对焦的所述第四透镜组沿光轴做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移动相应的非线性移动;
[0009]或者,用于对焦的所述第三透镜组沿光轴做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移动相应的非线性移动,所述第四透镜组相对于所述像面的位置固定。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所述第一透镜组依次包括: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二透镜和光焦度为正的第三透镜。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
[0012]所述第一透镜为凸凹型透镜;
[0013]所述第二透镜为近轴区双凹型透镜或近轴区凸凹型透镜;
[0014]所述第三透镜为近轴区双凸型透镜或近轴区凸凹型透镜。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Ф2和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以下条件式:0.8≤|Ф2/(2R2)|≤1.0。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d1和阿贝数Vd1分别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8]1.5≤Nd1≤1.8;
[0019]50.6≤Vd1≤69.7。
[00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2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f3满足以下条件式:0.5≤|f2/f3|≤0.8。
[002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所述第二透镜组依次包括:光焦度为正的第四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五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六透镜和光焦度为正的第七透镜。
[002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
[0023]所述第四透镜为近轴区凸凹型透镜或近轴区双凸型透镜;
[0024]所述第五透镜为近轴区双凹型透镜或近轴区凸凹型透镜;
[0025]所述第六透镜为凸凹型透镜;
[0026]所述第七透镜为双凸型透镜。
[002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002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胶合组成一枚双胶合透镜。
[002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f4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f5满足以下条件式:0.3≤|f4/f5|≤0.9。
[003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d6和阿贝数Vd6分别满足以下条件式:
[0031]1.9≤Nd6≤2.1;
[0032]15.3≤Vd6≤22.0;
[0033]所述第七透镜的折射率Nd7和阿贝数Vd7分别满足以下条件式:
[0034]1.5≤Nd7≤1.7;
[0035]56.6≤Vd7≤67.3。
[003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负的第八透镜。
[003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所述第八透镜为近轴区凸凹型透镜。
[003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八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003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Ⅲ和所述第八透镜的有效通光孔径Ф8满足以下条件式:1.5≤|FⅢ/Ф8|≤5.2。
[004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四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正的第九透镜。
[004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九透镜为近轴区双凸型透镜。
[004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九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004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光阑为固定孔径光阑,在变倍过程中,所述光阑跟随所述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移动。
[004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非球面透镜为塑胶透镜。
[004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Ⅰ和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焦距Fw满足以下条件式:1.3≤|FⅠ/Fw|≤1.7。
[004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透镜组从所述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移动至望远端的行程距离ΔD和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系统总长L满足以下条件式:0.1≤|ΔD/L|≤0.2。
[004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Ⅱ和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焦距Fw、所述变焦镜头在望远端的焦距Ft分别满足以下条件式:
[0048]1.7≤|FⅡ/Fw|≤2.1;
[0049]0.9≤|FⅡ/Ft|≤1.1。
[005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四透镜组的焦距FⅣ和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焦距Fw、所述变焦镜头在望远端的焦距Ft分别满足以下条件式:
[0051]2.4≤|FⅣ/Fw|≤4.6;
[0052]1.2≤|FⅣ/Ft|≤2.4。
[0053]根据本技术的方案,该变焦镜头突破传统四群和二群变焦的光学架构,采用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并对各透镜组内的透镜形状、光焦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焦镜头,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包括: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透镜组(G1)、光焦度为正的第二透镜组(G2)、光阑(S)、光焦度为负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光焦度为正的第四透镜组(G4),所述第一透镜组(G1)相对于像面(IMA)的位置固定,所述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在所述像面(IMA)和物面之间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G3)相对于所述像面(IMA)的位置固定,所述第四透镜组(G4)沿光轴做与所述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相应的非线性移动;或者,所述第三透镜组(G3)沿光轴做与所述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相应的非线性移动,所述第四透镜组(G4)相对于所述像面(IMA)的位置固定;所述第四透镜组(G4)的焦距FⅣ和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焦距Fw满足以下条件式:2.4≤|FⅣ/Fw|≤4.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所述第一透镜组(G1)依次包括: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透镜(L1)、光焦度为负的第二透镜(L2)和光焦度为正的第三透镜(L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所述第一透镜(L1)为凸凹型透镜;所述第二透镜(L2)为近轴区双凹型透镜或近轴区凸凹型透镜;所述第三透镜(L3)为近轴区双凸型透镜或近轴区凸凹型透镜。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L2)和所述第三透镜(L3)为非球面透镜。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口径Ф2和所述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以下条件式:0.7≤|Ф2/(2R2)|≤1.0。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L1) 的折射率Nd1和阿贝数Vd1分别满足以下条件式:1.5≤Nd1≤1.8;50.6≤Vd1≤69.7。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和所述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满足以下条件式:0.5≤|f2/f3|≤0.8。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所述第二透镜组(G2)依次包括:光焦度为正的第四透镜(L4)、光焦度为负的第五透镜(L5)、光焦度为负的第六透镜(L6)和光焦度为正的第七透镜(L7)。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所述第四透镜(L4)为近轴区凸凹型透镜或近轴区双凸型透镜;所述第五透镜(L5)为近轴区双凹型透镜或近轴区凸凹型透镜;所述第六透镜(L6)为凸凹型透镜;所述第七透镜(L7)为双凸型透镜。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L4)和所述第五透镜(L5)为非球面透镜。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L6)和所述第七透镜
(L7)胶合组成一枚双胶合透镜。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L4)的焦距f4和所述第五透镜(L5)的焦距f5满足以下条件式:0.3≤|f4/f5|≤0.9。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L6)的折射率Nd6和阿贝数Vd6分别满足以下条件式: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岚梁伟朝应永茂
申请(专利权)人: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