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熔接接头以及熔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9399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熔接接头(1)具备:筒状的主体部(2)、限位部(22)、第1发热部(3、4)以及第2发热部(5)。筒状的主体部(2)具有接头插口部(23、24)。限位部(22)以在主体部(2)的内表面(21a)朝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第1发热部(3、4)包含卷绕配置在接头插口部(23、24)的电热丝(31、41)。第2发热部(5)包含以相邻的方式卷绕配置在限位部(22)的电热丝(51)。第1发热部(3、4)具有1个或多个将电热丝(31、41)以相邻的方式卷绕而成的发热部分(3a、4a)。第2发热部(5)的电热丝(51)的相邻匝数为第2发热部(5)旁边的发热部分(3a、4a)的电热丝(31、41)的相邻匝数以下。41)的相邻匝数以下。41)的相邻匝数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熔接接头以及熔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熔接接头以及熔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将树脂管、或具有树脂层以及金属增强层的金属增强复合管等使用树脂的管体彼此连接时,通常使用电熔接接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0003]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熔接接头具有:热塑性树脂制的接头主体,其在两端部分别形成有插入连接对象的管体的接头插口部;以及电热丝,其埋设在接头主体的内周面侧。此外,在接头主体的内周面,设置有朝内侧突出而限制管体的位置的限位部。
[0004]通过在电熔接接头的2个插口部分别插入连接对象的管体的状态下使发热体发热,在发热体周围,插口部的外周部的树脂与管体的内周部的树脂熔接,而经由电熔接接头将管体彼此连接。
[0005]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电熔接接头,其是为了减少产生树脂配管与限位部间的U形槽而在限位部设有电热丝的构成。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

194340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5

3185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1]然而,根据专利技术人的研究,发现以下问题:在将朝接头插口部插入树脂配管的电熔接接头用于工厂内的配管的情况下,由于水或药液的流动碰撞在接头的限位部与树脂配管的端面的间隙(U形槽)、或由于电熔接时的热量等在树脂配管的内表面产生的凸部(微皱)而产生的紊流,导致一部分水或药液滞留在配管内。
[0012]由于微生物在这样滞留的水或药液中繁殖而引起水质恶化,或由于药液劣化而引起纯度降低,因此在半导体制造用配管等中,有时会引起制造成品率恶化。
[0013]此外,专利文献2所示的电熔接接头中,由于限位部仅设置1根电热丝,如果限位部较薄,则树脂量不足,限位部因碰触树脂配管的力而变形,产生凸部(微皱)。另一方面,假设限位部较厚的情况下,电热丝的加热变得不充分,树脂未充分熔化而产生U形槽。
[001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产生U形槽、内表面的凸部(微皱)的电熔接接头以及熔接方法。
[0015]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6]为达成所述目的,第1方案的电熔接接头具备筒状的主体部、限位部、第1发热部以及第2发热部。筒状的主体部具有可将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管插入至内侧的接头插口部。限位部以在主体部的内表面朝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将管插入至接头插口部的内侧时可限制
管的管端的插入位置。第1发热部包含卷绕配置在接头插口部的电热丝。第2发热部包含以相邻的方式卷绕配置在限位部的电热丝。第1发热部具有一个或多个将电热丝以相邻的方式卷绕而成的发热部分。第2发热部的电热丝的相邻匝数为第2发热部旁边的发热部分的电热丝的相邻匝数以下。
[0017]这样,通过将第2发热部的电热丝的相邻匝数设为第2发热部旁边的发热部分的电热丝的相邻匝数以下,能够防止将电熔接接头与管连接时,接头插口部的温度比限位部先上升。在接头插口部的温度比限位部先上升的情况下,由于管的侧面较端面先发生熔接,因此将管压抵在限位部需要较大的力,有产生微皱或U形槽的风险。
[0018]然而,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将电熔接接头与管连接时,可防止接头插口部的温度比限位部先上升,因此管的侧面不会比端面先发生熔接,可减少用于将管压抵在限位部的力,可抑制产生微皱或U形槽。
[0019]第2方案的电熔接接头是根据第1方案所述的电熔接接头,其中,第1发热部的电热丝密度小于第2发热部的电热丝密度。
[0020]通过这样使第1发热部的电热丝密度小于第2发热部的电热丝密度,在将管插入于接头插口部压抵在限位部并且进行加热时,管的端面与限位部间比管的外周面与接头插口部的内周面间先发生熔接,因此可嵌埋接缝,可抑制产生U形槽。
[0021]此外,通过减小接头插口部的电热丝密度,而使管不会过热,因此可抑制在管的内表面产生凸部(微皱)。
