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基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合拉挤预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4320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环氧基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合拉挤预成型装置,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围成成型腔,所述成型腔内自然放置有多层隔离块;还包括前端模板,所述前端模板设置在上模和下模的前端,且前端模板上设置有连通成型腔的进料孔,所述进料孔的长度小于隔离块的长度,所述前端模板上设置有用于压紧隔离块的横向压紧机构。使用时,玻璃纤维与碳纤维通过前端模板上的进料孔进入成型腔,然后将隔离块放入成型腔,每一层纱线位于两隔离块之间,使多层纱线之间互不干扰、交叉和缠绕,从而保证不同层的纱线之间具有良好的界面。隔离块摆放好后,安装前端模板和横向压紧机构,利用横向压紧机构将各个隔离块压紧,使隔离块保持稳定。稳定。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环氧基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合拉挤预成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展纱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环氧基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合拉挤预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环氧基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合拉挤的结构中,其中一种结构是中间为碳纤维,碳纤维上下两侧覆盖玻璃纤维的三明治结构。该结构要求碳纤维层与玻璃纤维层,层间结构分明,减少相互交叉。现有技术中,碳纤维与玻璃纤维纱一同进入预成型装置,在该过程中无法控制纱线走向,难以避免纱线交叉,导致产品完成后,层间结构混乱。
[0003]申请号为202120080682.7的技术公开了一种玻碳纤维拉挤板材生产工艺用的预成型模具,包括支撑座、上模块、下模块、负压通气组件和正压通气组件;支撑座上依次放置有下模块和上模块;上模块的下表面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部留有上模块槽口,下模块的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部留设有下模块槽口,上模块和下模块组合拼接上模块槽口和下模块槽口形成拉挤板材预成型的模具口;位于模具口进口处的上模块上依次设有负压通气组件和正压通气组件。该技术通过设置负压通气组件和正压通气组件依次对进入预成型模具的未固化的含有树脂的玻碳纤维纱线进行处理,能够有效去除气泡,保证拉挤板材的成型质量。
[0004]申请号为202010935019.0的专利技术申请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合拉挤材料、生产方法及制品,其中,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牵引按照预定规则排列的碳纤维和玻璃纤维进入浸胶槽,将碳纤维与玻璃纤维浸润在浸胶槽的树脂中;牵引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穿过沥胶格栅的栅格沥去碳纤维和玻璃纤维表面多余的树脂;牵引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穿过第一预成型板,第一预成型板上开设有具有预定形状的第一预成型孔,第一预成型孔将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挤压成第一预定形状的碳纤维

玻璃纤维结构;牵引第一预定形状的碳纤维

玻璃纤维结构进入拉挤模具。该申请的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合拉挤材料具备碳纤维部分优良的力学性能,碳纤维和玻璃纤维良好兼容。
[0005]申请号为202010301792.1的专利技术申请公开了一种拉挤板体预成型模具,包括平行设置的若干模板,以及用于对各模板进行安装的模架;模架包括平行设置的至少两根安装杆,安装杆通过连接结构与模板连接。该专利技术中,通过将模架设置为分体形式,使得一组模架可与多种尺寸的模板进行匹配安装,只需改变各个安装杆之间的位置,并在各种尺寸的模板上设置与连接结构对应的安装位置既可,此种方式下可有效的降低模具成本,且模板的安装方便快捷。在使用过程中,安装杆和连接结构等还可进一步的实现分体模块化,从而进一步的降低加工和安装难度。
[0006]上述现有模具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点,但未能解决纱线容易交叉、混乱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环氧基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合拉挤
预成型装置,可防止纱线交叉、缠绕,不同层的纱线之间具有良好的界面。
[0008]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环氧基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合拉挤预成型装置,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围成成型腔,
[0009]所述成型腔内自然放置有多层隔离块;
[0010]还包括前端模板,所述前端模板设置在上模和下模的前端,且前端模板上设置有连通成型腔的进料孔,所述进料孔的长度小于隔离块的长度,所述前端模板上设置有用于压紧隔离块的横向压紧机构。
