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座式载人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1062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尾座式载人飞行器,飞行器本体的中轴线沿x轴的方向延伸;驾驶载客舱连接在安装腔内,且驾驶载客舱可绕沿y轴方向延伸的轴线L圆周运动,同时驾驶载客舱内分别固接有驾驶座位和载客座位,且驾驶载客舱内对应驾驶座位的位置安装有操控系统,同时飞行器本体与操控系统电性连接。舱门对应出入口连接在飞行器本体的腹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尾座式载人飞行器,不仅可以载客,而且不管在平飞阶段,还是在竖直起降阶段,还是在平飞阶段起降阶段的转换过程中,均可以使驾驶员和乘客保持正(头朝上脚朝下)的状态,从而可以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性,且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且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且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尾座式载人飞行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飞行器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尾座式载人飞行器。

技术介绍

[0002]固定翼飞行器在起降时需要较长的跑道,直升机可以实现垂直起降,但难以适应高速、长航程、高效率、低油耗、低噪声的飞行需要。为了适应有限的场地要求,减少对起降空间的需要,同时兼顾固定翼的优点,垂直起降/短距起降固定翼飞行器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模块化、商业化飞行器部件的发展,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蓬勃发展。
[0003]目前固定翼飞行器实现垂直起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喷气发动机推力转向、升力风扇、旋翼固定翼结合、倾转旋翼和尾座式。其中,喷气发动机推力转向飞机的代表就是“鹞”式战斗机,将喷出气流转向实现垂直方向的升力,该方式需要飞行器采用喷气式发动机。升力风扇则通常是利用机身中部或其它部位的涵道风扇提供向下的推力,实现垂直起降。旋翼固定翼结合常见于目前的小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上,该构型多为多轴旋翼和固定翼的结合,在起降时,飞行控制主要靠多轴旋翼实现,平飞时多轴旋翼停止,平飞时,固定的涵道风扇和旋翼无法提供动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飞行器的效率。倾转旋翼的代表作就是V

22“鱼鹰”倾转旋翼机,该飞机的翼尖处布置了可旋转的旋翼,在直升机状态下,其旋翼轴竖直,此时V

22可以进行垂直起降;在固定翼状态下,V

22旋翼轴水平,与机身轴平行,旋翼作为螺旋桨为平飞提供拉力,这样V

22可以兼顾直升机的垂直起降能力和固定翼的高速、远程、低油耗,但该倾转机构重量大,研制难度大、气动特性复杂,给可靠性和维修成本带来巨大压力。
[0004]尾座式飞行器是在起降时飞行器整体机身轴线竖直,平飞时水平,不需要可动机构实现倾转、结构简单,可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垂直起降、重量和效率的需求,但如果作为小型的载客飞机,由于目前尾座式飞行器中的驾驶舱相对机身是固定的,且驾驶舱内的操控系统是固设在驾驶舱内,同时座椅也是分别相对机身和驾驶舱固定不动的,则尾座式飞行器在平飞阶段