[0022]第3方案的电熔接接头是根据第2方案所述的电熔接接头,其中,第1发热部的电热丝密度为第2发热部的电热丝密度的0.55倍以下。
[0023]通过这样对第1发热部与第2发热部的电热丝密度设置差值,可有效抑制U形槽、内表面的凸部产生。
[0024]第4方案的电熔接接头是根据第1或第2方案所述的电熔接接头,其中,第1发热部中,对在管的插入方向上卷绕有特定数量的电热丝的每一发热部分空出特定间隔。第2发热部中的全部电热丝均与相邻的电热丝接触。
[0025]由此,可非局部地广泛加热接头插口部的内表面,因此易使管朝限位部滑动,可抑制在管的内表面产生凸部(微皱)。
[0026]第5方案的电熔接接头是根据第1~第4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电熔接接头,其中,第2发热部包含3匝以上的电热丝。
[0027]这样,限位部需要设置3匝以上的电热丝的厚度,抑制限位部因碰触树脂配管的力而变形。此外,通过设置3匝以上的电热丝,可充分进行加热,可使树脂充分熔化。
[0028]第6方案的电熔接接头是根据第1方案所述的电熔接接头,其中,第1发热部具有1个发热部分。发热部分的相邻的电热丝相互接触。第2发热部的电热丝相互接触。
[0029]由此,由于将接头插口部的电热丝的匝数设为限位部的电热丝的匝数以下,因此可减少将管压抵在限位部时的力,可抑制管的内表面的凸部(微皱)的产生。
[0030]第7方案的电熔接接头是根据第1方案所述的电熔接接头,其中,如果将第1发热部与限位部在沿主体部的轴的方向上的距离设为L,将接头插口部的内径设为d,则在管的外径为25mm以下的情况下,d/L设为2.5以下,在管的外径为32mm以上并且50mm以下的情况下,d/L设为3.5以下,在管的外径为63mm以上并且90mm以下的情况下,d/L设为4.0以下,在管的
外径为110mm以上并且160mm以下的情况下,d/L设为5.5以下,在管的外径为225mm以上的情况下,d/L设为6.5以下。
[0031]本案的专利技术人发现以下问题:为了抑制产生限位部与管的端面间的间隙,考虑不仅在接头插口部也在限位部设置发热部,但仅设置发热部时存在隆凸的大小以及形状不稳定的情况。在隆凸的大小以及形状不稳定的情况下,水量不稳定,根据隆凸的形状会产生死水。此外,隆凸的高度在圆周方向不均匀的情况下,对不均匀的部分(膨出部)强劲地施加压力,有该膨出部脱落而流出的风险。此外,也考虑到以膨出部为起点,在接合部出现龟裂,产生死水的情况。
[0032]并且,本案专利技术人发现了,这样隆凸的大小以及形状变得不稳定是以下原因所致。当对电熔接接头插入管时,在限位部的发热部与接头插口部的发热部间(冷却区域),在接头的内表面与管的外表面的间隙内存在空气。如果开始熔接,则设有发热部的限位部与管的管端间的熔接、以及接头插口部的设有发热部的部分的内表面与管的外表面的熔接同时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熔接接头,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其具有可在内侧插入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管的接头插口部;限位部,其以在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朝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将所述管插入于所述接头插口部的内侧时,可限制所述管的管端的插入位置;第1发热部,其包含卷绕配置在所述接头插口部的电热丝;以及第2发热部,其包含以相邻的方式卷绕配置在所述限位部的电热丝,所述第1发热部具有1个或多个将所述电热丝以相邻的方式卷绕而成的发热部分,所述第2发热部的所述电热丝的相邻匝数为所述第2发热部旁边的所述发热部分的所述电热丝的相邻匝数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熔接接头,其中,所述第1发热部的电热丝密度小于所述第2发热部的电热丝密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熔接接头,其中,所述第1发热部的电热丝密度为所述第2发热部的电热丝密度的0.55倍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熔接接头,其中,所述第1发热部中,对在所述管的插入方向上卷绕有特定数量的所述电热丝的每一个所述发热部分空出特定间隔,所述第2发热部的全部所述电热丝均与相邻的所述电热丝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熔接接头,其中,所述第2发热部包含3匝以上的电热丝。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熔接接头,其中,所述第1发热部具有1个所述发热部分,所述发热部分中相邻的所述电热丝相互接触,所述第2发热部中的所述电热丝相互接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熔接接头,其中,如果将所述第1发热部与所述限位部在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的方向上的距离设为L,将所述接头插口部的内径设为d,则在所述管的外径为25mm以下的情况下,d/L设为2.5以下,在所述管的外径为32mm以上并且50mm以下的情况下,d/L设为3.5以下,在所述管的外径为63mm以上并且90mm以下的情况下,d/L设为4.0以下,在所述管的外径为110mm以上并且160mm以下的情况下,d/L设为5.5以下,在所述管的外径为225mm以上的情况下,d/L设为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侧文夏坂元爱美子近藤博昭牧野耕三加藤刚志
申请(专利权)人: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