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5669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散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它包括外管体、内管体、填充柱、一对封头;外管体、内管体、填充柱依次由外向内同轴设置;外管体与内管体之间的间隙记为第一间隙,内管体与填充柱之间的间隙记为第二间隙;一对封头分别连接外管体、内管体、填充柱的两端;封头为双层结构,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流道层和第二流道层;封头使通入的冷热流体呈反向螺旋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结构合理紧凑,既保留了同轴式散热装置原有的不易结垢的特点,又强化了散热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单独使用又能串联或并联组合使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
本技术属于散热器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散热装置是用于导出热量达到降温目的的一类装置。其中,同轴式的散热装置主要由同心设置的内管体和外管体组成,具有结构简单、耐压抗震、耐脏耐垢、不易泄漏、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应用。但是,此类散热装置在同等体积下散热面积偏小,散热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已有的改进方案主要是将内管体和外管体的表面制成波纹状,通过改变流动状态和提高接触面积来提高散热效率,例如CN103245242B、WO2011079483A1等专利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上述技术方案,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但是对同轴式散热装置固有的耐脏耐垢的独特优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波纹状的管壁非常容易藏污纳垢,并且非常不易清洗,随着污垢的累积,散热效率逐渐降低,稳定性变差,最终导致整个散热装置失效。因此,设计一种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以克服上述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包括外管体、内管体、填充柱、一对封头;外管体、内管体、填充柱依次由外向内同轴设置;外管体与内管体之间的间隙记为第一间隙,内管体与填充柱之间的间隙记为第二间隙;一对封头分别连接外管体、内管体、填充柱的两端;封头为双层结构,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流道层和第二流道层;第一流道层内设有第一环形流道和一组第一螺旋流道;第一螺旋流道将第一间隙与第一环形流道连通;第一环形流道上还连接有第一总流道;第二流道层内设有第二环形流道和一组第二螺旋流道;第二螺旋流道将第二间隙与第二环形流道连通;第二环形流道上还连接有第二总流道;第一螺旋流道与第二螺旋流道的螺旋方向相反。本技术工作时,将两股流体(即冷热流体)从同一个封头通入,从第一总流道通入的流体记为第一流体,从第二总流道通入的流体记为第二流体。第一流体呈螺旋方向从第一间隙的一端流向另一端,最终从另一个封头的第一总流道流出;第二流体呈螺旋方向从第二间隙的一端流向另一端,最终从另一个封头的第二总流道流出。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在内管体两侧呈反向螺旋运运动的同时进行充分换热。可见,本技术既保留了同轴式散热装置原有的内管体外管体光滑不易结垢的优势,同时还利用冷热流体反向螺旋运动以提升散热效率。另外,本技术既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多个串联或并联成组一起工作。优选地,本技术一对封头各自的第一螺旋流道的螺旋方向相同;一对封头各自的第二螺旋流道的螺旋方向相同。优选地,本技术第一总流道沿切线方向连接第一环形流道,且第一总流道的方向与第一螺旋流道的螺旋方向配合;第二总流道沿切线方向连接第二流道层,且第二总流道的方向与第二螺旋流道的螺旋方向配合。优化第一总流道与第二总流道的方向可进一步理顺两股流体的流动方向,从而以更小的能量损耗形成更稳定的反向螺旋运动。优选地,本技术的填充柱可以是实心柱体或空心柱体,优选使用空心柱体。进一步地,第一螺旋流道由螺旋方向相同的两层流道并列组成;第二螺旋流道由螺旋方向相同的两层流道并列组成。优选地,第一环形流道的截面呈圆角矩形;第二环形流道的截面呈圆角矩形。截面呈圆角矩形有利于降低流动阻力。优选地,第一环形流道与外管体内表面的切角为64°;第二环形流道与内管体内表面径向的的切角为52°。优化第一环形流道和第二环形流道切入的角度,从而使两股流体各自形成流态稳定的螺旋运动。进一步地,封头通过焊接或可拆卸连接方式与外管体、内管体、填充柱连接。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结构合理紧凑,既保留了同轴式散热装置原有的不易结垢的特点,又强化了散热效率;同时,本技术既能单独使用又能串联或并联组合使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A面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中B-B面的剖面示意图。图中,外管体1、内管体2、填充柱3、封头4、第一间隙5、第二间隙6、第一流道层41、第二流道层42、第一环形流道411、第一螺旋流道412、第一总流道413、第二环形流道421、第二螺旋流道422、第二总流道42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实施例1一种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如图1至4所示,包括外管体1、内管体2、填充柱3、一对封头4;外管体1、内管体2、填充柱3依次由外向内同轴设置;外管体1与内管体2之间的间隙记为第一间隙5,内管体2与填充柱3之间的间隙记为第二间隙6;一对封头4分别连接外管体1、内管体2、填充柱3的两端;封头4为双层结构,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流道层41和第二流道层42;第一流道层41内设有第一环形流道411和一组第一螺旋流道412;第一螺旋流道412将第一间隙5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体(1)、内管体(2)、填充柱(3)、一对封头(4);所述外管体(1)、内管体(2)、填充柱(3)依次由外向内同轴设置;所述外管体(1)与所述内管体(2)之间的间隙记为第一间隙(5),所述内管体(2)与所述填充柱(3)之间的间隙记为第二间隙(6);一对所述封头(4)分别连接所述外管体(1)、内管体(2)、填充柱(3)的两端;所述封头(4)为双层结构,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流道层(41)和第二流道层(42);所述第一流道层(41)内设有第一环形流道(411)和一组第一螺旋流道(412);所述第一螺旋流道(412)将所述第一间隙(5)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411)连通;所述第一环形流道(411)上还连接有第一总流道(413);所述第二流道层(42)内设有第二环形流道(421)和一组第二螺旋流道(422);所述第二螺旋流道(422)将所述第二间隙(6)与所述第二环形流道(421)连通;所述第二环形流道(421)上还连接有第二总流道(423);所述第一螺旋流道(412)与所述第二螺旋流道(422)的螺旋方向相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体(1)、内管体(2)、填充柱(3)、一对封头(4);所述外管体(1)、内管体(2)、填充柱(3)依次由外向内同轴设置;所述外管体(1)与所述内管体(2)之间的间隙记为第一间隙(5),所述内管体(2)与所述填充柱(3)之间的间隙记为第二间隙(6);一对所述封头(4)分别连接所述外管体(1)、内管体(2)、填充柱(3)的两端;所述封头(4)为双层结构,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流道层(41)和第二流道层(42);所述第一流道层(41)内设有第一环形流道(411)和一组第一螺旋流道(412);所述第一螺旋流道(412)将所述第一间隙(5)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411)连通;所述第一环形流道(411)上还连接有第一总流道(413);所述第二流道层(42)内设有第二环形流道(421)和一组第二螺旋流道(422);所述第二螺旋流道(422)将所述第二间隙(6)与所述第二环形流道(421)连通;所述第二环形流道(421)上还连接有第二总流道(423);所述第一螺旋流道(412)与所述第二螺旋流道(422)的螺旋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稳定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封头(4)各自的第一螺旋流道(412)的螺旋方向相同;一对所述封头(4)各自的第二螺旋流道(422)的螺旋方向相同。


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陶氏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