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包含其的蓄热材料和蓄热成型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3831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至少具有结构单元(A)和结构单元(B)的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结构单元(A)来自二羟基化合物。碳酸酯结构单元(B)来自聚氧亚烷基二醇。相对于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重量,来自聚氧亚烷基二醇的结构单元(B)的重量比例优选大于20重量%且为99重量%以下。大于20重量%且为99重量%以下。大于20重量%且为99重量%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包含其的蓄热材料和蓄热成型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蓄热性、耐热性、形状保持性优异的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包含其的蓄热材料和蓄热成型体。还涉及蓄热性、耐热性、形状保持性优异的相变材料。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利用基于液体和固体的相变、结晶和非晶的相变或者同质多晶的相变等的潜热的潜热型蓄热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0003]作为能够适用于潜热型蓄热材料的聚合物,已知有具有主链和长的侧链的丙烯酸酯系聚合物,其是通过侧链发生相变而释放或吸收潜热,从而表现出蓄热性能的聚合物(专利文献1~3)。另外,专利文献4中,作为具有主链和长的侧链的聚合物,记载了具有两种以上的碳原子数10以上的高级α

烯烃单元的结晶性高级α

烯烃共聚物。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268358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

27189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1

528396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

759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1]另一方面,聚碳酸酯树脂通常以双酚类作为单体成分,发挥出透明性、耐热性、机械强度等的优越性,在电气电子部件、汽车用部件、光学记录介质、透镜等光学领域等中作为所谓的工程塑料能够广泛利用,但迄今为止尚未充分进行其作为可适用于蓄热材料的树脂的研究。
[001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蓄热性、耐热性以及形状保持性优异的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包含其的蓄热材料、蓄热成型体。另外在于提供蓄热性、耐热性以及形状保持性优异的相变材料。
[0013]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4]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在于一种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是至少具有来自选自由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以及杂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A)、以及来自聚氧亚烷基二醇的结构单元(B)的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中,
[0015]相对于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总重量,上述结构单元(B)的重量比例大于20重量%且为99重量%以下,
[0016]构成上述聚氧亚烷基二醇的由下式(7)所表示的重复单元中的亚烷基R的碳原子数m1与上述聚氧亚烷基二醇的数均分子量满足下述(α1)~(α3)中的任一关系。
[0017]m1为2或3且数均分子量为3000以上20000以下
···
(α1)
[0018]m1为4、5或6且数均分子量为1500以上20000以下
···
(α2)
[0019]m1为7以上的整数且数均分子量为800以上20000以下
···
(α3)
[0020][化1][0021][0022](式(7)中,R表示亚烷基,n表示重复数。)
[0023]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在于一种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是至少具有来自选自由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以及杂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A)、以及来自聚氧亚烷基二醇的结构单元(B)的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中,
[0024]构成上述聚氧亚烷基二醇的由下式(7)所表示的重复单元中的亚烷基R的碳原子数为7以上,上述聚氧亚烷基二醇的数均分子量为800以上20000以下。
[0025][化2][0026][0027](式(7)中,R表示亚烷基,n表示重复数。)
[0028]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式在于一种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是至少具有来自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A)、以及来自聚氧亚烷基二醇的结构单元(B)的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中,
[0029]构成上述聚氧亚烷基二醇的由下式(7)所表示的重复单元中的亚烷基R的碳原子数为2以上,
[0030]相对于上述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总重量,上述结构单元(B)的重量比例大于50重量%且为99重量%以下。
[0031][化3][0032][0033](式(7)中,R表示亚烷基,n表示重复数。)
[0034]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式在于一种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至少具有来自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杂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A)、以及来自数均分子量1500以上20000以下的聚四亚甲基二醇的结构单元(B),
[0035]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测定在

