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聚硅氧烷共聚物、制造方法及含其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技术

技术编号:3481509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碳酸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制造方法及含其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分子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制造方法及含其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技术介绍

[0002]聚碳酸酯(PC)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键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分为脂肪族、脂环族、脂肪

芳香族以及芳香族聚碳酸酯,其中芳香族聚碳酸酯具有优异的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冲击韧性、电绝缘性和透光性,耐蠕变和吸水率低、尺寸稳定性好,介电性能优良等,可以作为一种热塑性工程塑料,广泛的应用于汽车、电子设备,建筑、办公用品、光盘、运动器材、医疗保健、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普通PC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耐溶剂性能较差,触碰溶剂后易出现应力开裂,低温下的冲击性能较差,限制了在低温场所的应用等,为了拓宽其应用领域,需对其进行改性。
[0003]已知可以通过对聚碳酸酯材料改性的方法提高其低温抗冲击性能、耐化学性能等,如通过加入硅系改性及以共混的方式提高聚碳酸酯低温抗冲击强度;也可以通过聚碳酸酯与聚硅氧烷共聚的方式提高其耐低温性能,且该方法较上述共混改性手段具有更加可靠和更加优异的性能,在阻燃性、耐低温冲击性、耐化学腐蚀性、耐老化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已被广泛用于生产消费电子盖板、护套、支架,头盔,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充电枪等产品。
[0004]现有公开技术中,如公开专利CN201710159031.5、CN202010901449.0、CN202010902096.6、CN201880084106.0,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制备过程中均使用催化剂,例如公知的叔胺类或季铵盐类,共聚物溶液经后处理后得到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的粉体,粉体中催化剂残留处于较高水平,导致聚合物材料的耐热老化性能较差,影响其在特定场景的应用。
[0005]综上,需要开发一种耐老化性能优异的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开发一种包含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该组合物具有优异的低温抗冲击性能和耐化学性能和耐热老化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人对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的产品质量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制备过程中加入的催化剂/相转移剂(叔胺、季铵盐等)等含氮活性物质,在聚合物溶液后处理洗涤过程中,无法彻底除去,聚合物溶液经脱挥后,导致含氮活性物质残留在聚合物机体中,含氮活性物质的存在,会影响材料的耐热性能、耐老化性能以及试片黄度(YI值),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碳酸酯

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当其总氮残留等指标满足一定要求时,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耐老化性能。
[0008]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这种聚碳酸酯

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0009]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含有这种聚碳酸酯

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具有优异的耐老化性能、耐化学性能和低温抗冲击性能。
[0010]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1]一种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式(I)所示的聚碳酸酯结构单元和式(II)所示的聚硅氧烷结构单元,其中,所述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中总氮残留小于10ppb,且在320℃下耐热10min后共聚物的黄度YI值增加少于0.9,重均分子量降低少于300g/mol;优选地,聚硅氧烷嵌段部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70%;更优选地,厚度为3mm的共聚物成形品基于ASTM D1003测定的雾度为70%以上,
[0012][0013]其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卤素、碳数1~20的烷基、碳数4~20的环烷基或碳数6~20的芳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X表示单键、醚键、羰基、硫醚键、砜基、亚砜基、碳数1~20的亚烷基、碳数6~20的亚芳基、碳数6~20的脂环基或式(i)的基团:
[0014][0015]其中R

和R”分别独立的表示碳数1~20的烷基、碳数4~20的环烷基或碳数6~20的芳基;或者R

和R”一起形成碳数4~20的脂环,所述碳数4~20脂环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碳数1~20的烷基、碳数6~20的芳基、碳数7~21芳烷基、碳数5~20环烷基或其组合所取代;
[0016]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卤素原子或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Y表示单键、包含脂肪族或芳香族的有机残基;n为硅氧烷单体的平均重复数,选自20~150的整数,优选为40~100的整数。
[0017]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式(I)所示的聚碳酸酯结构单元选自衍生自双酚A的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
[0018][001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式(II)所示的聚硅氧烷结构单元选自衍生自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式(IV)所示的结构单元,所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端基为酚羟基,Y为源自烯丙基苯酚类或丁子香酚类的有机残基;
[0020][0021]其中,苯环上连接R5的结构代表所述酚类苯环上除去羟基之后的残基,R5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环烷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芳基;优选地,R5的选型及位置与所述酚类苯环上的取代基一一对应;其中,p为0

5,优选为0

3;n为平均重复数,n为20~150的整数,优选为40~100的整数。
[0022]优选地,所述式(IV)所示的结构单元衍生自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优选为2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3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4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2

甲氧基
‑4‑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2

甲氧基
‑5‑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2

甲氧基
‑6‑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任一种,更优选为2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或2

甲氧基
‑4‑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
[002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0~55000g/mol,优选为22000~35000g/mol。
[0024]另一方面,一种前述的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式(I)所示的聚碳酸酯结构单元和式(II)所示的聚硅氧烷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中总氮残留小于10ppb,且在320℃下耐热10min后共聚物的黄度YI值增加少于0.9,重均分子量降低少于300g/mol;优选地,聚硅氧烷嵌段部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70%;更优选地,厚度为3mm的共聚物成形品基于ASTM D1003测定的雾度为70%以上,其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卤素、碳数1~20的烷基、碳数4~20的环烷基或碳数6~20的芳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X表示单键、醚键、羰基、硫醚键、砜基、亚砜基、碳数1~20的亚烷基、碳数6~20的亚芳基、碳数6~20的脂环基或式(i)的基团:其中R

和R”分别独立的表示碳数1~20的烷基、碳数4~20的环烷基或碳数6~20的芳基;或者R

和R”一起形成碳数4~20的脂环,所述碳数4~20脂环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碳数1~20的烷基、碳数6~20的芳基、碳数7~21芳烷基、碳数5~20环烷基或其组合所取代;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卤素原子或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Y表示单键、包含脂肪族或芳香族的有机残基;n为硅氧烷单体的平均重复数,选自20~150的整数,优选为40~100的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所示的聚碳酸酯结构单元选自衍生自双酚A的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I)所示的聚硅氧烷结构单元选自衍生自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式(IV)所示的结构单元,所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端基为酚羟基,Y为源自具有烯属不饱和碳

碳键的酚类,优选烯丙基苯酚类或丁子香酚类的有机残基;
其中,苯环上连接R5的结构代表所述酚类苯环上除去羟基之后的残基,R5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环烷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芳基;优选地,R5的选型及位置与所述酚类苯环上的取代基一一对应;其中,p为0

5,优选为0

3;n为平均重复数,n为20~150的整数,优选为40~100的整数;优选地,所述式(IV)所示的结构单元衍生自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优选为2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3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4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2

甲氧基
‑4‑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2

甲氧基
‑5‑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2

甲氧基
‑6‑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任一种,更优选为2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或2

甲氧基
‑4‑
烯丙基苯酚

聚二甲基硅氧烷。4.根据权利要求1

3所述的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0~55000g/mol,优选为22000~35000g/mol。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

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单体溶液配制:分别配制一定浓度的双酚A酚钠盐溶液、光气溶液、共聚单体溶液、封端剂溶液、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备用;2)聚合反应:连续向聚合反应系统中输入双酚A酚钠盐溶液、共聚单体溶液、光气溶液,反应液经混合、换热后,生成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志涛曾伟王磊黎雷张珏李凤闯李强李昆马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