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2237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33
一种电气设备,其包括:壳体、外接线束、印刷电路板、连接器和线束定位装置,壳体内部为容置腔,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壳体外部和容置腔的过线口;外接线束的第一端部穿过过线口并伸入容置腔;印刷电路板固定安装在壳体的容置腔;连接器用来连接外接线束的第一端部和印刷电路板;线束定位装置套设在外接线束的外部并与壳体止挡连接,线束定位装置将外接线束受到的推拉力传递至壳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线束定位装置的设置避免了拉动线束时拉力经由连接器传递至印刷电路板和壳体,实现了对连接器的受力防护,防止连接器自身损坏,也避免了连接器与印刷电路板连接位置、连接器与外接线束连接位置或连接器的插拔位置发生损坏。置或连接器的插拔位置发生损坏。置或连接器的插拔位置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气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气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包括外接线束和连接器的电气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汽车自动化、智能化的趋势使得车载摄像头模组越发重要。现在的驾驶者越来越依赖车载摄像头来进行辅助驾驶,例如盲区侦测、碰撞预警、自动驾驶等。红外摄像头模组是一种常用的车载摄像头模组,这种摄像头常常用于驾驶室内部。由于驾驶室是直接面对驾驶员及乘车人员,所以此类摄像需要同时满足小尺寸和良好的可靠性。板对线连接器是红外摄像头模组常用的外接连接器,一般而言板对线连接器尺寸越小,其所能承受拉拔力也越小。由于红外摄像头模组小型化的设计需求,板对线连接器的尺寸也相应地越来越小,牵拉与连接器相连的缆线时外力直接由板对线连接器承载,存在板对线连接器拉拔强度不足并发生连接器损坏的问题。
[0003]对于其他电气设备,当设备包括连接设备内部和外部的线束时(该线束用于实现电或信号的导通),线束端部通过连接器与电路板进行连接。如果通过牵拉线束实现对电气设备的拉拔,拉力会直接传递至连接器,也存在容易造成连接器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牵拉力直接由连接器承载的电气设备,避免了牵拉线束导致连接器损坏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其包括:
[0006]壳体,所述壳体内部为容置腔,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壳体外部和所述容置腔的过线口;
[0007]外接线束,所述外接线束的第一端部穿过所述过线口并伸入所述容置腔;
[0008]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容置腔;
[0009]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用来连接所述外接线束的第一端部和所述印刷电路板;
[0010]线束定位装置,所述线束定位装置套设在所述外接线束的外部并与所述壳体止挡连接,所述线束定位装置将外接线束受到的推拉力传递至所述壳体。
[0011]进一步地,所述线束定位装置与所述外接线束固定连接,所述线束定位装置包括第一阻挡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第一阻挡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壳体的过线口位置,第一阻挡部位于壳体的容置腔。
[0012]进一步地,所述线束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连接在连接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阻挡部位于壳体的外部。上述改进技术方案通过第二阻挡部承载外接线束朝向壳体方向的推力,避免连接器和其他连接位置受到推力拉扯损坏。
[001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一承插部和第二承插部,所述第一承插部的接线端与所述外接线束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承插部的接线端与所述印刷电路板连接;所述连接器的第一承插部和第二承插部插拔连接,并且第一承插部在插拔方向具有第一可移动
距离;所述连接部在过线口内在插拔方向的第二可移动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可移动距离。因此,外接线束和壳体之间能够在第二可移动距离范围内自由移动,能够满足对应的工况需要,同时还能保证推拉外接线束时推拉力不会直接传递至连接器。
[0014]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设有第一挡面,所述线束定位装置设有与所述第一挡面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挡面,所述第一挡面与第二挡面配合阻止所述线束定位装置绕线束轴线旋转。通过第一挡面和第二挡面的配合,使线束定位装置阻止外接线束的旋转力矩向连接器传递,避免了连接器自身损坏或其他连接位置的连接故障。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阻挡部向远离壳体的方向延伸形成线束防护部。当外接线束在靠近壳体位置发生弯折时,能够利用线束防护部吸收弯折产生的应力,从而避免或减少线芯的弯折,避免线芯发生断裂。
[0016]进一步地,所述线束防护部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线束防护部的外壁设置方向朝向不同的多个缺口。
[0017]进一步地,所述线束定位装置具有一定形变量,所述线束定位装置与所述外接线束可拆卸连接,线束定位装置设置在壳体的过线口位置,通过壳体挤压所述线束定位装置使线束定位装置对外接线束定位。