30℃以上80℃以下的温度范围内观测到的熔融焓ΔH(L)为20J/g以上。
[0036]本专利技术的第5方式在于一种蓄热材料,其包含上述共聚聚碳酸酯树脂。
[0037]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式在于一种蓄热成型体,其是将上述蓄热材料成型而得到的。
[0038]本专利技术的第7方式在于一种相变材料,其由在分子链中具有碳酸酯键、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测定在

30℃以上80℃以下的温度范围内观测到的熔融焓ΔH(L)为20J/g以上的高分子构成。
[0039]专利技术的效果
[0040]上述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蓄热性、耐热性和形状保持性优异。通过使用这样的共
聚聚碳酸酯树脂,能够得到高性能的蓄热材料和蓄热成型体。另外,上述相变材料的蓄热性、耐热性和形状保持性优异。
附图说明
[0041]图1是实施例4中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即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NMR光谱。
[0042]图2是实施例6中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即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NMR光谱。
[0043]图3是实施例12中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即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NMR光谱。
[0044]图4是实施例13中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即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NMR光谱。
[0045]图5是实施例14中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即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NMR光谱。
[0046]图6是实施例7中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即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NMR光谱。
[0047]图7是实施例8中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即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NMR光谱。
[0048]图8是实施例9中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即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NMR光谱。
[0049]图9是实施例15中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即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DSC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以下的说明,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要点的范围内任意地变形来实施。
[0051]本说明书中,在使用“~”并在其前后插有数值或物性值来表达的情况下,以包含其前后的值的形式来使用。
[0052]本说明书中的“重复结构单元”是指在树脂中相同结构重复出现的结构单元、且其是通过它们各自的连结而构成该树脂的结构单元。例如,在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下,也包括羰基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是至少具有结构单元(A)和结构单元(B)的共聚聚碳酸酯树脂,所述结构单元(A)来自选自由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以及杂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二羟基化合物,所述结构单元(B)来自聚氧亚烷基二醇,其中,相对于所述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总重量,所述结构单元(B)的重量比例大于20重量%且为99重量%以下,构成所述聚氧亚烷基二醇的由下式(7)所表示的重复单元中的亚烷基R的碳原子数m1与所述聚氧亚烷基二醇的数均分子量满足下述(α1)~(α3)中的任一关系,m1为2或3且数均分子量为3000以上20000以下
···
(α1)m1为4、5或6且数均分子量为1500以上20000以下
···
(α2)m1为7以上的整数且数均分子量为800以上20000以下
···
(α3)[化1]式(7)中,R表示亚烷基,n表示重复数。2.一种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是至少具有结构单元(A)和结构单元(B)的共聚聚碳酸酯树脂,所述结构单元(A)来自选自由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以及杂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二羟基化合物,所述结构单元(B)来自聚氧亚烷基二醇,其中,构成所述聚氧亚烷基二醇的由下式(7)所表示的重复单元中的亚烷基R的碳原子数为7以上,所述聚氧亚烷基二醇的数均分子量为800以上20000以下,[化2]式(7)中,R表示亚烷基,n表示重复数。3.一种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是至少具有来自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A)、以及来自聚氧亚烷基二醇的结构单元(B)的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构成所述聚氧亚烷基二醇的由下式(7)所表示的重复单元中的亚烷基R的碳原子数为2以上,相对于所述共聚聚碳酸酯树脂的总重量,所述结构单元(B)的重量比例大于50重量%且为99重量%以下,[化3]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中,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测定在

30℃以上80℃以下的温度范围内观测到的熔融焓ΔH(L)为20J/g以上。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二羟基化合物为在结构的一部分包含1个以上的5元环结构或6元环结构的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具有环状醚结构的二羟基化合物。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二羟基化合物为选自由下式(1)~(6)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化合物,[化4][化5][化6][化7][化8][化9]7.一种共聚聚碳酸酯树脂,其至少具有来自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杂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A)、以及来自数均分子量1500以上20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通昭藤村敦福本和贵下川隆一近藤晃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