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3575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线圈部件。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与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之差变大。第一线材(30)具有以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二线材(40)具有以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比卷芯部(11)的周面(11F)靠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二线材(40)具有外侧部分(41)和内侧部分(42)。内侧部分(42)在卷芯部(11)的周面(11F)上连续地在比360度长的范围内呈螺旋状延伸。外侧部分(41)在比内侧部分(42)靠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内侧部分(42)位于第一线材(30)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与第L+1匝之间。与第L+1匝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圈部件。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具备具有中心轴线的卷芯部、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卷芯部呈四棱柱状。第一凸缘部与卷芯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凸缘部与卷芯部的同第一凸缘部相反侧的第二端连接。
[0003]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具备四个端子电极。第一端子电极及第二端子电极位于第一凸缘部的表面。第三端子电极及第四端子电极位于第二凸缘部的表面。
[0004]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具备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第一线材的第一端与第一端子电极连接。第一线材的同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与第三端子电极连接。第二线材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子电极连接。第二线材的同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与第四端子电极连接。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以卷芯部的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在比卷芯部靠外侧呈螺旋状延伸。另外,第二线材的大部分在径向上,位于比第一线材靠外侧。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126976号公报
[0006]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中,第二线材相对于第一线材,位于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换言之,与第一线材相比,第二线材距卷芯部的距离更大。因此,第二线材的漏磁通比第一线材的漏磁通大的可能性高。在第二线材的漏磁通大的情况下,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小于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其结果,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与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之差变大。这样,如果在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中获得的电感值之差大,则存在对线圈部件的特性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具备:卷芯部,具有中心轴线;第一凸缘部,与上述卷芯部的沿着上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凸缘部,与上述卷芯部的同上述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端子电极及第二端子电极,位于上述第一凸缘部的表面;第三端子电极及第四端子电极,位于上述第二凸缘部的表面;第一线材,具有以上述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上述卷芯部的周面上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一端与上述第一端子电极连接,同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与上述第三端子电极连接;以及第二线材,具有以上述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比上述卷芯部的周面靠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一端与上述第二端子电极连接,同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与上述第四端子电极连接,上述第二线材具有在上述卷芯部的周面上连续地在比360度长的范围内呈螺旋状延伸的内侧部分、和在比上述内侧部分靠上述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的外侧部分,在上述第一线材的卷绕于上述卷芯部的部分中,将在上述第一线材的线路上离上述第一线材的上述第一端最近的第一圈设为第1匝,将在上述第一线材的线路
上离上述第一线材的上述第二端最近的最末匝设为第M匝,将L设为1以上且M

1以下的整数时,上述内侧部分位于上述第一线材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
[0008]根据上述结构,第二线材具有内侧部分。内侧部分相较于外侧部分与卷芯部的距离更小。因此,内侧部分的漏磁通比外侧部分的漏磁通小。由此,能够抑制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变小。其结果,与假设第二线材仅由外侧部分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
[0009]另外,内侧部分位于第一线材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因此,夹着内侧部分的第一线材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的距离相隔夹着内侧部分的量。由此,第一线材的漏磁通变大,从而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变小。
[0010]这样,通过减小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并且增大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能够减小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与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之差。
[0011]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能够抑制由第一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与由第二线材获得的电感值之差变大。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0013]图2是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0014]图3是沿着图2中的3

3线的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0015]图4是比较例的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0016]图5是表示实施例的线圈部件与比较例的线圈部件的模式转换特性的图表。
[0017]图6是变更例的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0018]图7是变更例的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0019]图8是变更例的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0020]图9是变更例的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0

线圈部件;10C

芯体;11

卷芯部;11F

周面;12

第一凸缘部;13

凹陷部;14

第二凸缘部;15

凹陷部;16

顶板;21

第一端子电极;22

第二端子电极;23

第三端子电极;24

第四端子电极;30

第一线材;40

第二线材;41

外侧部分;42

内侧部分;CA

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0024]以下,对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附图有时为了容易理解而将构成要素放大示出。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有时与实际的尺寸比率或其他附图中的尺寸比率不同。另外,在剖视图中,标注了阴影线,但为了容易理解,有时省略一部分构成要素的阴影线。
[0025](整体结构)
[0026]如图1所示,线圈部件10具备卷芯部11。卷芯部11为四棱柱状。因此,卷芯部11具有中心轴线CA,且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延伸。另外,卷芯部11具有包围中心轴线CA的周面
11F。
[0027]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延伸的轴设为第一轴X。另外,将与第一轴X正交的轴设为第二轴Y,将与第一轴X及第二轴Y正交的轴设为第三轴Z。在卷芯部11的与中心轴线CA正交的截面中,将与构成四边形的四个边中的任一个特定的边平行地延伸的轴设为第二轴Y,将与中心轴线CA及第二轴Y双方正交的方向的轴设为第三轴Z。而且,将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一方设为第一正方向X1,将沿着第一轴X的方向的另一方设为第一负方向X2。另外,将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的一方设为第二正方向Y1,将沿着第二轴Y的方向的另一方设为第二负方向Y2。另外,将沿着第三轴Z的方向的一方设为第三正方向Z1,将沿着第三轴Z的方向的另一方设为第三负方向Z2。
[0028]线圈部件10具备第一凸缘部12和第二凸缘部14。第一凸缘部12与卷芯部11的第一正方向X1的端部亦即第一端连接。第一凸缘部12比卷芯部11的周面11F向以中心轴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部件,其中,具备:卷芯部,具有中心轴线;第一凸缘部,与所述卷芯部的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凸缘部,与所述卷芯部的同所述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端子电极及第二端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表面;第三端子电极及第四端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表面;第一线材,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所述卷芯部的周面上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连接,同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连接;以及第二线材,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在比所述卷芯部的周面靠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的部分,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极连接,同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线材具有在所述卷芯部的周面上连续地在比360度长的范围内呈螺旋状延伸的内侧部分、和在比所述内侧部分靠所述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的外侧部分,在所述第一线材的卷绕于所述卷芯部的部分中,将在所述第一线材的线路上离所述第一线材的所述第一端最近的第一圈设为第1匝,将在所述第一线材的线路上离所述第一线材的所述第二端最近的最末匝设为第M匝,将L设为1以上且M

1以下的整数时,所述内侧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线材的第L匝与第L+1匝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在所述内侧部分中,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剖面中,所述第二线材的相邻的匝彼此在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泽香织山本滋人中本慎吾增田幸信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