[0011]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压紧机构包括限位块、横向压块和调节螺柱,所述限位块安装于前端模板,所述调节螺柱与限位块螺纹配合,所述前端模板上设置有竖直的条形孔,所述横向压块的一端穿过条形孔并压紧隔离块,横向压块的另一端与调节螺柱相连。
[0012]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上设置有与限位块滑动配合的传动块,所述传动块与横向压块固定连接,所述调节螺柱的端部与传动块相接触。
[0013]进一步地,所述传动块通过螺钉与横向压块相连。
[0014]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通过螺钉安装于前端模板。
[0015]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压紧机构为两个,且设置在进料孔的两端。
[0016]进一步地,所述前端模板可拆卸安装于上模和下模。
[0017]进一步地,前端模板的上部通过螺钉安装于上模,下部通过螺钉安装于下模。
[0018]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块为4层。
[0019]进一步地,所述上模通过螺钉与下模相连。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玻璃纤维与碳纤维通过前端模板上的进料孔进入成型腔,然后将隔离块放入成型腔,每一层纱线位于两隔离块之间,使多层纱线之间互不干扰、交叉和缠绕,从而保证不同层的纱线之间具有良好的界面。隔离块摆放好后,安装前端模板和横向压紧机构,利用横向压紧机构将各个隔离块压紧,使隔离块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去除上模后的示意图;
[0023]图3是横向压紧机构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1—下模;2—上模;3—前端模板;31—进料孔;4—隔离块;5—;6—限位块;7—传动块;8—调节螺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6]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环氧基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合拉挤预成型装置,包括上模2和下模1,所述上模2和下模1围成成型腔,上模2和下模1之间可以采用螺钉或者定位销进行连接,以便于拆开下模1进行检修。上模2和下模1连接好后,前端敞口,该敞口直接与成型腔相连,前端是指纱线进入模具的一端,纱线从前端进入模具,从后端排出。
[0027]所述成型腔内自然放置有多层隔离块4,隔离块4呈板状,表面光滑,用于分隔相邻两层纱线,防止相邻两层纱线之间交叉、缠绕,保证不同层的纱线之间具有良好的界面,产
品性能更加优异。当制备两层玻璃纤维与一层碳纤维的三明治结构时,隔离块4为4块,每一层纱线的两侧均具有一隔离块4。
[0028]还包括前端模板3,所述前端模板3设置在上模2和下模1的前端,可以覆盖敞口,且前端模板3上设置有连通成型腔的进料孔31,用于将纱线通入成型腔,所述进料孔31的长度小于隔离块4的长度,以防止隔离块4通过进料孔31移动到模具外部。由于隔离块4是自然放置的,为了保证隔离块4的稳定,所述前端模板3上设置有用于压紧隔离块4的横向压紧机构,横向压紧机构的端部可以移动至成型腔内,从而将隔离块4顶紧。
[0029]使用本装置时,先将上模2和下模1合模,再将两层玻璃纤维与一层碳纤维穿过前端模板3的进料孔31和成型腔(此时前端模板3未安装到上模2和下模1),然后将4块隔离块4放入成型腔,每一层纱线的两侧均放置一隔离块4,然后将前端模板3安装到上模2和下模1,利用横向压紧机构压紧隔离块4即可。
[0030]纱线经过模具时,会在模具内部产生纱线残留,随着纱线残留的增多,容易导致断纱,为了便于定期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环氧基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合拉挤预成型装置,包括上模(2)和下模(1),所述上模(2)和下模(1)围成成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腔内自然放置有多层隔离块(4);还包括前端模板(3),所述前端模板(3)设置在上模(2)和下模(1)的前端,且前端模板(3)上设置有连通成型腔的进料孔(31),所述进料孔(31)的长度小于隔离块(4)的长度,所述前端模板(3)上设置有用于压紧隔离块(4)的横向压紧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氧基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合拉挤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压紧机构包括限位块(6)、横向压块(5)和调节螺柱(8),所述限位块(6)安装于前端模板(3),所述调节螺柱(8)与限位块(6)螺纹配合,所述前端模板(3)上设置有竖直的条形孔,所述横向压块(5)的一端穿过条形孔并压紧隔离块(4),横向压块(5)的另一端与调节螺柱(8)相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氧基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合拉挤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6)上设置有与限位块(6)滑动配合的传动块(7),所述传动块(7)与横向压块(5)固定连接,所述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连兵周百能余成杰张林杨超平李陈洪王二永张文丁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东树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