[0018]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相互扣合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过线口单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或者所述第二壳体上;或者所述过线口由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缺口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缺口拼合而成。过线口拼合而成时,能够便于线束定位装置的安装连接。
[0019]进一步地,所述过线口由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过线口为∩形结构,过线口贯通至第一壳体的边缘;所述线束定位装置的连接部的结构与所述过线口适配;所述第二壳体在对应过线口的位置形成压止部并将所述过线口封口。
[0020]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电气设备由于线束定位装置与线束和壳体的双重连接关系,当线束受到推拉力时,推拉力经由线束定位装置传递至壳体,以此实现对壳体的拉拔移动。从而避免了拉动线束时拉力经由连接器传递至印刷电路板和壳体,实现了对连接器的受力防护,防止连接器自身损坏,也避免了连接器与印刷电路板连接位置、连接器与外接线束连接位置或连接器的插拔位置发生损坏。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附图进行描述和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说明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某些方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电气设备立体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电气设备剖面示意图;
[0024]图3为图2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5]图4为图1中电气设备的爆炸视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示意图;
[0027]图6为连接器、线束定位装置和外接线束连接方式示意图;
[0028]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线束定位装置示意图;
[0029]图8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线束定位装置示意图;
[0030]图9为本专利技术又一种实施例的线束定位装置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31]10、壳体,101、第一壳体,1011、过线口,1012、第一挡面,1013、卡接凸起,1014、螺栓座,102、第二壳体,1021、卡接孔;
[0032]20、外接线束;
[0033]30、印刷电路板,301、螺栓孔;
[0034]40、连接器,401、第一承插部,402、第二承插部;
[0035]50、线束定位装置,501、第一阻挡部,502、连接部,5021、第二挡面,503、第二阻挡部,504、线束防护部,505、缺口;
[0036]60、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部为容置腔,所述壳体(10)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壳体(10)外部和所述容置腔的过线口(1011);外接线束(20),所述外接线束(20)的第一端部穿过所述过线口(1011)并伸入所述容置腔;印刷电路板(30),所述印刷电路板(30)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10)的容置腔;连接器(40),所述连接器(40)用来连接所述外接线束(20)的第一端部和所述印刷电路板(30);线束定位装置(50),所述线束定位装置(50)套设在所述外接线束的外部并与所述壳体(10)止挡连接,所述线束定位装置(50)将外接线束(20)受到的推拉力传递至所述壳体(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定位装置(50)与所述外接线束(20)固定连接,所述线束定位装置(50)包括第一阻挡部(501)和连接部(502);所述连接部(502)的一端连接第一阻挡部(501);所述连接部(502)设置在壳体(10)的过线口(1011)位置,第一阻挡部(501)位于壳体(10)的容置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定位装置(50)还包括第二阻挡部(503),所述第二阻挡部(503)连接在连接部(502)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阻挡部(503)位于壳体(10)的外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40)包括第一承插部(401)和第二承插部(402),所述第一承插部(401)的接线端与所述外接线束(20)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承插部(402)的接线端与所述印刷电路板(30)连接;所述连接器(40)的第一承插部(401)和第二承插部(402)插拔连接,并且第一承插部(401)在插拔方向具有第一可移动距离;所述连接部(502)在过线口(1011)内在插拔方向的第二可移动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可移动距离。5.如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宁波唐新科农开勋张向威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智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