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8483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44
一种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包括U型散热器本体、一组散热器翅片组件、T型散热板、冷却液进液口一、冷却液出液口一、冷却液进液口二和冷却液出液口二,T型散热板内设有冷却流道一,冷却液进液口一和冷却液出液口一分别与冷却流道一的两端连接,U型散热器本体内设有冷却流道二,冷却液进液口二和冷却液出液口二分别与冷却流道二的两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采用水冷和散热翅片双重复合散热结构,逆变器温度在安全值范围,可通过散热翅片缓慢进行散热,当逆变器温度超过阈值,冷却流道内的循环水流动过程中迅速带走热量,使得逆变器内的电子元器件及时散热,保证了逆变器内电子元器件的效能和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


[0001]本技术属于散热器
,具体地,涉及一种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

技术介绍

[0002]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波)的转换器。它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在国外因汽车的普及率较高外出工作或外出旅游即可用逆变器连接蓄电池带动电器及各种工具工作。
[0003]逆变器内的主要功率器件在做功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因此为了保证功率器件能够工作在适合的温度范围内,则通常情况下,逆变器内的主要功率器件需要考虑解决散热问题。
[0004]其常用的散热设计是在散热器的底部设置散热齿,然后通过散热齿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为逆变器进行散热。然而,逆变器的发热器件,如功率器件、电感、电容等,其大小和散热处理方法都不相同。目前,现有技术将功率器件、电感、电容等都通过单一平面的散热器散热,这导致逆变器内的电器元件电感、电容等的散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逆变器散热器散热结构简单,不能充分快速的进行逆变器的散热,造成逆变器热量积聚,不利于逆变器使用的问题。
[0006]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包括U型散热器本体、一组散热器翅片组件、T型散热板、冷却液进液口一、冷却液出液口一、冷却液进液口二和冷却液出液口二,所述U型散热器本体的三面的外侧壁上均设有散热器翅片组件,所述T型散热板和U型散热器本体的外壁连接,并且T型散热板位于U型散热器本体的中间位置,所述T型散热板内设有冷却流道一,所述冷却液进液口一和冷却液出液口一设置在T型散热板上,并且冷却液进液口一和冷却液出液口一分别与冷却流道一的两端连接,所述U型散热器本体内设有冷却流道二,所述冷却液进液口二和冷却液出液口二均设置在U型散热器本体上,并且冷却液进液口二和冷却液出液口二分别与冷却流道二的两端连接。本技术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采用水冷和散热翅片双重复合散热结构,逆变器温度在安全值范围内,可通过散热翅片缓慢进行散热,当逆变器温度超过阈值,启动液冷,冷却流道内的循环水流动过程中迅速带走热量,使得逆变器内的电子元器件及时散热,保证了逆变器内电子元器件的效能和使用寿命。
[0007]进一步的,上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所述冷却流道一和冷却流道二均呈正反折线形设置。通过正反折线状的冷却流道,提高了冷却流道所占的面积,以便进行更好的散热。
[0008]进一步的,上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所述U型散热器本体开口位置处的两端均设有延伸安装板,所述延伸安装板呈阶梯型设置。设置的延伸安装板方便进行散热
器的安装。
[0009]进一步的,上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所述U型散热器本体外壁的两个角部位置处均设有散热分隔板,所述散热分隔板远离U型散热器本体的端部设有V字形散热板。通过两个角部位置处的散热分隔板,将散热器划分为三个散热区域,提高了散热效率。
[0010]进一步的,上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翅片组件包括一组固定安装板、一组安装杆、封板和散热翅片,所述一组固定安装板和一组安装杆一一对应设置,并且固定安装板的一端和安装杆连接,所述固定安装板和安装杆呈L型设置,所述固定安装板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U型散热器本体长度方向的一端,并且封板通过螺钉设置在U型散热器本体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所述安装杆贯穿封板,所述散热翅片和安装杆连接。采用活动安装的散热翅片,方便进行散热翅片的清洗更换。
[0011]进一步的,上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所述散热翅片包括散热支撑骨架、一组散热分翅片和一组散热齿,所述散热支撑骨架和安装杆连接,所述一组散热分翅片的一端和散热支撑骨架连接,所述散热分翅片的两侧壁上均设有散热齿,所述散热分翅片和一组散热齿呈鱼骨形设置。通过设置的多个散热分翅片,形成过渡层级的散热结构。
[0012]进一步的,上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所述一组散热分翅片构成的截面为扇形。
[0013]进一步的,上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所述散热支撑骨架远离散热分翅片的一端设有环形套筒,所述环形套筒套设在安装杆上。环形套筒套设在安装杆上即可进行散热器的快速连接。
[0014]进一步的,上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所述安装杆为圆柱杆。
[0015]进一步的,上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所述环形套筒上设有开口,并且环形套筒的内径小于安装杆的直径,所述环形套筒和安装杆之间为过盈配合。设置的开口,方便将环形套筒套设在安装杆上。
[0016]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散热翅片插接在U型散热器本体上,且U型散热器本体安装有封板防止散热翅片移动,在保证散热翅片与基板连接强度的同时,便于散热翅片能够快速拆装,方便实用,用于进行逆变器的稳定散热;加设的液冷,能够在逆变器温度急剧升温需要快速散热时启动,能够快速带走逆变器热量,能够提高对逆变器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所述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的右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所述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的主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所述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0020]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所述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0022]图6为本技术所述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
[0023]图中:U型散热器本体1、冷却流道二11、延伸安装板12、散热分隔板13、V字形散热板14、散热器翅片组件2、固定安装板21、安装杆22、封板23和散热翅片24、散热支撑骨架241、散热分翅片242、散热齿243、环形套筒244、开口245、T型散热板3、冷却流道一31、冷却
液进液口一4、冷却液出液口一5、冷却液进液口二6、冷却液出液口二7。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散热器本体(1)、一组散热器翅片组件(2)、T型散热板(3)、冷却液进液口一(4)、冷却液出液口一(5)、冷却液进液口二(6)和冷却液出液口二(7),所述U型散热器本体(1)的三面的外侧壁上均设有散热器翅片组件(2),所述T型散热板(3)和U型散热器本体(1)的外壁连接,并且T型散热板(3)位于U型散热器本体(1)的中间位置,所述T型散热板(3)内设有冷却流道一(31),所述冷却液进液口一(4)和冷却液出液口一(5)设置在T型散热板(3)上,并且冷却液进液口一(4)和冷却液出液口一(5)分别与冷却流道一(31)的两端连接,所述U型散热器本体(1)内设有冷却流道二(11),所述冷却液进液口二(6)和冷却液出液口二(7)均设置在U型散热器本体(1)上,并且冷却液进液口二(6)和冷却液出液口二(7)分别与冷却流道二(11)的两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一(31)和冷却流道二(11)均呈正反折线形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散热器本体(1)开口位置处的两端均设有延伸安装板(12),所述延伸安装板(12)呈阶梯型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散热器本体(1)外壁的两个角部位置处均设有散热分隔板(13),所述散热分隔板(13)远离U型散热器本体(1)的端部设有V字形散热板(1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的逆变器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翅片组件(2)包括一组固定安装板(21)、一组安装杆(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振宇王钱芳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陶氏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