起降阶段的转换过程中,导致驾驶员需随着尾座式飞行器机身水平

垂直状态的变换而产生正

倒的变换,则会给驾驶员带来不适,则会带来驾驶不安全的问题。
[0005]而且,目前尾座式飞行器的驾驶舱中除了安装有操控系统外,只具有驾驶员用的驾驶座位,但没有安装用于载客用的载客座位,则导致目前的尾座式飞行器不能载客,且由于目前尾座式飞行器中的驾驶舱是相对机身固定不动的,因此,如果将目前的尾座式飞行器的驾驶舱中安装用于载客用的座位,则由于尾座式飞行器在平飞阶段起降阶段的转换过程中,会使乘客需随着尾座式飞行器机身水平竖直状态的变换而产生正(头朝上脚朝下)倒(头朝下脚朝上)的变换,则会给乘客带来不适的体验。
[0006]同时,目前的尾座式飞行器还存在其他诸多问题,如:将涵道装置通过倾转装置连接在机身上(目前,一般是在机身的左右两侧一一对应连接左倾转装置和右倾转装置,则在左倾转装置和右倾转装置上均连接涵道装置),从而实现涵道装置可变矢量控制,以能更好地调节机身的姿态,但这样会使得尾座式飞行器的结构不紧凑、体积较大;又如:目前的舱
门打开后便处于闲置状态,需要另外将登机扶梯架设在舱口,以使驾驶员和乘客可以登机和走下至地面,则使空间利用率较低。
[0007]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提高驾驶员和乘客舒适性的尾座式载人飞行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尾座式载人飞行器,不仅可以载客,而且不管在平飞阶段,还是在竖直起降阶段,还是在平飞阶段起降阶段的转换过程中,均可以使驾驶员和乘客保持正(头朝上脚朝下)的状态,从而可以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性,且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0]一种尾座式载人飞行器,包括:
[0011]飞行器本体,所述飞行器本体的中轴线沿x轴的方向延伸,且所述飞行器本体内开设有安装腔,同时所述飞行器本体背部对应所述安装腔的位置安装有透明窗,所述飞行器本体腹部对应所述安装腔的位置开设有接通所述安装腔的出入口;
[0012]驾驶载客舱,所述驾驶载客舱连接在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驾驶载客舱可绕沿y轴方向延伸的轴线L圆周运动,同时所述驾驶载客舱内分别固接有驾驶座位和载客座位,且所述驾驶载客舱内对应所述驾驶座位的位置安装有操控系统,并且所述驾驶载客舱分别对应所述驾驶座位的前端和所述载客座位的前端处均具有可视窗口,同时所述飞行器本体与所述操控系统电性连接。
[0013]舱门,所述舱门对应所述出入口连接在所述飞行器本体的腹部。
[0014]优选的,所述安装腔的内壁固定有圆弧形轨道,且所述圆弧形轨道的弦沿z轴的方向延伸,同时所述驾驶载客舱的外壁固定有圆环形圈,且所述圆弧形轨道与所述圆环形圈同心设置,并且所述圆环形圈与所述圆弧形轨道滑动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安装腔的侧壁沿所述轴线L相对设置的两处均固定有第一转轴,且每个所述第一转轴的中轴线沿所述轴线L长度的方向延伸,同时所述驾驶载客舱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飞行器本体包括:
[0017]机身,所述机身的中轴线沿所述x轴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机身的尾部连接有尾翼;
[0018]机翼,所述机翼为两个,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机身的两侧;
[0019]涵道式推进装置,所述涵道式推进装置为结构相同的三个,围绕全机重心分布,并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尾翼和两个所述机翼的尾部,且每个所述涵道式推进装置的中轴线沿所述x轴的方向延伸,同时每个所述涵道式推进装置均与所述操控系统电性连接;
[0020]起落架,所述起落架为结构相同的三个,一一对应连接在三个所述涵道式推进装置的尾端。
[0021]优选的,每个所述机翼均为可折叠机翼,且其对应的所述涵道式推进装置连接在所述可折叠机翼靠近所述机身的翼段上,同时所述可折叠机翼与所述操控系统电性连接。
[0022]优选的,所述可折叠机翼远离所述机身的翼段上转动连接有副翼,且所述副翼通过第一舵机驱动转动,同时所述第一舵机与所述操控系统电性连接。
[0023]优选的,所述可折叠机翼远离所述机身的翼段设置为前掠。
[0024]优选的,所述涵道式推进装置包括:涵道筒、螺旋桨、推进电机、电机支架和滑流舵;
[0025]所述涵道筒固定在所述尾翼、所述机翼的尾部,且所述涵道筒的中轴线沿所述x轴的方向延伸,同时每个所述涵道筒的尾端固定对应的所述起落架;
[0026]所述螺旋桨、所述推进电机、所述电机支架和所述滑流舵自靠近所述机身前端至靠近所述机身尾端的方向依次位于所述涵道筒内,且所述电机支架与所述涵道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推进电机固定在所述电机支架上,且所述推进电机与所述操控系统电性连接,所述螺旋桨与所述推进电机的输出轴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座式载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飞行器本体(1),所述飞行器本体(1)的中轴线沿x轴的方向延伸,且所述飞行器本体(1)内开设有安装腔(10),同时所述飞行器本体(1)背部对应所述安装腔(10)的位置安装有透明窗,所述飞行器本体(1)腹部对应所述安装腔(10)的位置开设有接通所述安装腔(10)的出入口;驾驶载客舱(2),所述驾驶载客舱(2)连接在所述安装腔(10)内,且所述驾驶载客舱(2)可绕沿y轴方向延伸的轴线L圆周运动,同时所述驾驶载客舱(2)内分别固接有驾驶座位和载客座位,且所述驾驶载客舱(2)内对应所述驾驶座位的位置安装有操控系统,并且所述驾驶载客舱(2)分别对应所述驾驶座位的前端和所述载客座位的前端处均具有可视窗口(200),同时所述飞行器本体(1)与所述操控系统电性连接。舱门,所述舱门对应所述出入口连接在所述飞行器本体(1)的腹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座式载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10)的内壁固定有圆弧形轨道(101),且所述圆弧形轨道(101)的弦沿z轴的方向延伸,同时所述驾驶载客舱(2)的外壁固定有圆环形圈(203),且所述圆弧形轨道(101)与所述圆环形圈(203)同心设置,并且所述圆环形圈(203)与所述圆弧形轨道(101)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尾座式载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10)的侧壁沿所述轴线L相对设置的两处均固定有第一转轴(102),且每个所述第一转轴(102)的中轴线沿所述轴线L长度的方向延伸,同时所述驾驶载客舱(2)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转轴(102)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尾座式载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本体(1)包括:机身(11),所述机身(11)的中轴线沿所述x轴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机身(11)的尾部连接有尾翼(111);机翼(12),所述机翼(12)为两个,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机身(11)的两侧;涵道式推进装置(13),所述涵道式推进装置(13)为结构相同的三个,围绕全机重心分布,并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尾翼(111)和两个所述机翼(12)的尾部,且每个所述涵道式推进装置(13)的中轴线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康文姬薪哲贾宝旭刘虎吕明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